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仲奕宣摘要:理解并吸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设计理念是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具有独特的意义所在。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进行了革新。笔者将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对本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理归纳,并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提出契合本单元学习目标的四条教学原则,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合理高效的单元教学设计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教学原则;教学设计
目前在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参考范式,值得我们学习参考,但是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下进行大单元教学,目前的设计思路、参考范例都比较少。笔者旨在对“学习任务群”严格把握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重点进行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教学设计,以期完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
一、解读单元教学目标和主任务
传统教学语境上的“单元”是一种课程内容组织的单位,“大单元教学”中的“大单元”则“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1]。教材的某一单元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思想设置篇目,因此大单元教学需要围绕统一的学习目标展开,并将主题思想分解细化后融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单元主题的学习和吸收。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细读文本可知:这一单元的文章分别细致地描述了关于“学习之道”的问题,给予了后人诸多启示和指引。如《劝学》所谓“学不可以已”,寥寥五字包含至理;《师说》强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精辟透彻发人深省;《拿来主义》提出“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毫不留情激烈思辨;《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慷慨激昂力透纸背。本单元注重文本之间的整合性,紧扣着“学习任务群”进行贴合单元目标的教学设计。其中,单元任务的设计也十分有条理、有层次,一直是围绕着“学习任务”的情境而展开的,本单元共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主要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并且设置了两个子任务,分别是摘录选文中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选文中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经历,跳脱书本,切实思考“学习之道”的深刻道理。任务二主要围绕选文的说理方法和论述思路,要求学生认真品析文本,分析作者阐释“学习之道”的方式方法。任务三则是以古贯今,结合《劝学》《师说》的学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因此,在明确了教材第六单元整体的主旋律和教学的侧重点后,教师应具有整体意识,在一一解析单篇课文的基础上,将整个单元看作一个专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有关“学习之道”的要素。其次,既要落实既定的单元学习任务,又要在实践中打开思路,以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对规定的任务群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再次,本单元有《师说》《劝学》等高中重点篇目及《拿来主义》等经典说理文,因此对说理方法以及语言的分析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以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要求。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第六单元教学原则
本任务群“大单元”教学具有教化作用,围绕“学习之道”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于学习任务群的需要,整合单元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提供学习支架、进行评价反馈,最终完成知识的深度迁移与运用。因此,笔者针对第六单元的教学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遵循整合性原则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双线组元,强调篇章的勾连、任务的交织和单元的整合。[4]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注意教学内容的统合,在讲授文本时,除了将重点聚焦于文本本身,还应该将其置身于单元内,结合大单元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整体教学,注重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化交叠、读写的结构化融通,以培育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课堂里,可以将大任务群细化为某几个子任务群,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某个或某几个子任务群进行整合,形成贴合于本节课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如讲解《劝学》时,可以将前两个学习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彼此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在讲解《师说》时,可以将后两个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梳理文章作者观点的同时,还可以探讨彼此对于从师而学的看法;在讲解《拿来主义》时,可以将三个任务都结合起来,既要求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了解作者观点,又要求梳理文中一些比喻论证,提高文学储备,最后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本文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简而言之,整合性原则有利于教师从宏观处着眼,整合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逐步解决,逐步突破,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理解文本。
(二)着眼实践性原则
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强调并非静态的知识权威,而是动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众所周知,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绝不是控制者和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讲述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减少讲析比重,规避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学习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受一些现实性因素影响,高中语文课堂为了高效传输考试重点,常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会大大降低语文学习质量,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逐渐脱节。面对这种现状,学习任务群在设计时便着重落实了“语文生活的外延与学习外延相等”的理念,以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减少教师讲析的比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上,可以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就实践性来讲,在讲述《师说》时,可以创设让学生有代入感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最好包含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品析“学不可以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名言警句在当下的意义与价值。再比如《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这两篇文章,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可分割,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对社会生活进行研究,通过一些资料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这样会对理解文章内涵有一定帮助。就应用性而言,设计教学情境绝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5]。如何让学生在具有生活化的情境中充满代入感地学习、如何让设计情景既紧扣“学习任务群”又避免老套乏味,成了现在语文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第六单元设置的第三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师说》和《劝学》之后,结合自身真实情况,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教师可以选择在这个部分进行巧妙设计,将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课本传递的人生道理真正鞭策到学生个人,让学生将所思所感落实到话语、落实到笔头,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化功能。
