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年版新课标的中考古诗文默写命题研究
作者: 赵秋艳
关键词:2022年版新课标 中考古诗文 情境创设 命题研究
高考被认为教学的“指挥棒”,一直牢牢控制着高中教学的方向。事实上,高考的“指挥棒”也挥进了初中课堂,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社会认为,只有考入一所“好”的高中,才有希望考一所“好”的大学,中考才是决定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的核心,这导致很多地方将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关键,家长、社会评价一所“好”初中的标准亦是重点高中录取率。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课堂的“应试”成分越发明显:语文课只剩不停地刷题,古诗文更甚,小到一个字的翻译,均需要做到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学生只能不断重复“熟读一背诵一默写”.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统编版教材、《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2版新课标)也逐渐出台落地,预示着中考语文命题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测评,本文仅就中考古诗文试题三大题型(古诗文默写、古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中的默写题作为对象,基于22版新课标对中考古诗文试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命题的展望。
一、中考古诗文默写题命题现状
古诗文默写试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精准背诵以及对汉字的正确书写,试题难度不大,考验学生的古诗文积累,以2022年全国各省市38套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对象,从考题形式、考试内容、答题要求三个方面展开,归纳整理中考古诗文默写题命题现状。
(一)考题形式稳中有变,根据提示补写为主
38套试题中的古诗文默写形式稳定,基本由根据提示补写、情境设置中的理解性默写构成,均为填空的形式。38套试题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试题为“根据提示补写+理解性默写”组合的题型,如北京市有两个补写题和一个理解性默写题,真题如下:
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山不在高,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9.制作“立德修身”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建议选用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一些省市对“根据提示补写”进行“包装”,在形式上设置相应的情境,这在形式上是一种变化,如杭州市的试题采用任务群的形式进行考查,任务主题为“我是中国人”,情境设置为:班级举办主题学习活动,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真题如下:
【咏华彩篇章】
3.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填人古诗文名句。(8分)
诗文名篇,寄寓着情思和感悟,融进民族文化的血脉。
山林美景,用“野芳发而幽香,①________”描绘;秋日情怀,借“②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登山,抒发“会当凌绝顶,③________”的豪情;临水,感受“潮平两岸阔,④________”的意境。看见花落,领悟“落红不是无情物,⑤________”的精神;遇到雪飘,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⑥________”的妙喻。离别时,以“海内存知己,⑦________”宽慰朋友;迷茫时,以“山重水复疑无路,⑧____”激励自己……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灵。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武汉市,武汉市是从2019年开始删掉古诗文默写题,2022年试题中依然没有,只有古诗及文言文阅读两种题型,这样的尝试,效果如何,是否值得借鉴?是另一个需要展开的话题,此处不赘。
(二)考试内容守正,以名篇名句为主
38套试题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北京卷、青海卷中分别有一个不限定范围的小题外,均来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考查诗文中句子的选择,基本是该诗文中的名句,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看似是对教材中古诗词的勾连,可能有难度,但实则此题考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个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名句。真题如下: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始终薪火赓续,生生不息:
杜甫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祈愿,这种苦己利人,至死不悔的品格与胸襟光耀千古;范仲淹借“古仁人”抒写感慨,他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身在何处,忧国忧民之心都未尝废替;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一直燃烧着戍边报国之志……时至今日,这种情怀仍然是我们精神的灯塔。
总体而言,考查的句子较为稳定,大致可分为:一是古诗文里蕴含哲理的诗句,一些能够体现古人哲思的诗句经常会被命题人选择。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二是抒发诗人情感、志向的句子。诗言情,很多诗歌中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会作为考查重点,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望岳》诗中表达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因此,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试题之中。三是写景的名句。借景抒情是很多古诗常用的手法,写景诗句就成了名句默写中的主要内容。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象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是默写试题中常见的诗句。
(三)答题要求传统,偶见灵活
