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基于教师导读的整本书教学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 胡根林,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
文本解读 | 如何批判封建礼教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人物心理 伦理认知 主旨实现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的主旨通常被确认为是对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批判,焦母与刘兄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批判对象,而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则是这
文本解读 | 娜拉走后真的“只有两条路”吗 关键词:娜拉出走 女性 解放 独立自尊 奋进自强娜拉走后怎样?这是鲁迅先生就20世纪中国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的一个理性设问。娜拉是谁?她是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为了摆脱被丈夫当做“
文本解读 | “独”字背后的奥秘 关键词:石钟山记 苏东坡 独苏东坡《石钟山记》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文被选人统编本选择性必修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其情趣与理趣巧妙地融为一体,这一直是教师教授此文时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学习提示
聚焦与思考 | 批判性思维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批判性思维《管子》有云:“事者,生于虑,成于务。”思维和行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思维的批判性给予了个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修正观点的能力,它决定了个体的思想深
聚焦与思考 | 从音乐到语文 关键词:歌曲 诗歌 语文一、摘抄本中的“歌声”引发的思考班级中每周交一次摘抄本,其中有个同学很喜欢摘抄歌词。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所摘录的歌词,或深沉,或安静,或明媚,或忧伤,的确都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
聚焦与思考 | “五大行动”背景下教师与红色领航员角色融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五大行动 语文教学 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领航员 教学策略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通过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现教育铸魂的教育目标。就
聚焦与思考 | 论ChatGPT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ChatGPT 中学语文 影响人工智能经过迭代发展,产生了当下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ChatGPT。Chat-GPT是“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 Gen-erative Pre
聚焦与思考 |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 课程思政 语文继中小学语文、道法与历史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以后,教育部又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两个指南,赋予语文课更深刻
教材 | 指向学习任务群实践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实践 单元教学内容 整合 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都提到
教材 | 还经典老课文本来的面目 关键词:统编版 《千人糕》 改写 儿童本位 经典教材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千人糕》是经典的民国老课本选文,但是编者对原文出处的注释不严谨,只标明了一位编纂者。所谓的“有改动”,其实是推倒重来,低水
教材 | “1+X”理念群文阅读中“1”的精准设置策略 关键词:“1+X”理念群文阅读议题精准设置“1+X”理念群文阅读的价值就是:依托“1”,“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让学生省时高效地学习课内文本,进而满
教材 | 基于文化视角的初中整本书阅读路径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视角 整本书阅读 儒林外史语文教育是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的母语教育,而文化意蕴是由语言文字来承载与表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工具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
教材 | 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名著阅读 项目化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整本书阅读”列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材 | 如何破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认知逆差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认知逆差”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由于前置知识不足、缺乏语境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的脱节等因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难以深入,甚至出现误
教材 |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举措例谈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教学 实施举措新课标开宗明义:“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
教材 | 低年级古诗文专题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新课标 古诗文专题课程 课程开发与设计古诗文专题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有效补充。这要求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突破教材常规编排的限制,以几首或几篇具有相近或相关内核的古诗文篇目为教学
名师手记 | 拨开迷雾,用好文本核心价值 必修上第二单元以三篇人物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构成实用文阅读任务群,并以“劳动之美”“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多数老师对这样的安排是感到陌生的。虽然此前人教社课标实验版、北师大版、语文版都有过人物通讯单元,
考试与评价 | 基于2022年版新课标的中考古诗文默写命题研究 关键词:2022年版新课标 中考古诗文 情境创设 命题研究高考被认为教学的“指挥棒”,一直牢牢控制着高中教学的方向。事实上,高考的“指挥棒”也挥进了初中课堂,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社会认为,只有考
考试与评价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性表达 关键词:新高考 作文选材 时政性 中国式现代化学校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旨在引导和提升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
考试与评价 |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的梳理、评析和学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语用题 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是2020年高考开始出现的新题型,甫一出现,便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渐成热门题型,2020年2份新高考卷共出现3题,2
考试与评价 |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 关键词:深度学习 策略 复习课 语文 初中基于30余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实践,笔者发现初中语文复习课长期以来情况堪忧。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备考期间总是不得不被教师要求完成总也做不完的习题;另
考试与评价 | 厘清句群逻辑,理顺句子关系 关键词:句群逻辑 文言翻译 认清标志 理顺关系 理解句意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察能力,但学生在翻译时,总是不厘清句子间的关联就贸然翻译,胡乱组词,从而导致句意混乱,翻译出错。其实,文言文阅读
考试与评价 | 选材·删改·设题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 命题 选材 删改 设题不管是在日常阅读还是在语文教学中,文学类文本都是比较受欢迎的类型,但文学阅读的测试却存在选材难、命题难、答案拟制难等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原创命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考试与评价 | 后官方答案时期的古诗解读与主观题答案拟定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逻辑自洽 论证式解读 《白下驿饯唐少府》自从高考不公布官方答案之后,各种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的答案便纷纷涌现,有比较严谨的,有人云亦云简单抄袭的,也有凑热闹哗众取宠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写作 | 课内阅读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范式构建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记叙文写作 回忆性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7—9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
写作 | 核心素养背景下报刊阅读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 阅读 议论文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
写作 | 从劝谏文中学劝说艺术和写作 关键词:劝谏 交际语境 写作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选人《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阿房宫赋》等劝谏类文本,这其中有凭借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军退兵,力挽狂澜
语言 | “良庖”和“族庖”更刀原因之辨 关键词:庄子 庖丁解牛 因果句 词义 考释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庄子·庖丁解牛》的以上两句,在文言文教学中已被普遍用于解释因果关系的例句之一,即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
经典案例 | 文人雅兴 士子赤心 【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选自《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这是一篇笔调淡雅隽永,写景写人相映成趣、情致悠长的山水小品。本单元所选篇目为三篇文言文
博硕论坛 | 统编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读系统 高中语文 调查研究一、研究背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于202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在使用初期有调查显示,教师在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体例无法适应,但截止到2021年12月,
博硕论坛 | 《背影》数度沉浮史原因探析及启示 关键词:《背影》 传播史 教材内容《背影》在百年语文教材选编历史中具有历久弥新的经典地位,尤其是曾多次因教材中的“去留”问题造就了几度沉浮的传播史,成为公众热议话题。《背影》在语文教学中经典的教学价值
博硕论坛 | 高中议论文教学论据升格路径 关键词:议论文教学 论据升格 逻辑思维新高考以来,作文命题尽管对文体不加限制,但材料本身的开放讨论情境就决定了议论文比起其他文体更具适配性。论据作为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论点和论证融合的桥梁,其可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