(三)注重引导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对其进行干预,若想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势必要发挥主导作用。《新课标》倡导语文课堂要多元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课堂赋予学生较宽裕的自主空间,满足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充分期待,但学生在学习效能方面仍需教师进行把握。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群具有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即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作用,针对课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合理的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落实到第六单元的教材上,本单元说理性的文章占绝大多数,且包含很多高考必考篇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引导性原则,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比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互动讨论的学习支架,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拿来主义》中‘地下的煤’是物质,与文化的送去本质不同;《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以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是它们的自然天性,与‘专一’及‘浮躁’没有关系;《反对党八股(节选)》中说‘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中药铺里面的药品分类整齐有序,与空洞冗长的党八股本质不同,这几个比喻论证都不成立”。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类辨析类问题进行构思和讨论,高水平融合巩固本单元重点文章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除了设置问题引导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拿来主义》里面的“破和立”提供相关学习支架,比如用多媒体分析工具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而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或者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本单元不同的作品进行思辨分析,进而找出思辨类文本论述方法的异同。总之,学生可以在支架的引导中增强思辨阅读、逻辑分析、观点阐释等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能。
(四)强化评价性原则
作为巩固学习的必然路径,学习评价不仅是学习链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指南。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是否体现了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规范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上种种都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分析,及时反思和改正。在评价性原则中,首先应注意明确评价主体,优化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学评价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纵然结果是好的,但其过程一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师生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及时反思、及时总结,针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其次还要注意体现评价层次,积极进行反思。教师应注意反思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使其更好地指导语文实际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6]由于各个单元的重点不同,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和反思。比如第四单元的重点在于“跨媒介阅读交流”、第六单元的重点在于“思辨性阅读”、第七单元的重点在于“文学阅读写作”,因此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务必要统筹兼顾,既要关注文本,又要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应紧跟时代,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更新。
就第六单元来说,主要内容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其中任务二包含子任务3和子任务4,这两个任务要求学生系统探究整个单元所有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说理艺术,此时教师可以设置特色环节,比如将表现性评价与嵌入式评价融入教学的“学、探、展、评”整个过程中,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状态、思维、收获等方面,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做好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差异化评价、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依托这些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三、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第六单元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分析,明析了在本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中为了达到的学习效果而所要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笔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实践,以期切实地指导本单元教学设计,让实际教学更具有客观性和条理性。
(一)立足整体视角,整合单元内容
本单元六篇文章文体各异,有文言文与现代文,有说理文与随笔,有演讲稿与杂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本单元教学需要整合单元内容,本单元核心点在于“学习之道”,为此教材共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任务二和任务三主要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思辨性文本,理解单元文章的论述方法和论证逻辑,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为此,笔者设置如下学习目标:
第一,熟读《师说》《劝学》,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找出文中与学习相关的名句,把握两篇文章中有关学习的主要观点,教师需要将上述内容设计成表格并将重点部分空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主填写表格内容,达到对比分析、综合学习的效果。
第二,梳理《师说》《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四篇课文的思路结构,理清其说理逻辑,明确实现议论针对性的具体路径。教师应给出本单元其中一篇文章的逻辑思维图作为示范,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并参考,比如《反对党八股》这篇文章的思维图,设计时就应该采取三列,分别对应“段落”“内容”“逻辑思维”,第一段内容概括为“分析党八股的坏处,以毒攻毒”,对应的逻辑思维为“提出问题”;第二段到第九段内容概括为“分别介绍党八股的八条罪状”,对应的逻辑思维为“分析问题”;第十段内容概括为“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新文风”,对应的逻辑思维为“解决问题”。教师应给学生系统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会这种思维方式,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劝学》《师说》《拿来主义》三篇文章的思维图,并在小组内解说、交流,最后推荐到班里展示、评选。
第三,掌握思辨性逻辑,引导学生分析《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的说理方式,探究其说理的作用与局限。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单元的选文大都是经典论说文,论说类经典文本的学习任务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理解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更应该引导学生探析和评价作者“为何这样说理”“说理是否妥当”“说理效果如何”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