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的教学研究
作者: 李丽厦摘要:侠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历史内涵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视域下的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侠的想象去界定侠客的概念。他们没有意识到侠客也存在任性妄为、自掌生死的负面形象,也忽视了侠客暴力的行侠手段和方式。同时当前对侠客形象的教学主要是立足于单篇课文中侠客形象的分析,而没有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学习,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效性。针对中学生对侠客形象理解出现偏差和教学效果低效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侠客形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以期对高中学生进行深刻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教学
侠文化在当今网络时代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传说故事到传奇小说,从戏剧到电影,从诗歌到绘画,从动漫到游戏,到处充满着侠气和侠影,侠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游侠、骑士、武士,或许己经消失,但是它们所代表的一种精神、气质、观念,却进入了当代文化系统,成为了民族心理与审美取向的符号,对中学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立足于侠义文本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侠客形象的多元理解,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的教学问题
当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发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教学仅仅在表面上进行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而没有深入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从而无法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真正的提高。通过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和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笔者发现基于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的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五大问题。
任务布置的随意性。大部分教师对侠客形象的教学设计明显缺乏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完全忽视了任务之间相互联结的关系,而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标准和网络备课资源进行简单的重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侠客的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人云亦云的简单理解和粗暴评价。众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普遍从侠客的行为入手分析侠客的正面形象,从而直接上升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而没有深入剖析行侠仗义的手段和方式可能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导向作用。这种散漫化和模式化的教学设计没有突出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也没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跨越式进步。例如:朱建炜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中主要是按照感知情节—任务初探—主题初探—分析风雪等五个环节来设计学习任务的,五个环节是相对独立的,任务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侠客形象的片面化。语文教学普遍倡导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主要侠客形象基本符合公众内心对侠客的期待,语文教师对教材中侠客形象的分析也主要关注侠客的正面形象,而忽视了侠客的负面形象及其充满暴力色彩的侠义行为,从而对学生行侠的手段和方式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大部分教师基于单篇课文的情节内容分析侠客行为及其性格特征,而没有拓展文本以外的知识链接和与教材内其他的侠客形象进行比较研读,势必会导致侠客形象的分析存在片面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的侠客也都是片面化的侠客形象,而缺乏对侠客形象的整体性感知。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教师片面地强调荆轲为了国家而舍身取义的精神,而没有挖掘荆轲行刺背后利己主义的原因,没有全面地看待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同时教师还往往将存在负面形象的秦武阳作为侧面描写烘托荆轲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忽略了任性放纵的秦武阳敢于赴秦行刺的英勇行径,片面地将秦武阳视作胆小懦弱之人。
侠客形象的单一性。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侠客大部分呈现单一的正面形象,他们的侠义精神也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而将课文中出现的负面人物形象作为主要人物的衬托,选择性忽视负面的侠客形象。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侧重抓住侠客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将侠客视作一个复杂的个体,因此侠客大多是单一的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关于侠客的行侠事迹也都是为了证明侠客身上所具有的侠义精神,而非从不同的角度对侠客形象进行拓展研究。当然教师在侠客众多的个性特征方面突出侠客的某种侠义精神,能够让学生对某一类型的侠客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学生无法全面地把握侠客形象。例如:孙淑敏对《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形象进行分析时,重点关注荆轲在国家危难之际,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的忠君爱国精神。其实除了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之外,荆轲还具有重诺轻生和有德必报的侠义精神。
教学效果的表面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侠义文本及其侠客形象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导致学生对侠客形象的理解存在模糊化的问题。同时教师只关注单篇课文的教学,而没有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将课内的侠义文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分析侠义文化的内涵。学生无法了解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发展流变的过程,从而正确地理解行侠仗义的目的和意义。例如通过对《荆轲刺秦王》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课文中侠客形象的学习,学生只能将荆轲和林冲作为单一的个体来理解他们各自的形象特征,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群体来理解侠客的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更没有理解侠客在行侠仗义的过程中使用了超能力的暴力手段。
侠客暴力的漠视化。暴力行侠是侠客的重要特征,是他们侠义行为的基本特点。众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侠客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点明侠客采用了暴力行侠的手段和方式。还有教师对侠客的暴力行为仅仅是简单的描述,甚至直接忽视了侠客的暴力行为。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在最后山神庙前使用长矛斩杀陆虞候等人的暴力行为,教师对结局部分仅作了简单的交代,而没有细致的分析暴力行为背后的因素。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樊於期刎颈自杀对自我施暴的行为也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分析荆轲对樊於期的劝说体现出荆轲的巧言善辩、善于辞令的性格特征。另外还有《荆轲刺秦王》中任性少年秦武阳年少杀人对他人施暴的行为背后的意蕴,教师没有详细的分析秦武阳冲动、不成熟的性格特征。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的教学策略
当前“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材侠义文本中的应用与发展还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改进。针对“学习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教材侠客形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等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基于学习任务群侠客形象的教学进行改革。
