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黄河文化和高中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
作者: 艾礼虎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如何让黄河文化助力时代发展变得异常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扬黄河文化。学校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理应承担传扬黄河文化的重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文化传承与理解”纳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使其在传扬黄河文化上具有天然的亲缘优势。
关键词:黄河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路径
一、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原因及意义简析
习近平主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以商品经济、意识形态为背景的隐性文化输出日益演变为更加频繁的显在行为。文化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侵蚀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建设已经时不我待。而青少年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对黄河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建设,有助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崛起,持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动力。
高中语文实践性特征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语文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人生。黄河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的尘烟之中,还切实地存活于现实之中。遍布于华夏北方大地的黄河文化资源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地域上的亲近感;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突破教材、学校的局限,使现实生活之光得以烛照语文课堂,实现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改变落后的应试教育,切实实现素养教育,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综合性特征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整合一切有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黄河文化形式多样,诗词歌赋、曲艺、雕塑、建筑、武术体育无所不有;所涉及行业广泛,农、医、天文、数理算术、瓷器、冶炼、造纸……;所涉及的思想流派众多,儒、墨、道、法、兵等等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于黄河流域。也就是说,包罗万象的黄河文化能够持续、系统为高中语文提供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拓展其阅读视野,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中生思维接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产生了价值观的冲突。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因子的黄河文化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数千年、包罗万象的黄河文化必然芜菁杂存,对黄河文化的有效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那么,黄河文化该遵循怎样的路径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呢?高中语文教学又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拥抱黄河文化呢?本文以“黄河文化和《将进酒》”为例探讨黄河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的融合路径。
二、黄河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路径
(一)情境法
高中语文的实践性特征决定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借助具体的社会场景。现实社会场景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决定置身于具体社会场景无法成为实现高中语文实践性的主力军,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依靠再现具体社会场景(虚拟情境)的方式。虚拟情境的仿真性、整体性、实践性、暗示性、移情性能有效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投射于恰当的情境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法“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2]“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综上所述,情境法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不二选择。情境法教学流程一般包括情境再现、情境学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成果展示(学生用语言文字独立展示)、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评。教师评价为主,同伴评价、自评为重要方式)等环节。
中华儿女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作在沿河两岸创造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利用和治理黄河中诞生了拼搏奋进的治黄文化;近现代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为了改变落后的国家地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用自己的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幕幕悲壮的红色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西路军文化、南泥湾文化、太行文化、吕梁文化、沂蒙文化、贺兰山文化、焦裕禄文化、红旗渠文化)。这些各具风格的黄河文化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当下的精神底色,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设置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气吞山河的壶口瀑布、婀娜多姿九曲十八弯、鬼斧神工的乾坤湾……为中华大地平添浓厚的壮丽色彩,同时也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设置提供了丰富、直观的实物资源。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深沉博大的黄河精神,不仅能为时代发展、民族崛起提供智力支撑,更能为学生在课堂中解决实际生活困境提供智力资源情境。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情境资源,能够确保黄河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产生密切的化学反应。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去直观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深沉,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展示和教材内容相关的黄河文化、黄河景点的音像、影视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借助深度挖掘黄河精神来模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将进酒》时,可实地参观黄河著名景点,展示黄河景点的音像、视听资料,使得学生获取黄河的直观印象,切实体会黄河的壮丽之美,进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个人体验情境,由此介入对李白其它有关黄河诗句的学习,进而发现、理解李白诗歌中黄河之美,体悟黄河文化。也可以李白的其它有关黄河诗句作为学科认知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发现黄河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作用、特点,从而探讨黄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进而完成对黄河文化内涵的学习。还可以黄河精神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从黄河精神中发掘相关智力资源帮助李白实现其治国安民的政治抱负,从而实现对黄河文化的学习。
