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回忆录”中隐藏的密码
作者: 高鹭
摘要:《长征胜利万岁》是入选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主旋律题材回忆录。备课时既要以细节描写为抓手,还原真实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走近英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也要立足于回忆录的文体特质,通过分析叙述视角、梳理叙事节奏,帮助第一次接触此类文体的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实现触类旁通。同时依据学情,对学生兴趣浓厚的“红小鬼”形象进行拓展阅读,指导学生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回忆录;细节描写;文体特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由六篇体现中国革命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章构成,起始于红军长征,终讫于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内容上既有“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告,也有对峥嵘岁月的回忆;既有香港回归祖国的珍贵历史镜头,也有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的先进动人事迹,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文体则涵盖了演讲词(开幕词)、回忆录、消息和通讯,体式丰富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和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个“红色单元”,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自然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语文学科落实“德育”功能时的特殊性,不同于可以借助实地参观、观看视频、聆听报告等方式实现德育目标的政治课,语文课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借助对语言文字的仔细品味、对文体特征的梳理概括跨越时光河流,领悟作品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要紧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让主旋律作品同样充满“语文味儿”,避免脱离文本和学科特点的枯燥说教。
本文尝试以《长征胜利万岁》这一课为例,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围绕从语文学科视角发现革命回忆录的独特性设计教学任务,立足于回忆录属“实”还是属“文”,帮助学生把握回忆录以历史真实性、文学生动性和鲜明革命性为标志的文体特质,在情感共鸣中将长征精神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追忆长征的同时继承发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人生的长征路。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
本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课程标准对这个任务群的要求,教材在选择性必修上、中两册各设计了一个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单元。《长征胜利万岁》所属单元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主要反映“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力图让学生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领会革命领袖对社会斗争的深刻思考,从而懂得尊重革命传统,珍惜今天的生活,陶冶情怀,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彪炳史册的军事事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老山界》,接触过《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加之历史课的知识储备,学生对长征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普遍认同,但间隔着时间的长河,缺乏在具象阅读感受中“知其所以伟大”的情感链接。教学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回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的选材与记录过程,理解其记述的具体事件中对长征胜利意义的具体体现。本文的两个重要节点是吴起镇伏击战和全军干部会议。前者是在红军长途劳累、大量减员且给养困难的不利情况下取得的大胜仗,宣告蒋介石一年多来针对红军“围剿”计划的彻底失败。后者是红军达到吴起镇胜利会师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记述了毛泽东讲话以及全军干部欢欣雀跃的激动场面。围绕革命作品本身品词析句,仍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其次,学生之前接触过的“长征”主题篇目均属于文学作品,《长征胜利万岁》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第一次接触纪实类回忆录作品。小说可以虚构,散文以抒发情感为主,而对史实真实的强调,使得回忆录不能像其他文学类型一样按照作品内容需要进行合理虚构、展开想象、安排情节,甚至小说中常见的广采种种最后集中于一人的典型表现手法在回忆录写作中也被视为违背真实性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忆录”不需要具备“可读性”,教材单元研习任务明确指出“以革命理论说服人,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是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所以对“真人真事”的强调和对“虚构”的规避使得回忆录对细节的要求更为突出,得依靠大量的细节来充实和支撑起文本,所以教授回忆录时应将纪实类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运用作为重点,体会以作者为代表的红军将士拥有的革命豪情。
此外,回忆录作为实用类文本,纪实性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但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关注其呈现出的与小说散文不同的文学性。从叙事视角看,回忆录在撰写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不仅仅为了契合文中的“我”就是历史事件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特质,由谁来讲述故事,也决定了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故事的情感色彩和价值观的问题。而根据事件实际真实持续时间和作者在文本中叙述时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文章的叙事节奏,从而汇成一幅完整充实又形象具体的历史画卷。
由于课文涉及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去甚远,文章内容对于学生的政治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的要求也比较高,学生虽然知道文章内容很感人肺腑,表达的思想非常深刻,但因为切身经验的缺乏,理解起来总会有困难。所以在教学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发掘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兴趣的“点”,通过与之前的阅读积累互动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在认识上有收获提升,在情感上有感染认同。
