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引用句”

作者: 李富林

说“引用句”0

摘要:引用句是引用修辞法生成的句子,广泛应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引用句有两种基本成分:提示语和话语。从提示语的位置看,引用句有3种类型:提示式、补充式、省略式。引用句有两种附加成分:铺垫成分和阐释成分。铺垫成分是为了引出所引话语而作的预备性陈述,阐释成分是阐释话语的成分。引用句的语用功能十分强大,可用作证明、用作说明、用作叙事、用作拓展、用作评论、用作铺垫等。

关键词:引用句;基本成分;类型;附加成分;语用功能

引用句是引用修辞法生成的句子,广泛应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本文从语用角度对引用句作系统考察,挖掘其构成要素和语用功能,以期获得对这种言语现象的全面认知。

一、引用句的基本构式

引用句有两种基本成分:提示语和话语。提示语以“某某说”为代表形式;话语为后续成分,一般用引号标出。从提示语的位置看,引用句有3种类型:提示式、补充式、省略式。

(一)提示式引用句

提示式引用句,提示语在前,所引话语在后。提示语中起提示作用的是“说”“云”“认为”“指出”等言语行为动词,为提示性词语。提示语中除了提示性词语以外,还有多种其它成分:姓名语、时间语、出处语、属性语、评价语、情态语等。例如:

①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

这里,“毛泽东同志”是姓名语,“1963年”是时间语,“在……中”是出处语。

②为李白诗作注的清人王琦说:“青莲花出西竺……”(高建新《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③黑格尔曾很有见地地指出过:……(章炳元《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④离开长安前,王昭君写下了一首撕心裂肺的《怨诗》:“……”(张聿温《选上美又怎样》)

这里,②例中横线标出的“为李白诗作注”是属性语(表学识);③中的“很有见地”是评价语;④中的“撕心裂肺”是情态语。

从语用功能看,提示语中的姓名语、时间语、出处语、属性语、评价语、情态语都具有心理论证作用。

姓名语的心理论证作用主要在于所引话语主体的知名度。因为名人的话在人们的心理中往往被认为是正确可信的,所以引用时所引名人的出名程度,往往成为可信度大小的标志。

时间语、出处语的心理论证作用在于其真实性。人们的社会心理,不但相信名人的话,而且相信有根据的话。有根据的话就是真实的话。而时间语、出处语就是表明所引话语是有根据的。在一般表达中,可以不出示时间和出处,但在严肃的场合,尤其是涉及重大政治和科学问题的时候,必须交代时间与出处。有的引用,时间和出处比较复杂,常作为注释附于文后。

属性语、评价语、情态语也具有心理论证作用。例如,②例所引话语是讲李白字号来源的,在“清人王琦”前冠以“为李白诗作注”的限定性词语,意在表明:该人是李白研究专家,所以他的话是可信的。③中的“很有见地”是评价语,这一评价会使读者对所引内容产生一种确信。④中的“撕心裂肺”是情态语,它是作者的感受和体验。由于作者的这一“提醒”,读者也会从诗歌中感受到“撕心裂肺”的滋味来。

引述句的提示语有诸多变式,大别为实引、虚引两种。实引指所引话语是有名可证、有籍可考的;虚引指所引话语是无名可证、无籍可考或不必交代出处的。虚引的提示语常用“常言道”“俗话说”“有人说”“有人认为”,“有人会说”“有人也许认为”,“大家知道”“谁都知道”等。从语气的虚灵程度上看,“常言道”一类是泛指的;“有人说”一类是虚设的;“有人会说”一类是虚推的;“大家知道”一类是强加于人的。虚引的提示语还可采用半实半虚的形式。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告诉我们”“哲学家说”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类人是实的,但作为单个的人是虚的;“历史”作为时段是实的,作为时点是虚的。“哲学家”是通名,用以替换具体人名,亦虚亦实——人是虚的,话是实的。

引用句较多的是单句构式,也有一些是复句。上面的④例就是复句构式——解证复句,始发分句为提示成分,冒号后的后续分句为所引话语。再如:

⑤《红楼梦》里的蘅芜君说得好:“酒来涤腥还用菊”。用酒和菊一压,腥味就走了。(邓伟志《蟹猜》)

这也是解证复句。“说得好”既是始发分句的谓语,又是评价性提示语。它携带着引用者的观点和看法。

(二)补充式引用句

补充式引用句,提示语在后,所引话语在前。在后的提示语像是一个评价或解说,也有的用括号注明。提示语后置,有的是为了衔接上文,有的是不宜前置。例如:

①(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将军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用鲜血写下这样的告白。(谭仲池《凝望信仰之美》)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公元723年,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山西蒲州鹳雀楼,极目远眺,浮想涌动,吟出了这千古名句。(廖奔《黄河入海流》)

这两例都是补充式,横线标出的是补充成分。①例在推出所引话语以后,接着解释说“叶挺将军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用鲜血写下这样的告白”;②例在推出主体语以后,接着解释说:“公元723年,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山西蒲州鹳雀楼,极目远眺,浮想涌动,吟出了这千古名句”。这两例所以用补充式,是为了衔接上文。具体说来,①例是为了和前面括号中的主旨句形成语气上的直接贯通。主旨句说“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如果接着陈述提示语,就中断了流贯的语气,所以改成了补充式。②例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题目是《黄河入海流》,为了扣合题目,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推出所引话语,紧紧扣合了标题,非常醒目,非常明快。再如:

