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专业提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作者: 熊纪涛 张硕

熊纪涛,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养对象,海南省学科带头人,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校外行业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7年访问学者。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项。在《中国教育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专著《教师高效阅读秘笈》(大象出版社2021年7月版)等。

摘要:语文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却专业性不足,导致语文课的专业性含量不足。可从“灵魂四问”入手,着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性。面对大单元教学、群文阅读等理念或热点,身在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既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也应该熟悉其操作范式,以道驭术、以术悟道,最终实现道术相融。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其机制,既有学科外部的机制,也有学科内部的机制。作为语文教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锤炼过硬的专业技术。借助心理学、知识分类学习论等研究成果,更有利于一线语文教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呼唤着一线教师进行相应的阅读、学习和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分类

张硕(上海市七宝中学教师):熊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本次访谈!上次在沪匆匆一叙,向您讨教了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个人困惑,收获良多,意犹未尽。您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还能在学术上成果颇丰,常年坚持思考与写作,实在令人钦佩!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保持动力的秘诀是什么吗?

熊纪涛:您过誉啦!我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还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您说的常年坚持思考与写作,能够保持动力,我很感兴趣。

从步入语文讲台开始,我就感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不够专业,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完全缺乏章法,语文味相当寡淡,课堂品质也不高。本科毕业至今20年,放眼周围的同行,发现有类似状况的语文教师仍很多,这就时刻警示着我:必须当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才能把语文课上得专业。因为内心有了这样的渴望和诉求,所以我就有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提高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直是我做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我不想让别人评论我:顶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帽子,却总是干不专业的事情。专业关乎尊严,关乎价值,关乎学生,专业如此重要,唯有全力以赴,当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是我常年坚持思考和写作的动力源泉。

谈起专业性,我想分享一下促进我成长的两件关键事件。

其一,研究生毕业时,因学校语文教师富余,我无班级可教,被迫分到学校教研部门,处于想上语文课而不得的境地。我就根据学校开门上课、推门听课的活动精神,名正言顺地听了全校几乎所有老师的课。后来,有一位女教师请生育假,我被年级主任和班主任找去顶替她上课,但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并未见到明显起色,甚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些低落。第二学期开学不久,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表达了迎接原语文老师请假结束归来的意思,我再次面临想上课而不得的境地,又回到了以听课为主业的状态,其中,所听最多的还是语文课。当时第八次课改推进将近十年了,而我听到的很多语文课,跟我读中学时所听的语文课相比,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其症结是什么呢?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思考: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我百思不得其解。那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知到:一个语文教师经验不丰富,就没有多少教学智慧,自然也谈不上专业;不专业,会导致语文教师的处境很可怜,也很可悲。

其二,我再次上语文课,源于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请了长假。班主任、年级主任相继找到我,我讲述遭遇的“经验”,不想让“悲剧”重演。直到校长找我谈话,我讲了自己的顾虑,得到了能一直教到高三毕业的承诺,我才愿意重上讲台。这次机会来之不易,我倍加珍惜。由于我曾听过特级教师窦桂梅等语文名师上课,发现只要朗读得好,就有可能上出一节好课。我就把朗读当作基本功勤学苦练,经过两三年就学得有模有样。特别是参加“国培计划”经典诵读培训班,我更是受到专业训练,从此朗读就成了我上语文课的一张王牌。学校举办“十佳青年教师”大赛,我立即在组内报了名,其间虽陡生过波折,但还是冲到了校赛,最终校赛夺冠。组内赛课,篇目自选,我教同学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主要手段就是反复朗读,同学们最终读得感人肺腑,中间穿插我和同学们关于词句情感、写法妙处等问题的对话,得到了全组前辈的认可。校赛篇目也是自选,我教同学们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法炮制,虽是借班上课,但学生朗诵抑扬顿挫,不仅沉浸动情而且以声传情,课堂诗意浓浓。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三名同学还讲述了李煜的人生悲剧以及李煜和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看似有些旁逸斜出,但却扩充了课堂的容量,令评委们眼前一亮。这两次赛课,令我欢喜令我忧。欢喜的是,我用朗读上语文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忧的是,语文教材中诗词篇目有限,我不能每一篇课文都用朗读来教。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类似朗读这样的手段或方法可以用来交替上课呢?那时候,我开始思考提高语文课堂品质的有效手段,但我不敢确定朗读这样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学的专业方法。

两件关键事件,可谓两极分化。前者是不专业却想有所作为而终不能得的典型;后者是渐趋专业也想有所作为而终有所得的典型。这种荣辱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我思考语文教学并坚持读写的动力。为了练好语文教师教学真功夫,我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秘诀“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改造成三件事并坚持不懈:一是读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二是向名师课堂和专家讲解学习,再次是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改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摆脱语文人的“专业危机”——语文课被人随意评说、人人似乎皆可评说的境况。

