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坚守与突围

作者: 丁洁 郝楠

丁洁,武汉市光谷第三初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领军教师培养对象,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丁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部级优课获得者,主持、参与多项课题,在《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摘要:在各种教学改革层出不穷的当下,语文教学需要坚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立德树人的底线,利用好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从跟风中突围出来,真正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要实现坚守与突围的平衡,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坚守;突围;语文教学;平衡

郝楠(武汉市南湖中学教师):丁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可以采访您。“语文教学的坚守与突围”是个格外引人深思的题目,可以先请您谈谈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吗?语文教学的“坚守”指的是什么?“突围”又指什么?

丁洁:随着新理念、新名词的大量衍生,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产生误解或感到惶恐。基于此,我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坚守与突围”这个话题。说到语文教学的“坚守”,我非常推崇钱梦龙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言。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这一主张。钱老的三个“实实在在”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内涵,这正是语文教学最需要坚守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首先要坚守语文课程的性质,用语文的方法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还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底线,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突围”顾名思义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寻求新的出路。语文教学的“突围”指的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与生活真正相融,创设真实情境,变革学习方式,整合课程内容,拓宽学习渠道,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外,语文教学还要从大情境、大单元、大任务的跟风中突围出来,少一些凌空蹈虚的浮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朴素;少一些舍本逐末的套路,多一些含英咀华的诗意;少一些固步自封的狭隘,多一些海纳百川的格局!

郝楠:虽然我刚刚入职一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逐渐发现: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变成了越来越不容易的一件事。迫于考试与排名的压力,不少语文课将刷题讲题变成了重点,而对于语文书上的课文却不再一一讲解,就算讲也只讲那些文言文与古诗。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丁洁:对于您的困惑,我也感同身受。的确,在考试与排名的双重压力下,语文教学有时变得很功利,只聚焦考点侧重工具性,而忽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对此,我们也需要“悲壮”地坚守,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彰显学科特点,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言技能,领略文化魅力,浸润学生心灵。

我认为合理运用教材,讲好课文与提升成绩并不矛盾。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将教学大纲精神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的桥梁,也是搭建支架、传承文化、评估反馈、立德树人的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精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和价值取向。教材的编写讲究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体现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思维进阶。语文教材大致具有几个特点:其一是系统性与完整性。教材涵盖语文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框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梳理知识链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经典性与权威性。教材选取的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被广泛认可的经典案例和权威理论,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了解和学习最前沿、最典范的学科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基。其三是全面性与创新性。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而且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材也是很好的例子,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范式。把课文讲好、讲透,有以一当十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厘清教材的内部逻辑和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如果把语文课仅当成刷题讲题的操练场,则存在诸多弊端,如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学习兴趣和动力下降、抑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忽视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等。这种方式就像吃快餐,虽然能方便快捷地强化知识点和训练应试能力,但会导致学生吸收单一、营养不良,欲速则不达。因此,我建议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开展语文教学,合理地运用课本,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引导学生以正常的心态与正确的评价面对考试,让“学会学习”与“学会考试”形成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

语文学习是一个诗性、愉悦、唤醒觉知的心灵之旅。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理解文化之蕴、培养思辨之深的重要场所。我们可以依托课文,按照主题或者文体进行归类,构建学习任务群,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开展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序列的知识体系。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紫藤萝瀑布》为例,我根据单元目标这样讲解课文。

本单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单元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根据单元目标,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阅读课文,说说有哪些描写引起了你的共鸣?围绕主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

第一个任务:阅读品析,感受语言之美。《紫藤萝瀑布》的状物描写细腻生动而又层次鲜明,其语言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之美,又有外国语言的长处,在情景创造和意境处理方面练就了独特的功力。为此,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紫藤萝的花色、花态、花香之美,揣摩作者描摹景物的高超技法,即写景状物要从整体着墨,展示形态美;从外形到内蕴,展现情趣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语言、学谋篇、学表达、学抒情、学立意,进行写景状物的仿写训练。

第二个任务:助读鉴赏,借鉴写法之美。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眼前藤萝的繁茂旺盛与十年前藤萝的衰败之景进行对比,联想到生命的无止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了生活的勇气。通过资料助读,链接《哭小弟》《野葫芦引》,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寻找“物”与“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跟着课文学作文,归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技法,既要写好外在特点:有形有味有色、有点有面、有动有静,又要写出内在特质:人、情、理。

第三个任务:比较阅读,探究哲理之美。阅读散文的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更是主动探寻自我的过程。我将本单元的精读课文《紫藤萝瀑布》和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理趣之美。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即读文,倾听花语树言——读人,感悟花语树言——悟法,书写花语树言,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异同,体会“草木有本心”的意趣和“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生命姿态。

这三个任务经由课本聚焦语言,学习写法,探究意旨,环环相扣,梯度推进。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单篇向群文转型,由输入向输出转变,多维度、立体化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和效能。

郝楠:我相信许多年轻教师刚走上讲台时都是踌躇满志,要实现一番教育理想和抱负的,但遗憾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面对多方压力,不得不走入“分数论”的阵营,将课文内容让步于做题技巧的讲解。作为一名具有多年从教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您眼里,有哪些内容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坚守的?

丁洁: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艺术。它需要生态逼真的语言情境、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个性详实的文本解读、思辨睿智的整本书阅读,更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的内涵是丰富的,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吟诵、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化底蕴的积淀、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启迪等方面。如果让步于做题技巧的讲解,囿于“分数论”的阵营,这样的语文课是残缺而遗憾的。

从教多年,我深知在教育实践中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诱惑,但我一直坚守人文素养的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作品的鉴赏、写作技能的训练、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内容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的传授,更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阅读、积累、思考和分享,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我们都不能忽视字词句的积累、语法知识的普及、语言表达的规范与得体等。语文教学要坚守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品读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硬核力量。我们要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品位,涵养高雅的情趣。

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课本是写作的经典例文,跟着书本和生活学写作,从写作素材、写作手法、构思立意、升格润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缤纷多彩,感受自然与社会,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辨析态度与立场,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提高认知能力。

实践证明,正是坚守阅读、写作、积累、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课本剧表演、思维导图竞赛、手抄报比赛等看似与考试无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底蕴,积淀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教20年,我不忘初心,紧跟课改步伐,践行教育梦想,不知不觉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立场、关注学生的层面以及语文教学观。我努力成为教育现场一名忠诚的观察者、记录者、探讨者。当关注人的核心素养在意识深处树立起来之后,我的课堂也随之“变脸”。

我不再纠结于考试,不再被分数所绑架,努力做一个纯粹而幸福的语文教师。我用真诚的心灵触摸文本,用自己的思考解读文本,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创造、生长,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课堂的“三坚守”,让我实现了从草根到名师的嬗变。

一是让课堂坚守鲜活的生活气息。

语文即生活。在教学中,我不断寻找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链接点,坚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分享。我带领学生去春暖花开的山涧寻觅春天的踪迹,在卉木萋萋的溪水边吟诵诗文,到红叶摇曳的枫林里读书写诗,在银装素裹的飞雪中赏梅作文。给路过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每一棵树、每一条小径、每一朵不知名的花……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解放自己的心,把语文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让清风明月走进课堂,让淡柳疏烟飘进课堂,让百家讲坛走上课堂,让唐诗宋词丰盈课堂,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

二是让课堂坚守平等的对话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