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
作者: 周北南
摘要:教学言语原有讲授言语和学习言语两个属性,它们之间是复杂的交际转化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言语需要完成三次交际转化:第一次是教学内容向讲授言语转化,第二次是讲授言语向学习言语转化,第三次是学习言语向教学内容逆向转化。经历三次交际转化之后,教学言语难免没有一点耗损和失真,产生听觉学习问题。人们需要积极研究教学言语的三次交际转化机制和动因,提高教学言语的关联度和接受度等,减少教学言语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学习言语;听觉学习;交际转化
教学言语是教师的讲授言语,又是学生的学习言语。讲授言语是显性言语,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使用的规范言语,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得见的清晰言语。学习言语是隐性言语,是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讲授言语时生成的内心言语,是学习和消化教学内容的思维言语。讲课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讲授言语才能开展课堂教学;听课学生也只有运用自己生成的学习言语才能进行课堂思考,没有自己的学习言语则不能进行相关学习活动以及批判性、创造性思考。显然,教学言语原有讲授言语和学习言语两个基本属性,并且,两个基本属性之间还不是简单的并列发展关系,而是复杂的交际转化关系,是建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的前提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只有积极的全面的合作,教学言语才能具有良好的内在交际转化关系。如果师生合作不积极、不全面,教学言语则容易产生交际转化不畅的老大难问题,给学生的听觉学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
一、教学言语问题
教学言语是实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可变因素,是教学活动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不仅影响教师教学效果,也会带给学生课堂听觉学习麻烦,甚至导致学生听不懂教师的教学言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都会有学生听不懂其教学言语,不能及时理解和接受相关教学内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不能例外,《论语》中有多处记载了学生请教孔子教学言语的对话。(文中文例均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7)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论语·子路篇》)
文例中“门人”问曾子、“樊迟”问子夏,都是向同学请教孔子的教学言语所表达的意思,说明他们两位应该没能听懂孔子的教学言语及其表达的意思。孔子的教学言语至少在他们听来还有些不明白,需要继续学习,需要得到孔子或者听懂了的同学帮助解释,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
文例中“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言语答案,“公西华”同学非常困惑,不理解孔子为什么区别回复他们,不理解孔子回答的教学言语,只能大胆请求孔子再一次解释。
孔子非常懂得运用教学言语启发学生、赞美学生,是使用教学言语的专家,开辟了活用言语教学方法的先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
上一文例是用言语启发学生教学方法简练生动的表达,下一文例则是高度赞美学生的教学言语典范,体现了孔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的莫大尊重,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学言语水平。但是,这样的教学言语大家在讲授教学内容时也有学生听不懂其言语,原因肯定不简单。其中,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效率应该是不可忽视的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现代中小学生听觉学习内容与孔子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教学言语仍然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也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听不懂的问题。通过跟踪调查杭州某小学四年级九个班学生语文课堂听觉学习情况,发现该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授言语与教师的当堂讲授言语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听觉学习结果测试得分各班均无满分及各班之间得分率不平衡(如1班45.71%、2班56.25%、3班66.7%、4班62.2%、5班61.1%、6班80.6%、7班65.7%、8班62.1%、9班71.4%),九个班均无满分可以证明所有学生的学习言语与教师的讲授言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班得分率不平衡可以说明各班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效率不一样,一个共同原因应该是所有学生都未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授言语,未能很好地把讲授言语转化为学习言语。
又抽样调查发现,该小学四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教师的讲授言语的情况大致有三大类型(如下图):听得懂讲授言语的学生最多,听得似懂非懂的次之,听不懂的最少。其中,听不懂讲授言语的原因又大致分两类:认为自己理解讲授言语能力不足的学生较多,认为教师讲授不清的学生少一些。这个调查结果很有参考价值:既可以说明该小学四年级学生确实存在听不懂语文教师讲授言语的情况,又可以说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确实存在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效率情况,该年级学生要么没有听懂交际转化之前的讲授言语,要么没有很好地消化交际转化之后的学习言语。
中小学语文课程性质规定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学科,所以人们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言语期待自然会高一些。然而,语文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突出,虽然语文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所占时间比重较大。吕叔湘在1978年因此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吕叔湘没有直接指出教学言语的少慢差费,但教学言语作为主要教学工具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吕叔湘还曾说过类似的话,直言一些人的写作问题:“文章的好懂、难懂或懂不了,责任主要在写的人。不能有‘我懂,你也应该懂’的想法。如有这种想法,必然导致‘我写我的,不管你懂不懂’的做法。”[1]吕叔湘这话与教学言语无关,但其中的问题可以说与教学言语的问题非常相似,如出一辙,即没有充分考虑论文言语的交际转化问题,以及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二、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
在课堂教学交际活动中,教学言语需要完成三次交际转化:第一次是教学内容向讲授言语转化,简称教学内容交际转化;第二次是讲授言语向学习言语转化,简称讲授言语交际转化;第三次是学习言语向教学内容逆向转化,简称学习言语逆向转化。