③(夏天热得要命)“寒暑表上的水银好像一个勤勉学生的争分数,只想弄到full mark,或竟超出其上”(丰子恺),“房间里,是火炉;椅子,烫的,床上,烫的,墙壁、门、什么地方,都是烫的:没有地方可以安身,没有地方可以钻”(许杰)。“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茅盾),“在这样的热波……”(郁达夫)。(宫立《现代文人过炎夏》)

④(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林庚《说“木叶”》)

这两例也都用了补充式。它们都在所引话语后面用括号注明了与出处有关的信息:③中是话语所有者的姓名,④中包括姓名和篇名。这两例所以用补充式,原因也各有不同。③例是不能用提示式。因为,所有引述内容都是围绕始发句“夏天热得要命”直接展开的,这样表达,既增强了流畅性,又增加了表现性。如果都用提示式,“文味”就大大减淡了。④例也能将补充成分转换为成提示成分,但如果那样,不如补充式流畅,而且话语也没有补充式突出了。类似以上两例,在文章连贯话语中携带括号中的补充信息,这样的表达也有不足之处:影响语流的连贯性。因为,在读者扫视文本的时候,括号中的信息会暂时阻断语义的流贯。所以,有的将括号中的补充信息换成标记注释的序号,将文中的补充信息变成篇末注释。不过,这是学术论著的一般格式,作为普通文章,似乎还没有先例。

(三)省略式引用句

省略式引用句没有提示语,只有所引话语。从修辞角度看,它是用所引话语造句的。这是典型的互文手段。

文章是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这看起来一个个独立的篇章实际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篇章中都有其它篇章的影子。有的形式上有其他文本,有的内容上有其他文本,有的二者兼具。就内容而言,其他文本是如何被引进“本文”从而形成互文篇章的呢?是引用。引用是形成篇章内容互文的主要手段。在这一手段中,互文性最强的就属省略式引用句。例如:

①无论英雄美女还是凡夫俗子,最可惜的还是当其风华正茂、春风得意之时,突然一场疾病的秋风,“草遇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杀盛气,夺荣色,叫你停顿停顿,将你折磨折磨。(梁衡《试着病了一回》)

②删去了一切多余之后生活便活灵灵地凸现。晴川历历汉阳树。明月出天山。清水出芙蓉。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王蒙《风格散记》)

这里,横线标出的都是省略式引用句。①例引用了一处话语,它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②例引用了4处话语,“晴川历历汉阳树”出自崔颢的诗《黄鹤楼》;“明月出天山”出自李白的诗《关山月》;“清水出芙蓉”出自李白的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省略式引用句虽然没有提示语,但从言语形式和风格上看,文章语言和引用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明月出天山”“清水出芙蓉”是古体诗歌句式,而作者写作的文本是现代汉语的散文句式。不过,省略提示语引用同一语体和近似内容的话语,有抄袭之嫌,引用者不得不察。但②例中所引英国诗人雪莱诗句一例倒是例外。因为凡是阅读王蒙《风格散记》一文的作者,都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那样的名句,人人耳熟能详,是可以作为警句引用的。

二、引用句的附加成分

引用句的修辞功能不但体现在基本构式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附加成分上。附加成分有两种:铺垫成分和阐释成分。

(一)铺垫成分

铺垫成分是为了引出话语而作的预备性陈述,是扩展了的提示语。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不能直接引用或不便直接引用等原因,在引用话语以前,先做些铺叙说明。或说明背景,或说明身份,或说明出处,或说明观点、态度和技法等,具有“内容介绍”的作用。例如:

①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这泰山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他感叹道,扑克何处不能打?这泰山风光却能享受几回?(梁衡《享受人生》)

这是说明背景的。“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这泰山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在这种前提下,孙犁才说出了后面的话。

②现代文学巨匠柳青,也是一个大思想家。他曾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刘成章《一朵一朵数流霞》)

这是说明身份的。“现代文学巨匠柳青,也是一个大思想家”,这里主要交待柳青也是大思想家。

③当代诗人海子写过一首名为《昌平的柿子树》的诗,诗中写道:“在镇子边的小村庄,有两棵秋天的柿子树,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秋之树,枝叶稀疏的秋之树”。(袁瑛《霜降,霜花满枝头》)

这是说明出处的。“当代诗人海子写过一首名为《昌平的柿子树》的诗”,《昌平的柿子树》就是所引话语的出处。

④陆游以过“紧日子”为乐,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张多吃蔬菜,荤菜尽可能少。这样做的目的,“不为休官须惜费”,是为了培育良好的家风。(刘绪义《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这是说明观点的。陆游以过“紧日子”为乐,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这一观点是从后面所引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引用者交代陆游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是主张过节俭日子的。

⑤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唐弢《作家要铸炼语言》)

这是说明态度的。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极口称道”是刘公勇的态度,也代表了引者的态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