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统摄 落实单篇缀连

作者: 俞婷 徐海金

立足单元统摄 落实单篇缀连0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统整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等,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大单元教学也离不开扎实的单篇教学,教师应该在单元视野下开展单篇课文教学,结合单元目标确定单篇的学习目标,在单元整体视野下进行课堂设计与实施,同时兼顾单篇个性落实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单篇教学;核心素养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在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写的人物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略读”,要求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阅读重点,粗知文章的大意。并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三个单元重点学习了精读,能了解文章大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课文重点,学习了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特征,感受文章意蕴。但大部分学生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略读”缺乏了解。从学习内容看,学生已接触过部分回忆性散文,但对其核心知识缺乏了解,尚未形成阅读回忆性散文的结构性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1.略读全文,概括事件,勾画评价性语句,粗知文章大意;

2.品析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3.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任务实施】

任务一:略读课文,初识叶圣陶

活动1:学生略读文本,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1.了解“略读”要求。

【小贴士】

(1)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记叙性文章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

(2)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只要能以较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

(3)在略读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的效率,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阅读思路的顺畅。

2.学生略读课文。课文约2000字,5分钟之内基本能读完。

3.简要复述主要内容。复述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的条例性及概括性,这方面老师上课时身体力行的语言示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概括主要事件。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教师出示例子,如第一件事情是吕叔湘先生回忆见到叶老伏案执笔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以概括为“代描标点”。其他事情请学生概括,师生共同提炼,形成板书。

活动2:再次略读课文,体会叙事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再次略读课文,圈画评价性语句。

2.交流,理解这些评价性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过渡、总结,并形成文章结构图。

3.探究:作者的评价是不是恰如其分?

通过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谨严自律的节操风范。教师插入叶圣陶先生儿子叶至诚的回忆:父亲反反复复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在本次探究中,也同时建构写作中事件和中心的对应关系。

任务二:品读词句,走近叶圣陶

活动1:品读反复出现的词语,走近人物内心。

1.勾连文本,明确方向。

问:叶圣陶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张中行先生是出版社的编辑,共同从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在语文教育方面、文风、文字上有很多一致的看法,他们交往很多。从这篇文章看,张中行先生有没有做到写文章“明白如话”“重视简洁”呢?

这个问题比较有挑战性。教师给学生支架,出示《秋天的怀念》《老王》课后练习中品读词句的练习,指引学生关注这些容易忽略但在表情达意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

出示《秋天的怀念》一文“积累拓展”: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出示《老王》一文“思考探究”: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也没想到这一点。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已经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2.教师示范,品析词语。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用品读词句的一把钥匙——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并作示范,师生共同品读两个“当然”的意蕴。

A.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B.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3.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章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结合语境讨论词语的表达效果。

4.小组汇报,分享成果。

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学生解说,一学生板书关键词。

生1:第三段中有三个表示转折的“可是”,“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可是”可见他对写文章慎重、严谨。“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可是”中是叶圣陶先生对人的尊重,对做学问的严谨。第三处是: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这个“可是”也可以读到叶圣陶先生的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待人宽厚,照顾到他人的感受。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五个“常常”。第二段的“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里的“常常”体现出我经常和别人说,证明了叶圣陶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第六段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很重视写话。第七段的“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对简洁的重视。最后一段“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体现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十分敬重,也表达我内心的一种怀念。还有第五个是“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这里也看出叶圣陶先生对写话的看重。

师:“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说的是谁应该“常常”想,请把原句完整读一下。

生2:“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哦,是写作的人要“常常”想,写出张中行先生对大家的一种期望和勉励。

生3:我们组找到两个“一定”。第三段的“一定”,我们组认为这是说他办事的时候要亲力亲为,不让别人代劳的意思,表达出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文章是严谨的,对“我”是尊重的。第四段的“一定”体现出他对客人、对朋友也是十分有礼的,不是在门口告别,一定要自己去送。

生4:我们组在第四段和第八段当中发现了两个“同样”,“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里可以看出他时时处处想到别人,非常的宽厚待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第八段“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说明他对待自己的文章十分的认真严谨。

活动2:理解写作风格。

1.体会平实。

请学生看板书的词语,问:平时你做摘抄的话,你会把它摘下来吗?为什么?

体会本文语言明白如话、平实的特点,正如叶老说的那样:“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2.体会简洁。

出示本文课后“读读写写”,问:这些词有没有明白如话?课文中如果不用这些词,用大白话来说,该怎么说?选一个词来说说。

小结:语言既明白如话,又重视简洁。可以说,张中行先生忠实地实践着叶老的文字主张,平实、简洁、有味。我们平时写作也应从这两个基本要求做起。

任务三:读出两个“我”,体会作者情感

活动:

1.齐读板书词句,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景仰之情。

2.品读两个句子,体会怀念追思之情。

(1)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理解“立即”可见悲哀之情的自然,“罩”写出悲哀之情的强烈。

(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去掉标点,比读“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体会小至一个标点的妥帖。

3.追问:景仰、怀念这两种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理解张中行先生的情感:因为景仰,所以怀念。因为景仰之至,所以深切怀念。或者说,平时交往中是景仰,现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因为景仰之至,所以深切怀念,并为叶老的离世而悲伤。

课堂结束与总结:叶圣陶先生,人,往矣。张中行先生,人,往矣。但是他们的品格还在,精神还在。现在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入教材,是希望把这种品格和精神传承给谁呢?齐读最后一句话,结束课堂。让我们向叶老学习,争做一名“躬行君子”吧!

课后拓展阅读与练习:

1.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只有通过更多的事例才能饱满、真实,请同学们利用图书或是网络,再收集一些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其它一些事例,进一步全面了解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精神风貌。

2.学以致用,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请结合本文的写法,课外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字数在7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实现。教材中的单元是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呈现形式之一,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经历深度的探究,掌握核心知识概念。大单元教学需要整体设计,需要整合,也离不开扎实的单篇教学。本堂课的设计尝试从单元的视野下落实单篇教学。

在单元总目标下确定单篇教学目标。七下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四篇文章体裁不同,分别是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第一篇教读课文,在单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略读”,散文应该怎样“略读”。当然,本单元重点虽是略读,但对重要的语句、段落进行体会,理解也是必要的。基于此,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略读全文,概括事件,勾画评价性语句,粗知文章大意;品析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