在采用情境法融合黄河文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情境设置应该遵循相关原则。即黄河文化和语文教材(课文、单元学习任务)有相关之处。
2.情境设置应该遵循生动原则。即教师呈现黄河文化之时应该采用生动形象的陈述,呈现具体、优美、独特的黄河文化实物载体,呈现真实、生动的黄河、黄河文化的音像、影视资料。
3.情境设置应该遵循整体原则。即教师在借助黄河文化设置情境时,应该让该情境贯穿学习始终。如在学习《将进酒》一文将展示黄河景点图片作为教学情境,整节课应该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链接点联系李白其它描写黄河的诗句,进而贯穿其他教学活动。
4.情境设置的导向应该侧重于理解黄河文化内涵、黄河精神。如在学习《将进酒》一文,主要借助李白其它诗歌中的黄河因素来探讨黄河在李白其它诗歌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进而引导学生体悟、发现黄河文化内涵。
5.情境设置应该以语言文字的陈述为核心。在参观黄河景点时应该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实际感受进行如实记录,而不是引导学生借助摄像、录放设备如何对黄河景点进行摄录。在借助黄河文化的影像、视听资源营造情境时,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去描述黄河的自然之美,而不是从构图、色彩搭配、剪辑、旋律、光线处理等角度去追寻黄河影像、视听资料的美学准则。
(二)比较阅读法
古代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读书法》指出“凡看文字,诸说有异同处最可观”“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4]比较阅读法能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学生深刻、精准、缜密的思维品质。黄河不仅是以一己之力哺育着两岸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更是一条流淌着诗词歌赋,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的文化之河。黄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为中华民族性格烙下了深刻的黄河基因。和黄河相关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为黄河文化进入高中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中语文教材的诸多课文和单元写作任务也和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比较阅读法可以作为黄河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比较阅读法一般表现为文本的异同比较,如作品内容、语言风格、作品主题、创作动机、写作背景等的异同分析。具体教学流程一般表现为目标呈现、文本阅读、合作讨论、成果展示、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评。教师评价为主,同伴评价、自评为重要方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可联系李白《行路难·其一》。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将进酒》的黄河是壮丽的,一往无前的,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而《行路难·其一》的黄河是寒冷的,是拥塞的,充满了欲渡而不得的惆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为何会在不同的诗歌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所以和《行路难·其一》截然不同,是因为《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诗人已经对功名利禄丧失兴趣,而且他和岑勋、元丹丘关系很好,此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也就是说,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心情是愉悦的。而且本文属于劝酒歌,劝酒歌在开头一般要营造出宴席的愉快氛围,所以黄河在诗人笔下才会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充满了豪情壮志。另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文本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宴席上的愉快气氛,表现诗人达观豪迈的思想情怀。《行路难·其一》作于公元742年。李白本为积极入世之人,才高志大,渴望像历史名臣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为国家竭忠尽智。可是入京后,他并未受到唐玄宗重用,却被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离京之时,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诗歌之时的内心充满悲愤,所以他笔下的黄河不再是壮丽的,不再充满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决绝和豪迈!此时的黄河只能是欲渡而不得,是寒冷的。“欲渡黄河冰塞川”此刻的李白充满了既渴望被再次重用却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内心深处充满了被奸佞小人无故中伤的悲愤。诗人在和友人别离之际,即将远走他乡,内心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孤独寂寞。所以,在此时诗人笔下的黄河只能是“欲渡”却寒冰塞川!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黄河既承载了李白的万丈豪情,同时也接纳了李白的孤独、不甘、迷茫乃至于愤怒。由此,引导学生体悟黄河文化包容万物的本质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兼容并包、谦逊的人生美德。
在运用比较阅读法融合黄河文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课文和课外作品应有相关性。即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应该成为课文和课外作品的连接点。
2.比较阅读的重点。一般表现为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内涵、外延的学习,或者是作家借助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展现黄河文化、黄河精神。
(三)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是指直接采用、模拟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对教学目标学习的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法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技能有效地迁移到社会之中;能够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够切实做到学有所用,从用中学;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
黄河文化不仅存在于幽深广博的博物馆,还存在于漂浮于生活之上的诗词歌赋、雕塑绘画之中,更广泛地存在于静水深流的生活之中。因此,想要完整地理解黄河文化,必须打破教材、学校的藩篱,将观察的视角深入到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无论是从理解、传承黄河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都要求我们必须采用社会实践、模拟社会实践的方式去整合黄河文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岗位体验法、模拟法(模拟采访、模拟学术报告会、模拟演唱会、模拟游览、模拟推介、模拟策划等方式将黄河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