合理利用班刊载体,切实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钱之俊摘要:创建班级文学社团,创新形式创办班级文学专刊,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办好班刊能提高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批注赏析能力、创意写作的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还能丰富语文学习的素材源。班刊是育人工具,应让其成为后进生成长的港湾,成为特殊学生的心灵寄托,成为学生亲近文学的桥梁。
关键词:文学社团;班刊;语文核心素养;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1](2011年版课标有同样表述)在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内容“跨学科学习”中,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组建文学艺术社团,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在参与过程中写出策划方案,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成果。”[2]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三个“综合性学习”,第三个为“文学部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创立班刊”。这是对《课标》的一种回应。但由于该“综合性学习”设置在期末位置,据笔者调研了解,真正组织实施并长期坚持实践的很少。
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创办文学社团,自编校刊(报)班刊(报),都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校园文学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发展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丰富个体精神世界,也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能为学生将来获得一种文学生活、一种诗性智慧奠定坚实基础。笔者2020年至2023年在安徽省无为市第三中学城北校区教授的实验班级中,创新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在班级带领学生创办文学社团(北极星文学社),坚持定期编辑印制班刊(《北极星》),以此为抓手,常态化、连续性开展了文学活动和育人行动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带动辐射效应。
一、凝聚集体智慧,搭建文学平台
我们组建了一个并不严密的班级文学社,北极星文学社,名字也是集体讨论决定的。文学社的核心是坚持办好一份A3大小的班刊《北极星》,每期5000字左右,每月至少印制出版一期。班委会在初一开始时组织举办了文学社干部竞聘会,根据竞聘者表现和实际能力确定文学社社长和班刊主编、副主编等职务,“编辑”每期由同学们轮流担任。笔者担任指导教师。班刊编辑部还设立了图画组、设计组、文字组等编辑小组,同学们自愿报名参加其一。报头题字(“北极星”),三年中用了三位同学的软笔作品,其中一位同学是毛遂自荐。为增强孩子们的自豪感,在征得本地作家协会同意后,笔者在班刊上还增加了指导单位“无为市作家协会”。
班刊《北极星》以发表学生优秀习作为主,每次单元作文训练、期中、期末等阶段评价以及各类征文中的优秀习作,都是班刊的重要稿源,它已成为优秀习作的展示平台。班刊开始几期并没有栏目,思路并不清晰,几期之后,大家觉得要分栏目,更有针对性。三年中,《北极星》先后设置了这些栏目:作家近距离、美文评析、小荷尖尖(发表作品、获奖目录)、同题竞技、为你点赞、考场作文、单元作文、锋芒初试、头条推荐、诗文扩写、一家之言、亲情世界、友情、文学想象、小试牛刀、捷报频传、创作谈、范文赏析、创新文体、想象空间、特殊文体、念念碎碎等。这些栏目很多都是根据当期刊登的内容灵活命名的,先是笔者和编辑同学个人的建议,最后定名是集体讨论的智慧。这些栏目中的文章,几乎涵盖了初中阶段所有主题的写作训练。
二、创设学习媒介,提升语文能力
班刊《北极星》也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习作的园地,笔者还最大化发挥了它的语文学习助手的作用,以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编辑、印制、使用班刊的过程,成为了一场大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同学们始终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真实语文学习情境中。
(一)提高了作文修改能力。每期班刊安排6-8名学生编辑(每期换一组学生编辑,确保人员参与得最大化),每人负责修改1-2篇作文,改完签字,副主编二审,主编终审,最后指导老师把关。这个过程让学生对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对间接提升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二)提高了批注赏析能力。一些优秀习作,请学生编辑在文后写点评赏析文字,说出文章的优点或亮点和建议,有时老师也加入示范点评。有时留出空白,请所有同学写出文章的亮点和建议,完成后提交老师批阅。这是对学生批注赏析能力的一次训练,提升了他们审美创造等能力。如刘欣怡同学一篇习作《父亲》,两位编辑同学同时写了不同的批注:
李怡然:本文通过写父亲的外貌、事件,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文章开头语言优美,吸引读者,结尾简洁。外貌描写真实、细腻。
周 翔:本文描写十分真实,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地刻画。第二段承上启下,整篇文章语段连贯,思路清晰,从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伟大的父爱。结尾十分简洁,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利用学生优秀习作,笔者不定期让学生尝试自主命题,在命题实践中提升写作与阅读水平。
(三)提高了创意写作水平。在班刊中,编辑部不间断地设置一些新的专属于这个园地的栏目,如“故事接龙”。王瑞同学发起写了篇科幻小说的开头,他再请其他同学接龙,天马行空地想象,长短不拘,任意发挥,引发了一阵科幻“热潮”。古诗文改扩写是笔者经常鼓励他们写作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培养想象能力。这些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的有益尝试。何良缘同学私下告诉老师曾在网上写小说,用笔名,还拿到不少稿费,被妈妈发现后,制止了她这种行为。笔者让她把这些小说选择适合同学们看的章节,用笔名在班刊上刊出。她妈妈看到后,才觉得这些文字原来也有价值,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