常见的上下句补写的默写题,其评分标准也较为传统:一个句子得1分,答错、写错均不得分,较为严格,如云南省的试题,在题干中就注明“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这样的考查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重点,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要特别关注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在这样的要求下,传统的“死记硬背”依然适应,显得较为机械。与之相反,有个别省市答题要求显得较为灵活,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如广东省,默写题共有12个句子要填写,但考生只需答对其中10个即可满分,陕西省、青海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是此类要求。此外,北京市第9小题答题要求略显宽松,两个句子允许每句中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但是从古诗词的“炼字”来说,北京的试题要求是否科学合理?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2022年版新课标下默写题的特点
2022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古诗词默写题总的特点是“传统”:一是考查内容传统,二是问题或设计形式传统。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对中考的命题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2022年版新课标更是直接表明“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这预示着中考语文命题将往这方面发展,部分省市的题型设计已经有所体现,如宁波、安徽、河南、江西等,这些试题具有以下特征:
(一)设置情境主题,在任务群中完成默写
素养本位的考试,力求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素养水平,路径之一便是设计情境性的测试题目,如前文中湖南常德市的试题一般,情境性默写的设空特点已经从一句一个情境的单句填空的形式,增加到两联句、三联句等多句勾连形成情境的形式。宁波、福建、山西、甘肃等多地还采取了在此基础上,将默写题与其他考查内容合并,构成大情境,设计任务群,且明确任务主题,如前文中举过的杭州市的例子,该试题中古诗文默写是“我是中国人”主题学习活动任务群中的一个任务,其他还有字音、字形、句子补写及排序等任务,它们共同完成主题活动。这些试题已经明显趋向于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古诗文考查范围主要为课内的古诗文作品,情境化试题能够减少学生单一化思维的固化,对提升学生思维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试题形式在未来的中考命题中将会更加明显。
(二)与其他考查板块组合,形成新形式
2022年湖北宜昌市的古诗文默写题依然沿用近几年该市使用的新模式,没有单独出默写题,而是在阅读题中完成,在第一个阅读题“群文汇读”中的题干为:“积累连接:请你任意默写一联教材中曾经学过的边塞诗句。”第二、三、四、五题的四篇现代文阅读中,分别在最后一个小题设置了“默写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与节气相关的一联诗”“默写出陆游《游山西村》中与‘春社’相关的一联诗”“简陋之舍,亦有佳趣。请默写出刘禹锡《陋室铭》的主旨句”“默写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要求默写的五个句子与这些现代文的内涵十分贴切,古诗文与现代文组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除了在阅读题中设计以外,还有个别省市选择在积累运用题中使古诗文默写与字音、字形等小题共用材料,如扬州市的第1-3题共有五段文字,考了字音、字形、标点符号、古诗文默写、句子补写五个方面的内容,默写题为第2题,题干是:根据语境,填写第(2)-(4)段中的相应诗词。真题如下:
(1)诗歌中的意象,含情蓄意,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朝晖夕阴,晨钟暮鼓,对同一诗人,会因境司而有别,浮云落日,野渡舟楫,对不同诗人,更有不一样的意趣。鉴赏诗歌,应当玩味意象,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万种情思。
(2)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望岳》中“①___,一览众山小”,展露出青年杜甫宏伟的抱负;《沁园春·雪》中“②________,原驰蜡象”,体现了伟大领袖博大的胸怀。
(3)诗歌中有“水”的柔情。“③________,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对故乡的眷恋;“君问归期未有期,④__________”,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思念;“黄梅时节家家雨,⑤__________”,是赵师秀对友人的期盼。
(4)诗歌中有“花”的美丽和希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尽显生命勃发的本色;陆游《游山西村》中的“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面临困境、不改初心!
(5)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们反复着色,__________;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带来一种可能,原来固定的、独立的默写题,会以新的形式面貌出现,目标指向考查核心素养,符合测评学业质量指标,那阅读考查语料类别和试卷结构也可以打破常规,只要把相应的分值估算在合理范围内,对语文教学将是个很好的导向。
(三)存在问题:理解性默写未摆脱“封闭式”的本质
新时期的默写题逐渐呈现出有情境的理解性默写,但这38套试题中的理解性默写题还是未能摆脱传统的枷锁——划定作答范围,在形式上,看似有真实情境,是“理解性默写”,是变革,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但内容上,要么是根据情境提示还原句子,要么是简单的上下句补写,孙国萍、黄厚江老师也认为这本来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上句默写下句,却要在前面先说一通貌似情境的话,再提出“在横线上写出有关诗句”这样的要求,显得多余而做作。这样的命题在“情境”性上是不够的,甚至未体现“情境”的价值,是“虚假”的情境,如福建省的试题:
“为涵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班级开展‘美丽福建锦绣中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我的福建,我的家园
1.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10分)
福建风光奇秀。“山气日夕佳,①________”“高峰入云,②______________”,山川胜景,美如画卷;“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村落深邃宁静,青山掩映,碧水环绕。探访之余,顿生怀古之幽思。
八闽英才辈出。朱熹弘扬儒学,以“⑤______,⑥_________,仁在其中矣”为训,沉潜涵泳,著书立说,集理学大成,开程朱学派,成治学典范。林觉民以民主革命者“算平生肝胆,⑦________”的赤诚,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从容就义,铸精神丰碑。缅怀先贤志士,信心与力量沛然而至。
“潮平两岸阔,⑧__________。”时代东风吹拂,人生旅途充满期待。我辈青年应学古人“东临碣石,⑨____________”,登高嘱远,胸怀天下;当以鲲鹏“⑩____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雄飞之姿,开拓进取,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