综合以上内容,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概括红军突出事迹,鉴赏细节描写刻画的妙处。(2)立足文体,探究回忆录在叙述视角、叙述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任务的落实
(一)“回忆录”属“实”:事件真实、资料可靠
1.鉴赏细节描写:纪实类文本得以动人心弦。
与惯常的战争题材作品希望读者感受战争残酷无情,意识到人类血肉之躯在兵器杀伐面前的羸弱不同,本文作者杨成武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对战场的瞬息万变,战事的九死一生最有发言权,却没有在回忆录中渲染自己戎马倥偬一生的惊险,而是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融合动人的细节,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通过对回忆录中不同细节类型予以分析,借助个体叙史的丰富记忆,学生得以穿过时光隧道,身临其境感受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进而围绕思想认同和精神升华,理解、铭记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增进情感认同,获得崇高体验。
教师:长征毫无疑问是艰苦的,文中对此有真实记录:“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与文中所引蒋介石密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相符,但文中仍不乏读来充满感情、动人心扉的句子。请你找出含有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赏析表达效果。
明确:
此外,回忆录中的细节描写也可以概括出历史的必然规律,具备一定的历史深度与思想高度,要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用具体文本语句阐释理解关于长征取得胜利的论断,阅读时要关注下列语句如何借助细节表述与阐释历史发展规律的。
2.关注“不合常规”的引用: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
回忆录作为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叙事性文体,所记录内容往往是作者亲闻亲见亲历,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用大量篇幅详尽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军干部会议中的讲话,毫无疑问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保存价值。但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在个体回忆录中直接大篇幅引用领导人讲话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能否把直接引用变成转述概括,以求起到行文更简练的效果”等颇具探讨价值的问题,表明他们感受到回忆录不同于历史但又对历史有所补益的特点。
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分析本文收录的毛泽东同志讲话如何借助在时间、地点、人物、自然环境、时代背景等方面的真实可靠,从而实现回忆录向后代读者讲述“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写作意图。
教师:文章对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引用分为三个部分,如果只保留一部分,你会如何选择?如果无法从内容上直接删减,可否从形式上进行修改?把直接引用进行转述概括可以吗?是否起到行文更简练的效果?
明确:
从内容层面看,文章对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引用首先是对长征的回顾和概述,随后是对长征意义的阐释,继而正视长征中的巨大损失,以理性面对客观事实的态度表达对死难烈士的尊重和缅怀,最后展望未来表达希冀,立志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四个部分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缺一不可。本文虽有大篇幅的直接引用,也绝不是记“流水账”或直接从文史资料中摘录,而是将较长的引文划分成几个层次,在层次之间加入会议现场听众们的口号、欢呼,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触,同时记录了讲话人的动作和语言停顿,令演讲者的风采跃然纸上,让直接引用有了对话式的效果。
从形式上看,时间层面精准计算长征中战斗、休息、行军分别所占时日,表明长征是一场遥远的征途。空间层面逐步统计长征共经过十一个省份、累积两万五千里的路程,证明长征是一场漫长的征途;详尽罗列历经地理山水名称、七座山名、十二条水名、五个少数民族地区,印证长征是一场艰难的征途。作为一篇讲话(演讲稿),精准统计长征行军的天数,放缓节奏历数长征一路走来翻越的千山、渡过的万水,与之相关的情绪也被一一唤醒,艰难与苦痛,胜利与喜悦,自然能引发台下听众——同为长征亲历者的共鸣,自然得出结论——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再勾连本单元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所学,毛泽东同志行文时列举事物,并非止步于单一层面重复罗列,而是从多角度对事物展开审视。如果为了追求行文简练,而把讲话简单转述为“毛主席在讲话中提到,红军走了一年,走了两万五千里,一路募款、扩红,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团结了兄弟民族,这是空前伟大的”,可以明显感觉到感染力的差异,自然明晰直接引用在对多角度审视事物、展现事物多层面特征、唤醒听众情感上所取得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回顾初中所学的《老山界》《七律·长征》,对于文本中“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方能更好地理解长征途中的艰辛和抗日战争的悲壮,体会课文中作者对场景选择、描述的用意,既有符合事实的史料价值,又有彰显红军艰难行军中意志顽强的精神内涵,从而确保革命回忆录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忆录属“文”:从“史”中发现“诗”
1.叙述视角:个体回忆中交织的群体记忆。
本文在叙述时自开篇便用了大量的“我们”,提示了文章的集体叙事属性,用“我们”的视角来展示“红四团的指战员”乃至“整个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吴起镇时内心无比激动的集体普遍情绪状态。这种集体叙述视角贯穿全文,即使没有在字面上出现“我们”,描述的内容也是大家的群体动作和反应,体现了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如回忆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当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们步入会场时,“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见与会人员内心的激动。毛主席讲话首先说“同志们,辛苦了!”,而“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讲话过程中也多次被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打断,足见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涨的革命热情。作者行文时主要沿用集体叙述视角“我们”,是因为长征本就是由全体红军战士缔造的英雄史诗,这样写严格遵循“回忆录”的文体属性,即记录历史的真实性,而长征更是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这样写也更便于让读者,特别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长征的读者,自始至终被字里行间洋溢的群体革命情怀所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