加强任务群理论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1]“学习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当前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还处于相对陌生的阶段。为了能够促使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效应用任务群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参加各项有关“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培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这种理论合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在不断的自我尝试中积累经验,灵活掌握“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合理设计学习任务的目标。针对侠客形象的教学,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学习任务群”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课内外包含侠客形象的阅读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合理设计学习活动。
综合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任务群”是基于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内容而展开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它们既可以是以整本书为载体的专题阅读活动,也可以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社会调研活动,还可以是根据学生阅读兴趣而展开的文学作品研读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来合理设计学习实践活动,而不能够脱离教学的轨道。针对侠客形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要重点关注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侠客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某一个侠客作为研究对象,侧重全面分析单一侠客的行为艺术和精神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多篇课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通过任务设计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这里选择的方式既可以是以侠客的身份、地域、时代为依据,还可以以侠客正负面的形象为依据。教师要通过综合型学习实践活动的设计,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侠客形象研究的过程中去,从而深化学生对侠客形象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用课内的侠义文本作为支撑,还可以将大众文化中的侠义文本和影视戏剧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侠客形象。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阅读过程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移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点评侠客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侠客形象探究的兴趣和深化学生对侠客形象的理解。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水浒传》相关影视片段。还有《荆轲刺秦王》一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秦时明月》的动漫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侠客形象开展辩论。
完善侠客的学习资源库。“群”者,聚也,多也。学习任务群的“群”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型、关联性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互文阅读正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阅读方式。可以把文本置于一个系统参照群之中,将互文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形成有教学价值的互文阅读,这也是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教学维度。[2]侠客教学资源库是以课内与课外包含侠客形象的选文或是以侠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为基础进行建立与完善的。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深入分析,笔者能够归纳整理出包含侠客形象的选文共有三篇,其中涉及到的侠客形象共五人。教师可以通过对侠客形象的比较研究将这些课内包含侠客形象的文本进行分类,从而真正发挥这些侠义文本的群聚作用。其中侠客形象的比较可以从身份、时代、地域和侠义精神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寻找它们互文性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补充课外包含侠客形象的文本和以侠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其中课外的选文既可以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中经典的侠义文本,也可以选择中学生所接触的大众文化中的侠义文本。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积极完善侠客的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学习任务群。例如在研究侠客形象的性别差异时,教师可以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尚未出现的女性侠客形象进行补充,像鉴湖女侠秋瑾和母夜叉孙二娘就是很典型的女性侠客。还可以扩大男性侠客的研究范围,补充像朱家郭解、李白和郭靖等具有代表性的侠客。还有在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形象时,教师既可以介绍《刺客列传》中的四大刺客与荆轲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引入与荆轲相关的诗歌、杂剧和动漫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像李白的《结客少年场行》、陶潜的《拟古》、叶宪祖的《易水寒》和温世仁的《秦时明月》都有助于分析荆轲形象。
注重侠客暴力行为的引导。侠客的暴力行为一直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一个被忽略的内容,教师仅仅简单地强调侠客的结局,而没有深入挖掘行为背后所具有的意蕴,更没有意识到侠客的暴力行为属于原始生命力的爆发。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侠客暴力行为的篇目总共有三篇课文,其分别为《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并且侠客的暴力行为主要体现在杀人和自杀两个方面。无论是侠客施暴于他人的杀人行为,还是侠客施暴于自己的自杀行为,无一例外地都是充满血腥的暴力性行为。现阶段的高中生思想发育尚不成熟,极易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侠客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高度认可侠客暴力行侠的手段,认为暴力行侠的方式是侠客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而将杀人与自杀行为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暴力行为的理解,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及其意义,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结果来看待。
全面、辩证看待侠客的形象。因为侠的文化内涵充满了复杂性的特征,因此侠客形象也具有两面性,既包括正面的形象,也存在负面的形象。教师在侠客形象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片面肯定侠客的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也不能全盘否定侠客的侠义行为和侠义精神,而应该全面、辩证看待侠客的形象。在课内的侠义文本中,侠客可能仅仅呈现出某一种特征,教师要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全面把握侠客的形象。同时,教材选文中的侠客可能不只具有某一种侠义精神,而是具有多种侠义精神。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全面分析侠客的形象,甚至可以以课内出现的侠客作为研究的依据辩证地总结侠客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例如对《荆轲刺秦王》一文的教学,教师既要重点分析荆轲忠君爱国的侠义精神,同时也要看到他的有德必报和重诺轻生的侠义精神。还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政府主义者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体现了他内心复杂的性格特征。此外,教师还应该将侠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看待,其中既有正义的侠客,也有任性的侠客。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秦武阳和荆轲就展现出了侠客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