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 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语文教育应该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王峰教授谈论了一系列和语文教育相关的问题。包括: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聚焦与思考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实施建议 摘要:《乡土中国》是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指定书目。面对新的教材内容和学习要求,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使其任务目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以落实、在学生阅读
聚焦与思考 | 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语文课程本位意识 摘要:本文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阐释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价值;结合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存在的偏差,提出坚守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的语文课程本位观点,要厘清语文课程本位
聚焦与思考 | 文体学视野下《出师表》《陈情表》的文学特征和教学启示 摘要:《出师表》和《陈情表》是作者在面对特定阅读情境而创作的实用文本,具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本文基于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表文的教学内容,以文体学的角度解读《出师表》《陈情表》的体裁
聚焦与思考 | 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及实施策略 摘要:语文来自于生活,但不能等同于生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辩证思维,既要让活动充分地接近实际生活,又必须按照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办事,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取得
聚焦与思考 | 从符号到意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育人转向 摘要:新课标继承了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整体上引领语文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但教学一直广受工具理性、技术旨趣的影响,使教学的育人价值取向偏离本真,特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更容易走向“
聚焦与思考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程结构化思考 摘要: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如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教材内容,整合课内外资源,实现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化理解,并按照大单元设计要求,实施语文学科任务群的教学,推动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是本
聚焦与思考 | 指向小人物生存艺术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 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纵横交错,彼此联系,却又各自独立,每一个人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书中,小人物贾雨村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曹雪芹通过描摹他从
文本解读 | 从“离去”到“返乡” 摘要: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关注他者的多维阐述与其对人自我意识建构的关键作用。《哦,香雪》的主人公置身于时代背景的“大他者”之维下,受凤娇等人与公社中学的女同学“小他者”影响,在“
文本解读 | 英雄重塑与女性还原 摘要:木兰是千百年来不断被解读的文学形象。作为教材选文,以单元视角切入《木兰诗》,可以在“英雄”与“女性”这二元主题中重建木兰形象的文本价值。本文从教材选文排列、人物形象溯源、当代人文思考等角度重读《
文本解读 | 《荷花淀》的叙事艺术 摘要:《荷花淀》是现代小说经典,具有“美的极致”,然而在经典化的过程中《荷花淀》也遭遇了不少的质疑。如果我们将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探究和理解了《荷花淀》的叙事艺术——铺叙背景、以
文本解读 | 从“逻辑缝隙”解读《马说》 摘要: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马说》实际教学,学生可发现“逻辑缝隙”。把“千马里”比喻成“人才”存在“逻辑缝隙”,从背景还原、知人论世的角度可以理解其合理性;“伯乐相马”故事的“伯乐”与文中“伯乐
教材 |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促织》和《变形记》 摘要:《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只有置于比较文学主题学视域下才能说清道明二者的可比性,才能明确其比较价值。二者同属变形母题,对传统变形母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或者颠覆,两篇小说中的变形都是为了逃避,变
教材 | 当“文学”遇到“科学”: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中的知识争议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出现一些知识争议问题。过去,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文学的审美和意义的阐发,相对忽视知识表达的科学严谨性。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公众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异议,由此导致语文教
教材 | 《凉州词》“催”字解意 摘要: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关于其情感是豪情还是悲情的问题自古争议不断,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免为难。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是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本文将从“催”字入手,探
课堂教学 | 大概念理念下单元梳理拓展课的可实践路径 摘要:围绕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梳理拓展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展开具体论述,以必修上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大概念理念下展开教学设计的几种可行性方法和思路。具体呈现如何围绕大概念设置主问题,推进学习任务的
课堂教学 | 《春》的诗意解读及教学实践融合 摘要:文学名家朱自清的经典之作《春》,被选入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为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篇,《春》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和教学价值。在熟悉《春》一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文本内在的诗意特征进行
课堂教学 | 指向核心素养的名著项目式阅读模式探索 摘要:项目式阅读作为一种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式,逐渐成为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项目式阅读为途径,以一台“《三国演义》语言艺术晚会”为例,利用项目的情境性、驱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阅读兴
课堂教学 | 论整本书阅读中核心素养之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革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理念,以全方位、多层次引领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而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
课堂教学 | 从整本书阅读到整合式研读 摘要:《乡土中国》与《红楼梦》存在“互释”的空间。《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可以解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定义,《乡土中国》相关理论能够分析《红楼梦》中的丧葬文化。《乡土中国》与《红楼梦》互释,既从理论
课堂教学 | 基于生活情境的语文作业设计 摘要:在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视域下,情境化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新课标明确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的要求。以日常生活情境为载体来设计作业,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学习经验来解决
课堂教学 | 发挥实用功效,消弭读写对立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常常缺乏连贯性,而大单元教学理念应用于该任务群教学的做法,虽然具备前瞻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施教困境。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整体教
课堂教学 | 诵读·比读·猜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实践研究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多采用朗读、背诵、默写相结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诵读、比读、猜读为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水平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参考。因此,本文将以《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
课堂教学 | 散文化小说文体越界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散文化小说体现了跨文体的形式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与研究价值。本文以《边城》(节选)的教学实践为中心,以文体越界为切入路径,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通过教学过程的三个维度分别对意境生成、抒情表达、创
课堂教学 | 空间叙事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中国传统叙事具有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将空间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教学,可以为师生理解小说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空间场景的转换与林冲的成长和情节的推进息息相关,从茶酒店、草料场、
名师手记 | 聚焦青春的价值 摘要:《哦,香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编者把本单元五首诗歌与两篇小说按照“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进行组元,单元的学习目标也是从“青春的价值”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本单元
语言 | 运迹无形:《项脊轩志》中的用典 摘要:《项脊轩志》中共有三处典故化用,这体现出其不事雕琢、任情自然的文本风格建立在高度练达的文辞技巧之上。在化用典故时,归有光将自身的所见所闻、情感经历营构为显层的表观文本,与此同时,诸典故被内置于其
语言 | “人不知而不愠”正解 摘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置于《论语》首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关于这一名言的含义,学界自古至今大多都理解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我们认为,结合这两句话的整个
经典案例 | 向美而行 乐享人生 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佳作,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出自同一个时期,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本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本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
博硕论坛 | 朱自清散文《春》的诗味特征新论 摘要:《春》自问世以来的“散文名作”地位,致使我们窄化了其解读视角。统编版语文教材关于“诗味”的学习提示让我们意识到,《春》的解读被禁锢在了“散文里”。通过考究朱自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及作家个
博硕论坛 |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资料链接”使用研究 摘要: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资料链接”是书中每个教学单元末尾的一个重要部分,内容丰富且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拓展性,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忽视这一板块
博硕论坛 | 学习任务群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理解并吸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设计理念是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具有独特的意义所在。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进行了革新。笔者将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