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曹祥刚

摘要:高中古诗词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如果还是以老方式教,学生还是被动地学,高中古诗词教学难免陷入窘境,教师、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从诗歌阅读、欣赏、应用三个方面探究高中古诗词教学,增加教学深度,提升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阅读;欣赏;应用

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在教材编排上,还是高考试题分值倾向方面,诗词阅读的比重都有所加大。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安排了两个古诗词阅读单元,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共8首诗词,选择性必修下册7首诗词,另加古诗词诵读,每册4篇,共20篇,课外8篇,高中阶段指定学习的古诗词超过了40篇。高中古诗词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堪称“高耗低效”。

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极具魅力的古诗词也在教学程序化中变得僵硬死板。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固定化、教学过程碎片化、教学目的功利化、应用场景单一化。[1]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既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也不能满足高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基于当下的教学现状,高中古诗词教学必须在诵读、鉴赏、应用等环节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一、诵读环节

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宋郑樵《通志·乐略》云:“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诵读无疑是古典诗歌教学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从古至今,诵读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耳熟能详的语句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它有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情感投入,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诵读要强调目的性。不可泛泛而读,不可漫无目的地读。针对不同的诵读环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予以相应的指导。诵读通常分为初读感知——听读感受——品读感悟等环节。

初读环节目的在感知。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基于此要求,初读一般不少于三遍,第一遍逐字逐句读准字音,为朗读打下基础;第二遍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扫除阅读障碍;第三遍标记关键词句,它可以是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眼,也可以是结构上起领起、承接、过渡等作用的字句,还可以是一时未能理解的字词,可以用不同符号标记出来。多遍诵读课文,学生获得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听读环节目的在借鉴感受。听读,可有多种形式,可采取听优秀学生朗读、听教师范读、听名家示范朗读等形式。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初读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感受、学习、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词诵读中音部的顿宕、字音的轻重、语调的曲直缓急等一般规律。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评价听读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诵读课文。“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对诗歌、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或是通达的解释理解,它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诗歌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短歌行》时,我选择了多位名家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听后评价。学生对照名家朗诵,对自己的朗读作了调整,同时也点评了各名家的不同,连续略显夸张,焦晃略显平和,鲍国安既读出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也读出了人生短暂的忧思。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解除了对学生的限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诵读和点评的积极性,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品读环节目的在感悟。品读是对诗歌的个性化诵读。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亦有别。通过品读,感悟诗词字里行间细微的差别,感悟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同样是写“忧愁”,曹操《短歌行》蕴含“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杜甫《登高》蕴含了传统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政理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蕴含了“平交王侯”的傲岸不屈。归根结底,品读是对诗歌的深度阅读。它不人云亦云,也不故意标新立异。真如周振甫先生所言: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诗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或优秀示范,或分组比赛,或集体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点拨引导。

学生诵读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鉴赏环节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之一。如何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鉴赏诗词的方法有很多,结合教学实践,可以探索还原法、比较法和咬文嚼字法。

(一)还原法

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和跳跃性,诗人对于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反映,并不是纤毫俱足的机械摹仿,也不能将情貌传达无遗。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文的艺术就是取舍藏露的艺术。还原法是古诗词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还原创作背景、典型场景、情节事件、思想情感、特定语义,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而联想和想象是还原的重要途径和依托。

还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古诗词极少铺排意象,诗人往往选取一二意象构图,赏析时可以通过想象还原补充画面。如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我让学生想象十里扬州长街“尽荠麦青青”的样子,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空城”的破败萧条,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沉重和悲恸。

还原创作背景可以更好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主旨。如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不了解创作背景,读者可能将题旨理解为诗人对项羽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了解此诗写于宋室南渡之时,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方知诗人是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还原典型场景、情节事件可以更好理解诗人的形象和情感。如学习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全诗20字,都是女主人公的话语,前两句写女子出言询问,后两句解释原因,读者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女子停船岸边,向陌生男子出言询问,男子当场愣住,女子方知冒昧,急忙解释。通过还原情景,读者可以感受到女子热情纯朴、天真无邪的性格,进而感受女子行舟江上的孤寂,她急于停船相问,盼望遇到同乡的急切心态。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法的关键是找准比较点,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比较点要深刻,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点要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探究的欲望,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比较点要有灵活性,依据文本,灵活设置比较点,多元比较。

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比较。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就可以联系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洋溢着青春活力;《声声慢》渲染了诗人晚年内心的极度孤独和惨淡。我们将李清照两首词进行比较学习,就会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对诗歌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古典诗歌有许多相同的题材,诸如相思、送别、友情、春景、报国等。学习时将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如学习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可以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赋闲金陵时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人生际遇相似。《桂枝香·金陵怀古》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力戒骄奢,避免六朝相继灭亡的覆辙;《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周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悲慨。两首怀古诗,反映了王安石、苏轼两人不同的精神特质和胸襟气度。

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诗句之比较。在古诗词中,借助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尽相同。同样的是写“芙蓉”,“涉江采芙蓉”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寄寓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周邦彦的“梦入芙蓉浦”对故乡的魂牵梦绕。

(三)咬文嚼字法

古人十分强调炼字。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2]好的诗词,往往一词立骨,一语传神。“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咬文嚼字》)所以,高中古诗词教学不能丢掉咬文嚼字的传统鉴赏方法,正如朱光潜所言,“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字面意思是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荫”“罗”两个动词突出了房前屋后树之高,树之多,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穿”突出了山崖的高峻峭拔,“拍”突出了波涛的汹涌猛烈,“卷”描绘了波涛撞击江岸后回旋的形状。雄奇壮丽的赤壁景象如在眼前,自然引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咬文嚼字法可以将诗词鉴赏引向深入,纠正浮光掠影、跑马观花式的阅读习惯。

三、应用环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古诗词教学只重视“学”,不够重视“用”。学而能用,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学的成效、巩固学的成果,进而推动古诗词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高中古诗词教学,既不能为学而学,也不能学而不用,“入宝山而空返”,“学”和“用”成为“两张皮”,而应是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引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选材灵活,设问开放,命题呈反套路化的趋势;高考名句名篇填空题,情景化命题趋势明显,这些变化促使师生重新思考“教”与“学”的方向,与其花大量的诗句背诵答题模板,不如回归古诗词教学的根本,创设丰富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丰富应试应用场景

将古诗词融入作文。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作文中引用或化用诗句可以增强语言美感,增强文化内涵,提升艺术感染力。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作文的主题和风格选择适合的诗句进行引用或化用。例如,在描述自然风光时,可以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描绘春色的诗句;在表达人生感悟时,可以引用“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等珍惜时间的诗句。同时,也可以对诗句进行巧妙的变用或仿用,以适应作文的需要。

引用、化用诗词拟写分论点。如:

中心论点:勇者无惧,强者无敌

分论点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挑战,当勇敢直视,乐观以对。

分论点2:“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生逢盛世,当发挥优势,自信昂扬。

分论点3:“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危机,当坚持革故鼎新,上下求索。

中心论点:不染世尘,坚守本心

分论点1:困境时,“直挂云帆”,报之以歌,“济沧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