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提问策略
作者: 吴敏摘要: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是促进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提问策略应把握教材主旨,分析学生学情,抓住关键细节,构建适宜深度学习的问题链。聚焦生活体验、情感共鸣、思维迁移和反馈探询等关键要点,提升提问技艺。坚持“学—思—用”结合,设计开放性、情境性和任务性问题,鼓励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多维对话中发展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判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学习;问题设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深度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超越对文本表层信息的简单记忆和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多元对话、深入分析、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性学习等方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1]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主题、作者意图以及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深度学习不仅包括认知层面的提升,还包括对文本中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与内化,使学生能够在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对话中发展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判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策略作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还能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进而提升整体的阅读素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不再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而是要求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答问、合作探究、自主提问,真正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融入每一堂语文课。
一、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提问目标
阅读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去研究学情,去全面而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写作主旨,以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以确保阅读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把握教材主旨,设计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其主旨和核心内容。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本的表面解读,更是对文本背后深层意义的挖掘。教师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这篇课文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它试图传达什么思想或价值观?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或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课堂上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这不仅为课堂提问奠定了基础,也确保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以教学《盘古开天地》为例,教师围绕“盘古如何创造世界”这一核心主题,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盘古用什么方式创造了世界?”这类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性问题。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探讨,问题逐步升级为“盘古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伟大?这些行为有何象征意义?”这样的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这种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促进认知的提升和深度学习。
(二)分析学生学情,设计适合深度学习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以确保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阅读理解能力及其对文本的前置知识,还需要根据这些因素灵活调整问题的设计,使其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通过设计分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解逐步深入到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联系的层次,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直接的理解问题,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涉及文本分析和评价的问题。
以《老人与海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分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理解问题。如“老人每天去广场是为了什么?”这一类直接的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情节,并感受老人日常行为的意义。其次是情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例如“海鸥为什么在老人遗像前盘旋不去?”这类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人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是批判性思考问题。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如果老人和海鸥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这反映了怎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将问题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广泛情境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这种分层设计,学生不仅能够逐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抓住关键细节,构建推动深度学习的问题链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细节,通过设计问题链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文本内容,逐步从整体理解走向细节分析,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一是抓“文眼”设问。“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也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的“关键内容”。它是文章中能体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这些点睛之笔有的隐含在文章题目中,有的体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里。我们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文眼”,围绕这一“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精读全文,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盘古开天地》“文眼”为:“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围绕这一“关键内容”,先提出盘古是“怎样创造出这个世界的?”作为主体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提出:盘古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天地有哪些变化?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合拢,又是怎么做的?盘古累倒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整个问题的设计从主体问题到分支问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引导学生投入深化理解的阅读活动。
二是抓表达特点设问。在《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表达特点,围绕情感与场面描写设计问题。首先提炼出核心问题:“从哪些情节或场面中可以体会出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围绕核心问题提出六个系列问题:1.课文中哪一段写出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2.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3.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哪些场面表现了老人对海鸥如儿女般的关爱?4.老人与海鸥能永远相依相随吗?阅读相关段落,探讨发生了什么意外?谈谈你的感受。5.海鸥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它们是在干什么?假如你是其中一只海鸥,此刻会说些什么?6.总结全文,你认为老人是怎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这6个问题层次分明,前后贯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链。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文本,深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的文本里,有不少含义深邃的句子,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咀嚼,才能品出文章的意蕴,获得高质量的语感熏陶。有些文句,常常隐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经心设问;有些句子表达很含蓄,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需要精心设问;还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需要细心设问。教师只有认真用心钻研教材,才能在阅读课上科学把握——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进而理清应该“问什么”“怎么问”,最终“解决了什么”,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二、聚焦关键要点,提升提问技艺
当我们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全面、清晰的认知后,有关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依据。但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提问”的科学有效,教师的提问技能还需熟练掌握并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才能使教师的所设之问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追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关注生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强调的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入探讨人性、社会以及生活的本质。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建立深刻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珍珠鸟》中,作者亲昵地称呼小鸟为“小家伙”:“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这一称呼凸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利用这一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将珍珠鸟称作小家伙?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被家人或朋友称作‘小家伙’?当别人这样称呼你时,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与家人或朋友的互动经历,特别是被亲近的人称作“小家伙”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爱护。这种联想帮助学生从“长辈和孩子”的角度出发,品读作者对珍珠鸟的深厚感情。学生通过移情,将自己与长辈的关系与“作者和小鸟”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二)重视思维迁移,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络
在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中,思维迁移是关键,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当前文本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形成深层次的认知结构。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思维迁移,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络,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纵向思维迁移关注学生对单一文本的深度理解。教师应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的核心。例如,在《搭石》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关键问题:1.“如此普通的搭石,却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你从中看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请默读课文,找一找。”2.“‘风景’一词仅仅指这幅美好的画面吗?你有新的理解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描绘的具体场景,感受家乡的美好。第二个问题则促使学生从表象深入到抽象思维,理解“风景”背后所代表的家乡人美好的心灵与品质。通过这种由表及里的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在思维上逐步深入,实现从表层理解到深层感悟的迁移。
横向思维迁移强调在多个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不同课文中的主题、情感或观点串联起来,设计跨文本的问题。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习作六”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不同却同样深切的爱。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些感人的事例和浓浓的亲情吧。”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比较《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中的核心情感,从不同角度感知父母之爱。这种横向联系的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巩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还鼓励他们将情感体验迁移到个人生活中,形成更广泛的思维联系。
(三)强化反馈探询,引导纠偏与深化理解
反馈探询是指在学生初步回答问题后,教师通过适当的回应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并得出更合理的结论。学生的初始回答常常不够全面或准确,甚至可能出现错误。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反馈探询来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推动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学生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时,教师需要转换提问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吗?”如果学生仍有困惑,教师可将问题简化或从不同角度提问,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回答了问题,还教会了他们如何抓住要点概括文章的内容。
当学生的回答模糊不清时,教师需要进行澄清性探查,帮助学生消除困惑。例如,教师可以问:“你在说××时是什么意思?”或“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自信,促使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