讲授言语的交际转化是教学言语的教师属性向学生属性转化,即教师的讲授言语在师生课堂交际活动中向学生的学习言语发生了转化。在讲授言语的交际转化过程中,教师负责向学生准确地输出讲授言语,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讲授言语,再积极生成和创造自己的学习言语,师生需要全面合作协同努力实现教学言语的高效转化和最大价值。如果师生合作不全面,教学言语则容易产生交际转化不畅的老大难问题。讲授言语的交际转化是一次系统性转化,言语性质从教师的讲授言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言语,言语意义从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相关言语内容,言语环境从教师的讲授言语环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言语环境等。没有这样的系统性转化,人类的教学活动则是难以想象的。讲授言语交际转化的目的是建构学生的学习言语系统,提高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的能力;同时,积极保留讲授言语和学习言语的各自属性:讲授言语是教学内容的表达式,是教学内容的有声呈现,是唤醒、生成学习言语的媒介;学习言语是讲授言语的响应,是理解和接受讲授言语的成果,是内化教学内容的思维工具。保留教学言语的两属性,保留教学言语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
教学内容交际转化是教师独立完成的客观教学内容向主观讲授言语转化,学习言语的逆向转化是学生各自完成的主观学习言语向客观教学内容的逆向转化,两次交际转化都很难避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天然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言语问题。相较而言,因为中小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言语素养还处在建构阶段,他们的学习言语向教学内容的逆向转化应该更难,教学言语问题会更多。
教学内容经过教学言语的三次交际转化(如转化图)之后,能够保持原貌是人类言语的伟大之处,是师生教学言语交际的理想目标。在教学言语交际转化过程中,教学内容出现一定的耗损和失真应当是正常现象,不足为奇,是师生可以接受的结果。教学内容是教学言语的生成基础,教学言语却在师生主观思维作用下不断发生交际转化,甚至偏离教学内容,给学生听觉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倾听是言语交际的积极合作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环节,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听课素养。当前,教育学也很重视课堂倾听学习的研究:“‘倾听着’的课堂教学是以‘倾听’为核心理念和行为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它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而生,并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得到了理论重视和实践青睐,逐渐演变成为回应时代呼声并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之一。”[2]以此可见,听觉学习不应该是被遗忘的本能,它仍然是现代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听觉学习的直接对象就是教师的教学言语,重视听觉学习必然重视教学言语及其交际转化效率。师生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言语及其交际转化规律,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听觉学习的价值。
课程改革名校如山东杜朗口中学,昌乐二中,杭州育才中学,义乌后宅中学等,课程改革方法的相似之处是通过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就是限制教师教学言语的输出,限制教师讲授言语的课堂交际转化效率,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教学言语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减少听觉学习可能出现的相应麻烦。不过,机械地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在方向上可能正确,但也必然产生课堂讲授不足的教学言语问题,影响现代教学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三、讲授言语的关联度和输出能力
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是师生课堂互动中的自觉现象,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经过程。但是,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给教学言语活动制造的一些麻烦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必须引起师生持续关注,积极研究影响教学言语交际转化原因和提升交际转化效率的办法。如今,影响教学言语交际转化的主要因素是师生的学科素养和言语素养。教师的学科素养主要影响教学内容交际转化、讲授言语和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学生的学科素养更多影响讲授言语交际转化,学习言语逆向生成教学内容的效率。教师的言语素养主要影响教学内容交际转化、讲授言语的生成和输出能力;学生的言语素养更多影响讲授言语交际转化、学习言语的接受度和逆向生成能力。师生言语素养还包括课堂言语交际中的积极合作态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科素养越厚,学生言语素养越强,师生交际合作越深入,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效率则越高。反之,任何一个环节表现不足,都会降低教学言语的交际转化效率,产生相应的教学言语问题。提升教学言语交际转化效率的办法除了积极交际合作之外,师生又各有侧重: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讲授言语的关联度和输出能力,学生需要不断养成学习言语的接受度和逆向生成能力。
讲授言语和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度主要指言语表达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相近程度,它受教师掌握的教学内容质量影响大。反过来,讲授言语的关联度又会积极影响其表达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讲授言语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越高,意味着教师掌握学科教学内容的质量越好,讲授言语准确程度越高,因此有助于提升教学言语交际转化效率,讲授言语向学习言语转化;反之,讲授言语和教学内容的关联度越低,则教师掌握的学科教学内容的质量越差,讲授言语准确程度越低,有时还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因此不利于教学内容的交际转化,及讲授言语的交际转化。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重要概念、内在逻辑以及推理延伸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定向生成概念描述性、关系解释性和推理延伸性讲授言语,层层深入地建构讲授言语系统,帮助讲授言语和教学内容发生良好的系统性关联,提高讲授言语的关联度和教学内容交际转化效率。
讲授言语的输出能力主要指讲授言语向听课学生输出教学内容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讲授言语表达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和讲授言语表达形式的艺术性。讲授言语表达教学内容越准确,表达形式越富艺术性,输出能力越强,学生越爱听,越有助于讲授言语向学习言语的交际转化。反之,讲授言语表达教学内容准确程度不高,表达形式缺乏趣味,输出能力越弱,不能及时吸引、感染学生,越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讲授言语的输出能力可以从言语内容的条理性和连贯性、言语形式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着力发展,定向建构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和艺术手法丰富的讲授言语体系,提升教学言语的输出能力和讲授言语交际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