(四)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三年中,孩子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作文的纸质文字电子版转化过程,就锻炼了他们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能力,学会在电子文档中进行编辑修改文章。每期由编辑小组轮流修改,锻炼了他们动手用脑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每期出刊后,文学社负责人和学生编辑会一起送给授课教师,甚至送给其他班的师生,并将班刊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在报纸的分发、张贴等过程中,锻炼了社交能力。在报纸课堂使用过程中,请作者和其他同学现场谈创作体会和点评赏析,提升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丰富了语文学习的素材源。在无为市和学校的公开课中,在班级作文指导课上,以及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班刊都是随手可用、现学现用的最好素材源。同学们没有陌生感,觉得非常亲切。另外,班刊上语文知识尤其是写作知识的连载,也是同学们语文学习很好的资源。每年寒暑假的学习任务清单也会刊登在班刊上。为落实新课标精神,在班刊上我们开展了几次专题语文学习活动。如在2022年9月23日第5期(总第16期)《北极星》上,花了两个版面,做了一次“九上第三单元古诗文之‘贬官文化’考察”的专题,设置了10个大问题,围绕“贬官文化”这个大概念,展开单元整合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2022年11月30日第8期(总第19期)《北极星》上,又做了“九上前三单元古诗文‘酒文化’之旅”的专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单元整体学习的认知,树立大单元意识。
三、发挥育人功能,厚植生命情怀
语文学科天然具有育人功能,文学教育、写作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都是育人的好时机,有学科育人的独特优势。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才能实现育人目标。三年中,笔者利用班刊《北极星》适时开展德育渗透,让孩子们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体会到文学的力量、生活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一)成为后进生成长的港湾。在《北极星》的三位副主编里,王瑞和夏永燚两位同学是比较特殊的两位,综合文化课成绩并不好(王瑞有一点语文基础,写作上有想法),七年级开始就调皮捣蛋,自暴自弃。笔者对他们放低学习要求,让他们牵头负责班刊的日常事务,如打印电子版作文,催缴作文,分发班刊等。三年中,他们进步很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升,成为老师得力的助手。除了他们,笔者还请其他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不自信的同学参与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绘画、打字、图书角管理等。何非凡同学基础很差,语文都难以及格,但笔者发现他偶尔的绘画“涂鸦”很有一点“别才”,就把他的绘画登在班刊上,他非常意外和惊喜。班刊还特别开辟“念念碎碎”专栏,刊登学有困难学生的文章片段,激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语文课代表、主编丁静轩同学在班级作品集的序言《凤凰花开的路口》中写道:“独属于我们这个小团体的班刊《北极星》。点名表扬一下老钱,就是这位英俊潇洒、忙碌而又执着的先生,带领我们班一路提升作文水平,杀出重围。当然,创办班刊、修改打印等都是他和他的‘小迷弟’们一步一步坚持出来的成果。”没有所有学生的参与,这份班刊也是不可能顺利连续出版的。
(二)成为特殊学生的心灵寄托。在九年级的最后一期班刊上,笔者给秦韵涵同学做了一期专刊,满足她的愿望,为她一个人做了一期独属于她的《北极星》,在同学中引起“轰动”,特别是一篇写给妈妈的信让很多人泪目。这是一个家庭特殊的孩子,父母离异,和奶奶一起住,叛逆心理很重,很有个性。但她聪明,学习成绩较好,喜爱写作。她把在《北极星》上发表文章,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为自己表达感情、发泄情绪、训练写作手法的一个平台。这也不是个案,这种特殊家庭的孩子,在这所城乡结合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很多。他们普遍缺少父母关爱,学习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笔者尤其关注他们的文章,努力把文章修改后在班刊发表。班刊上文章的发表,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励。王瑞同学父母离异,得知父母离异后,成绩一落千丈,但他语文基础较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非常宝贵的。在阅读整本书《傅雷家书》期间,他的分享文章(“批判”傅雷及《傅雷家书》)写得很长,很有见地,笔者就鼓励他修改后刊发在班刊上,并头条推出。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他也非常得意。(《傅雷家书》不久真被剔出了统编教材)
(三)成为学生亲近文学的桥梁。在班刊中,我们不仅仅发表学生作品,还设置了“本土作家”一栏,不定期邀请芜湖籍作家给班刊题词,配发简介和作品。三年中,笔者邀请了李凤群、许冬林、张尘舞、陈正荣(皆中国作协会员)等20余位本土作家,为同学们题写寄语,使他们近距离接触作家,了解作家,亲近文学,立志以本土作家为榜样,有志于文学创作。2021年1月10日第1期(总第3期)无为籍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凤群第一个应邀为班刊题寄语:
无为三中城北校区703班北极星文学社:
我们将来都会成为特别而优秀的那个人,但如何达到“特别”,这是一个谜。爱文学吧,小朋友!在一切开始之时,它会帮你成为“特别”,增添最初的魅力!
李凤群
2021年1月6日
四、结语
自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除在校刊《北风》、班刊《北极星》发表习作,已开始在《新作文》《初中生必读》《语文报》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多次在各级征文中获奖,在学校其他班级中表现非常突出。《语文世界》《新作文》《安徽青年报》等对本班的北极星文学社进行了专版介绍,并刊发活动图片和学生文章。在历次学校阶段性评价中,本班在同年级中成绩都名列前茅。在三年办刊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参与进来,写作兴趣得到有效培养,写作信心得到很大提振,写作水平逐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得到发展。大部分同学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人、身边事,爱好文学,个体生命成长实现了一次小小的飞跃。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36.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安徽省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学社团建设和运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K2204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