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弟”有话要说

作者: 夏松平

摘要: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是称“家弟”还是称“舍弟”,不能一概而论。称“家弟”称“舍弟”,均有其时代性,均有其侧重点。为体现时代性和侧重点,作为古代汉语的专有名词“家弟”和“舍弟”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可以照录不译。当然,以“家”字称呼长辈或同辈年长者,以“舍”字称呼后辈或同辈年幼者,则是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的规范。

关键词:家弟 舍弟 原文的时代性 译文的原则性

夏松平,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教师。

中华书局《世说新语》沈海波译注第176页:“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第177页译文:“我不能忍受贫困的忧苦,而家弟则不想改变隐居的乐趣。”

对此,孙凯老师认为:“这里的‘家弟’值得商榷。”(《语文报·高中教研版》2023年第3期)其理由有两点:“首先,虽然‘家弟’这个词语在古籍中偶有出现,但是查《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均未见收录此词。可见,‘家弟’这个词语不规范。其次,家,我的,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母(对人称自己父母的谦辞)。可见,‘家’不能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总之,‘家弟’的说法欠妥。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时可以用‘舍’。‘家弟’宜改为‘舍弟’。”

笔者读后认为,孙老师的说法忽略了原文的时代性和译文的原则性。

首先,从原文的时代性来看。

将“家”字冠于亲属称谓词之前,这一习俗大约起于后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时期的主要用法,可以用于称呼年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也可以用于称呼年长的家庭之外或家族之外的成员。例如:

(1)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成。(曹植《宝刀赋》序)

(2)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曹植《叙愁赋》序)

(3)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房玄龄等《晋书·王羲之传》)

(5)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世说新语·文学》)

(6)道穆后见帝,帝曰:“一日家姊行路相犯,极以为愧。”(魏收《魏书·高道穆传》)

(7)庾太尉目庾中郎:“家从谈谈之许。”(《世说新语·赏誉》)

(8)故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每省家舅,纵目檀溪。”(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

显然,例(1)至例(7)里的“家”是用于称呼年长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例(8)里的“家”是用于称呼年长的家庭之外或家族之外的成员。

将“家”字冠于亲属称谓词之前,用于称呼年幼的家庭或家族成员,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成书的典籍中尚不常见,主要是一个“家弟”。例如:

(9)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曹植《释思赋·序》)

不过,在唐宋成书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直至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典籍中,“家弟”已经较为常见。例如:

(10)时湜与尚书右丞卢藏用同配流俱行,湜谓藏用曰:“家弟承恩,或冀宽宥。”(刘昫等《旧唐书·崔湜传》)

值得注意的是,“舍弟”的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也已开始出现,只是极为罕见。例如:

(11)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转言鄙旨。(陈寿《三国志·魏志·钟繇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曹丕《太子与繇书》)

不过,“舍弟”的说法到宋元以后,特别是在白话中,逐渐多了起来,可以用于称呼亲属关系的同性兄弟,也可以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异姓结义兄弟。例如:

(12)贾琏送了出来,说道:“舍弟的药就是那么着了?”(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13)承曰:“前日围场之中,云长欲杀曹操,将军动目摇头而退之,何也?”……玄德不能隐讳,遂曰:“舍弟见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显然,例(12)里的“舍弟”是用于称呼亲属关系的同姓兄弟,例(13)是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异姓结义兄弟。

需要说明的是,“家”与“舍”的侧重点和所含意蕴有不同。“家”指家庭、家族,说明是其中的成员;“舍”指舍下、住所,强调的是同一住处。在宋元时期礼网趋密的情况之下,“家弟”与“舍弟”的使用渐生区别,以“家”字称呼长辈或同辈年长者,以“舍”字称呼后辈或同辈年幼者,并由此形成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的规范。至于为何年长者可以称“家”,年幼者不可以称“家”,《颜氏家训·风操》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意思是,子孙卑幼,当不起用“家”字。

明乎此,从原文的时代性来看,《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用“家弟”而不用“舍弟”,当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体现。

其次,从译文的原则性来看。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不要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概念随意改用现代名称。所谓“达”,就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所谓“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14)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15)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李愬雪夜取蔡州》)

(16)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例(14),“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和地名,可以照录不译。例(15),有的人把这句话译作“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进出司令部”。把“帐”译为“司令部”,显然是过于现代化了。“帐”译作“营帐”较好。例(16),有的人把这句话译作“从事智力活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多,国家就要贫弱”。这样的译法不但过于现代化,而且不准确。因为韩非所说的“事智者”主要是指那些游说之士,而医、卜、星、相之类的人不包括在内,比今天所说的“崇寿智力活动的人”范围窄。而韩非所说的“用力者”既包括农夫,也包括士兵,比今天所说的“从事体力活动的人”范围要广。另一种译文分别把它们译作“从事智谋活动的人”和“从事耕战的人”,这就比较好。

明乎此,从译文的原则性来看,《世说新语》中的“家弟”作为专有名词,可以照录不译。

总之,笔者认为,《世说新语》原文及其译文中的“家弟”不宜改为“舍弟”。如果把“家弟”改为“舍弟”,将有失原文的时代性和译文的原则性。

参考文献:

[1]柳士镇.是称“家弟”,还是称“舍弟”?[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