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异卷殊 别贴可同调

作者: 何永生

摘要: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六道作文题,聚焦社会共同关注的真实问题,兑现新高考设置真实情景,内蕴真实问题,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话语方式渐趋统一。“联想与思考”成为普遍的写作要求。不同卷种之间的互文特点显著,津、沪两卷尤其突出;新课标II卷阅读与作文共料命题,有助于考生深度思考和深入发掘。在不同命题主体分散作业情景下,基本达成统一性、系统性、均衡性、公平性的目标。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较好地体现了兼顾公平与效率、均值与方差的原则。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聚焦;真实问题;互文性

与今年全国高考期间家长、校长们的“热闹”(只要能提分,妈妈愿意穿比基尼站街;男校长穿旗袍送考)相比,岁岁复岁岁“热议”语文卷作文题的景象,似乎冷了许多。如果是理性之“冷淡”,未见得是什么坏事,但今年的“冷”:一来可能是眼下的生计吃紧,很多“好为人师者”(好为人师:本义非今天“形容为人不谦逊,喜欢以教导人的身份出现”大不相同,说的是战国时代经济凋敝,民生之艰,充当老师谋生相对容易。“好”读作第三声)无暇他顾;另一层原因可能今年几道高考作文题的“入议门槛”稍高,不便评议;当然,也有可能是麻木了。这不仅从网上《高考作文一战,语文老师输得很惨》之类的“战后总结”及以博眼球带流量为能事的各种视频质、量双降可以获证,从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官方认证”的作文“好题”中对全国I卷作文、II卷作文、北京卷两道大作文的评语来看,也可以瞧见某种端倪。然而关于命题评价的工作“官方认证”虽然权威,但也只能算作“多元评价”之一元,学术评价和一线师生观感不仅不可或缺,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一、聚焦共同关注,讨论真实问题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六道作文题一个显著的特点表现为聚焦共同关注,讨论真实问题,整体上是近几年来同类性质命题中的上乘之作。其理由如次:

六道作文题中的5道主题面向趋同。如果不作具体分析,一概而论主题面向趋同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换一个角度看,以彰显社会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不同命题主体体现命题的整体性原则、系统性操练,达成比较一致的命题难度,从不同侧面聚焦当下社会或说世界面临的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等,就不能不说是优点了。与分省(分区域)不同命题主体各执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肯定是一种进步。近年来不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主体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努力是有迹可循的。2022年拙文(合著)《共轭与互文:2021年高考作文题回眸与2022年命题前瞻——基于新时代新教育共同历史与文化心理建构的视角》,对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大小14道作文命题在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关于建设共同历史和文化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同构同质的互文特征,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当年的命题特点,并对2022年的命题情况作了主观性前瞻。基于2022年作文命题的实际情况与“前瞻”基本吻合,这一年没有如常置喙作文命题的情况。2023年七大一小共8道题,属于迈向整体性、系统性步伐与节奏的调谐之年。这一年除了天津卷的“使命与担当”继续其不变的宏大叙事,其他各卷,哪怕是主题稍显老陈的个人与集体的命意,也用了一句毫无陌生化的“一花独放不是春”来彰显诗意。其余各卷虽然主题面向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在青年学子如何对待自身生存与发展境遇的叙事情景方面贴合度增加,在材料选取方面也呈现趋同的特点,即现代性与代入感增强。命题话语腔调也表现较为一致性——简洁明了、核心概念鲜明和关键句表达斩截。上海的“探索世界”;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北京卷的小作文题“续航”、大作文题“亮相”;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新课标II卷的“青少年自己的空间”等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从这三年的作文题命制来看,2022年基本上可以视为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转折年。这一年八大一小九道作文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新高考II卷的“选择创造未来”,浙江卷“青年有担当,青春正飞扬”属于“高亮”“豪放”一类;其他命题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与“文本”概念结缘,无论是用其本意还是比喻义。比如新高考I卷的“本手、妙手、俗手”,全国甲卷的“有关《红楼梦的材料》……;北京卷的“在线”其实是一个以电子或比特为介质实施文本操作概念;上海的“发问与结论”是文本构成之首尾的比喻;天津卷的“寻常烟火是美景”是一个平常的诗意隐喻。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天津卷从一向的“豪放”“高亮”,急转婉约。凡此种种,较之此前几年的命题,尽管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依据,即使国家考试院没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明诏大号”,至少有同行观摹,但从命题的实际结果来看,各命题单位主要在彰显各自命题特色方面倾注心力。这一点从前几年的评价拙文也可以得到一些说明。2020年百度文库在“高考11道作文题的两套话语和两个面向”裘集了一批文章,首篇即拙作《2020年10道高考作文题:“南腔”与“北调”》;2019年拙作《你媚我怨 瑕瑜互见——2019年全国高考八道作文题综评》。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命制的主体单位(浙江和江苏完全回归一统,少了一抹异彩)在作文命制方面,着力聚焦当下社会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当下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胸怀、视野和勇气的体现。粗略地考察,这些问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这些问题是真实的、重大的,又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切己相关、无可回避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焦点的问题。作为考生应该关注、必须关注,优秀师生必然关注,但实事求是地讲,又是当下教育未必真正关注(甚至很有可能是被一些备考主体屏蔽)了的问题。按问题的性质应在关注的情理之中,而实际上又在关注之外;算是给“高考考查真实语境中的真实问题”的提醒给了一个鲜明的注脚。

2.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或者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命题人、考生、老师、学界和业界——社会上与高考语文作文相关不相关、关注不关注高考语文作文的人,都处于共同的问题语境中,需要人类形成必要的“认知坎陷(congative attractor)”——即对于认知主体具有一致性,在认知主体之间可用来交流、可能达成共识的一个结构体——正视、思考,贡献智慧以应对。

3.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最好”由考生熟悉的具体事件、事物切入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说“最好”是退而求其次,说“必须”更恰当。无论是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问题,甚至包括人的异化问题,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都不是狭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人摸象式的片面性、碎片式、平面化的说说而已能够正切问题的。立论者必需要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哲学的高度——人如何面对、正视自己的境遇——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对社会秩序和生活具有颠覆性、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作出比较立体有深度的言说,而这又是我们当下应试教育环境下极其缺乏的准备和操练。

4.除津、沪之外,在写作要求方面几乎作了统一规范性的约定。一是在写作思维路径展开方面要求在所供材料启发下展开“联想与思考”进行写作。二是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要求“明确文体”,在开放选择性前提下进行了文本文体特征规范的明确要求。

5.试题制作互文性特征明显。“互文”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体制机制——特别是以文字符号为介质的文本生产和再生产。大规模教育考试试卷、试题文本制作,存在一个本体性的悖论:既要强调互文性,体现整体性、统一性、系统性、均衡性、公平性原则,又要充分体现差异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综观本年的几套语文试卷,津、沪两卷在“议域”上同质性的情况更具典型性,几乎可以视为同题。新课标II卷作文题材料甚至直接来自本卷阅读I卷,属于连锁性拓展设题,这不仅节省了考生答卷的时间,而且便于深度思考。

综上几点,2024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对一线语文教育教学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比较好地提供了一线师生作文教学与操练关注什么问题、思考什么问题,怎样开阔眼界、敞开胸怀,养成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什么素养的一些思路。

为便于参照论述,也为了避免由于个己认知局限(cognitive limitation)和过度概括造成的误导,妨碍认知坎陷的形成,下以条陈,求教同仁和大方之家前,将几道作文题抄录于兹,以供评议对照观瞻。

二、原题录呈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上海卷

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天津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