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兴 士子赤心

作者: 胡笑梅 孙晋诺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选自《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这是一篇笔调淡雅隽永,写景写人相映成趣、情致悠长的山水小品。

本单元所选篇目为三篇文言文和三首古诗词,具体篇目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其中,《岳阳楼记》体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体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湖心亭看雪》体现张岱独有自在的痴迷境界,《诗词三首》体现李白、刘禹锡、苏轼三位诗人,于不同境遇的达观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在疏通文言语段基础上,落实听说读写训练。通过反复“阅读”,发掘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别心情,将各种“信息”为“我”所用,学习景物描写手法,并以《湖心亭看雪》为圆心,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辐射到本单元其他文章的字词与主旨讲解,整合结构化文本,构建立体多彩的语文天地,形成多元有序的语义场,打造以一带多的“群文阅读”的高效课堂,实现对单文教学的提升和超越。

2.学情分析

“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方式,他们把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寄寓在写景记游散文之中。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多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意,不太困难;难的是,十五六岁的少年,理解三十多岁就遭遇国破家亡的张岱的心理,客观评价其面对人生困境安放身心的方式,思考面对坎坷,应该如何应对的策略。

基于此,本节课设计以“文人雅兴,士子赤心”为核心,以活动为单元,由“看文人之痴——疏通字词”“赏雪后奇景——学习手法”“悟痴人痴情——品味主旨”“课堂练习——巩固拓展”四个任务构成。通过课堂探究,合作交流,阅读延伸,与本单元及同类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阅读,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践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学习白描手法,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说理巧妙融合的方法。

2.学习难点:理解张岱痴迷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孤高自赏的情怀,并能客观评判其消极避世的思想。能够举一反三,自主进行群文阅读,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任务实施】

导入:雪,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我们欣赏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雪景,也感受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雪景。今天,我们追随明末清初的散文大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任务一:看文人之痴——疏通字词

活动1 文中有哪些人看雪?(余、金陵客人、舟子)

活动2 这些人看雪的态度如何?

①余: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更定: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入骨。

A.独:不约他人,不欲人见,不欲见人。(不合群,孤僻,孤独)

B.冷天,余坚持一个人看雪。(说明热爱雪景,志趣高雅,遗世独立)

C.-个字概括。(痴)

②金陵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A.金陵人见到张岱的心情?(大喜)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冰天雪地,外出赏雪,惺惺相惜,心有灵犀,志同道合)

C.两人带酒看雪,说明(兴致高昂)“拉余同饮”(幸逢知己)

D.-个字概括。(痴)

③舟子: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活动3辨析标点符号

“有两人铺毡对坐”后的“,”改为“?!”

改前:感觉作者的内心比较平静,或至少表现得平静。

改后:表示作者内心和金陵客一样激动喜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后的“!”改为“?!”

改前:突出大喜之情

改后:强调出乎意料的惊讶。

活动4 三类人中,舟子看雪持平常心。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写他的作用是什么?

(以舟子对相公行为的不理解,反衬“余”和金陵人的“痴”)

任务二:赏雪后奇景——学习手法

活动1 张岱是一个懂山水,懂西湖,有高雅独特审美情趣的人。齐读,让张岱和金陵人如此痴迷的西湖,是怎样的雪景?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寂静、万籁俱寂、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孤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白茫茫一片,洁白,天地一色。

浑然一体,举目洁白,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物渺小、黑白、大小对比,体现人生渺茫。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活动2 文中有段文字,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A.“与”字写出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难以分辨。修改后的文字,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没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B.原文使用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混沌一片冰雪世界,人在天地间是沧海一粟。

活动3 赏析文中的白描手法。

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用华丽的辞藻,寥寥几笔,写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景图。(《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

取景上,先写全景以显示天地阔大,再由面及点,显示人物渺小,形成对比;此时的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都是白色的,只有长堤、湖心亭、扁舟、舟中人影影绰绰,这是白与黑的对比。同时,将船比作小草,舟中人比作米粒,极言其小。

用词精炼,“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组合,将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甚至是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的阔大境界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活动4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文人笔下的雪景,因为个人经历、思想境界不同,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A.毛泽东有领袖的豪迈气概、豁达胸襟,雪景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

B.《诗经·采薇》,描写退役回家的士兵,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雪景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的哀伤。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边塞壮丽的雪景,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

D.张岱笔下的雪景,有怎样的情味?(孤独、落寞)

活动5写景、记游类散文,如何体现景、情、理的结合?

景:意象群的构图、镜头的摄取、白描的提炼

情:缘情布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理:小我——大我(《岳阳楼记》)

独乐——众乐(《醉翁亭记》)

外在——内在(《湖心亭看雪》)

任务三:悟痴人痴情——品味主旨

活动1金陵人遇到张岱“大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张岱和他们一样欢喜吗?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表示尽力,勉强,豪放)

张岱本不想喝酒,为了酬谢知己的热情,不负湖山胜景。喝下三大白,匆匆告辞。虽然“酒逢知己干杯少”,但郁郁寡欢。

活动2阅读链接材料,讨论:从曾经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无所归止,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

(荣华富贵都是浮云。不再追求繁华靡丽,不再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活动3

为什么张岱没有金陵人的喜悦?

(客于西湖,触景生情,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人生,知己难逢,转眼各复西东,后会无期,岂不伤感)

活动4 细读,张岱和金陵人的“痴“,是否相同?

金陵人是旷达豪放,享受自然美景,享受生活。他们看雪是为了追求风雅,是一种世俗之乐。

张岱的“痴”表现出其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的品性。不约他人,觉得无人能理解他的举止、想法。(遗世独立、不随流俗)

张岱选择人尽散去的时候看雪,可见他闲情逸致,山水之乐,追求内心的平静,天人合一。

对西湖的雪景情有独钟.对已亡故国念念不忘,多少年后那旧游如梦的感伤仍挥之不去,也许这就是张岱以“梦忆”命名其书的原因吧。

(朱自清《荷塘月色》“路上只有我一个人……”、

活动5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作者于人生逆境中所作,各有怎样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独有自在的痴迷境界

《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

《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诗词三首》不同境遇的同样达观

任务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活动1找出几首描写孤独的诗词,你认为张岱的孤独和哪一位的孤独更相似?为什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柳宗元《江雪》、赵师秀《约客》、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活动2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用文中的一个字,模仿写对联

A.横批:闲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张怀民共赏明月光

B.横批:痴

张陶庵独往湖心亭看雪

金陵人合伴大冬日吃酒

活动3如何诵读?

《湖心亭看雪》内在气韵,连贯一体

《岳阳楼记》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醉翁亭记》虚词“而”“也”,舒缓语气

《诗词三首》不同体裁,节奏把握不同

活动4 学完《湖心亭看雪》,你要发一个朋友圈,你会选怎样的图片?写怎样的文案?

【课堂总结】

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立足核心素养,以语育人,以文化人,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的任务群组,有趣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翻古今的时间与文字壁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落实“双减”政策,凸显语文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适应互联网时代语文与生活的多样变化。

【教学反思】

多读、细品、深思,可以发现文本背后更多的秘密。群文整合阅读的教学方式,针对性更强,探索性更深。增加课堂容量,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发展学科素养,学生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对比、讨论、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并灵活运用,达到阅读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结合议题,精读一篇,略读多篇的“群文阅读”,为学生搭建了“遵循一定阅读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完成阅读行动,从而逐步养成阅读习惯”的平台,通过看书、思考、发现、研究、交流、倾听、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