张硕:非常认同您对语文教师专业性的解读!一线教师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次次难忘的教学经验,从预设“怎么教”,到落实“怎么教”,并非一件易事。想请教您在预设“怎么教”这一阶段,即如何备好一堂语文课考虑最多的是什么?或者您认为在备课阶段需要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熊纪涛:说到老师“怎么教”,就必提学生“怎么学”,两者是相伴而生的,因为教学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学”,“教”就会“唇亡齿寒”,要么失去了“教”的对象,要么缺乏“教”的效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教”貌似着眼于老师的教,其实是着眼于学生的学,所谓“学”的法子决定“教”的法子。

事实上,只考虑“学”的法子就直接决定“怎么教”,还是有点“基础不牢”。因为“学”的法子既跟“学什么”有关,也跟学生的学情“是什么”有关。不知学情“是什么”,不知学生“学什么”,“怎么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怎么教”至多只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维度之一。

备好课的核心是,教师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在既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用当前话语体系来说,就是教师要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所发展提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近发展区的现有水平提升到可能发展的水平。教师若能通过一定时长的努力,将其提升到与学段、年级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所划分的水平层次,那是最好不过了。备好课的核心和上好课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

备好课,貌似备教,实则备学,种种“预设”皆是围绕“学”字展开,上课是“预设”的落地实施,仍皆是围绕“学”字展开。在我看来,备好课至少涉及四个维度,可称“灵魂四问”。学情起点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是学生“学”的“灵魂四问”。此外,还有学生“用什么学”等维度。而教师“教”的“灵魂四问”,则是教师“教”的起点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将“教”“学”视为紧密依存且不断互动的双边活动,统合而论就是:“教”“学”基础是什么、“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得怎样。这应当是备好一节语文课的“灵魂四问”。从这个框架来看,只在“怎么教”上用力,显然是不够的。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在探测并掌握学情“是什么”的基础上的真知灼见。其潜台词是,“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学什么”直接决定着一节课价值的高低。但是,“学什么”的下一步,就是“怎么学”,教师备课必须考虑对学生的“学”“怎么教”。我认为,“怎么教”的重要性同样不可低估,这是实践检验的结果。例如两位教师同课异构,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一样的,但是教学的策略、方式、方法等不同,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同。特别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和资深的名师同课异构,这种效果差异极其明显,简直判若云泥。“怎么教”及其运用精透程度的差异,当是关键之因。至于下一步“教得怎么样”或“学得怎么样”,则是测量评估的操作,可采用嵌入式评价,也可采用前测和后测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具体如何须因况制宜。

从语文教师教学专业性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对“灵魂四问”的运用并不系统、精透熟练,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的品质和学生的获得感。备课是一门艺术,此话不错,但首先应是一门技术,即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设计的撰写,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再到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这个流程及其操作本身就体现了语文教学科学性和技术性的一面。我们不能因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诗意感性的一面,就否定或轻视另一面。教育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语文教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教学技术精湛自入佳境,诚谓技精方为艺。将“灵魂四问”作为备课技术的四维操作体系,其基本思路如下:

应对学情“是什么”这个教与学的起点,须掌握学情探测技术。此技术可贯穿一堂课的始终。例如课前的口头访谈或问卷调查,课前和课中的提问、背诵等,形式多样,可协同使用。

破解“教什么”“学什么”,就要找准关键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其转化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既要借助当前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成果,也要借助语文教学大师、名家的教学实践,窥探和研判课文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流变,进而用课程与教学的逻辑筛选出恰切、适量的知识和技能,将其锚定并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点,以便设计适切、实践的科学实践。

解决“怎么教”“怎么学”,则应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专业方法,借此设计适切、专业的语言实践。例如朗读法、解字法、缩写法、扩写法、复述法等,我已将其构建成语文教学专业方法体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5期转载。

研判“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这就必须回到“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上。有“教”“学”必评价,无评价不“教”“学”,做到即教即学即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其和“教—学—评”一体化相区分,前者是理念或逻辑,后者是操作或实践。两者在课堂教学中是互相重叠的,一内一外,融为一体,而在课后练习或完成作业的环节却未必是如此里应外合。因为此时“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已经不是一种显性的存在,“学”以练习、巩固、反馈等形态而存在,“评”则成为最重要的存在。练习或作业的设计主要是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所练的皆为所教所学的,不把未教未学的当作训练的重点。

备好课,除了做好“灵魂四问”外,还需要围绕“教什么”“学什么”下功夫吃透教材和课标。例如:选进教材的“课文里有什么”、教材编者“编写意图希望教什么、学什么”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教什么、学什么”等,做好课文解读、教材解读和课标解读等工作,这也是备好课不可或缺的一个逻辑层面。备课只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环,由此足可看出提升或实现语文教学专业性的复杂程度和超高难度。

张硕:您所说的“灵魂四问”对我启发很大,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效率。刚刚您提到核心素养,认为教师的教学准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自2017年颁布以来,已有六年多时间,中间还进行了修订,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内容被反复强调,您觉得目前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怎么样?

熊纪涛:这个问题既有现实关切,也有认知前瞻。回顾这近七年落实2017年版课标的状况,盘点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得失,有利于巩固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