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浅入,分步读出故事的思想

作者: 张忠森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被编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这篇文章是新选入教材的,以前从没有教过。文章只有一段,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但要真正理解故事背后的思想,却存在很大难度的。

这个故事作为一个经典片段,其本身价值当然是多元的。可是作为教材中的一篇,它又必然有着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因此,我拿到这篇课文,先了解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的“单元提示”要求: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提示”的这段话中,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在“感受庄子说理艺术风格及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上。可是,又应通过怎样的引导达成学习目标呢?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可能要求学生对庄子思想整体性深入理解,而是通过学习这一节选文段来理解庄子怎样的思想。我始终觉得,语文学习,无论怎样改革,语言的理解肯定是首位,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思想。否则,浮于文章表面,或是脱离文章谈思想,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但是,这篇文章语言又不是很好理解,有些语言表面看上去很简单,学生借助工具书应该也能看懂,但深入思考,又发现,此文中庄子思想又不是那么好理解。鉴于此,我在备课时,就想从故事本身入手,深文浅入,让学生逐层进入文本当中,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

庄子非常善于说理,文风汪洋恣肆,寓言的运用,让其说理形容生动。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庄子文章的认识,有其合理性,但作为现代的高中生,在学习时,不能一味接受前人的评价,而应带着一种创新性思维来读庄子的选文,对庄子的说理艺术进行思辨性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辨性思维品质。

一、初读文章,读清楚“五石之瓠”的故事本身

在备课过程中,我一直主张裸读,就是除了教材,什么都不借助。要读清楚故事本身,第一步就是从文字上梳通文意,因为它是文言文,这一步是不可能回避的。我自己在梳通文意过程中,参看课本的注释,先一句一句读懂,遇到难的字词,或是看似简单的字词,但其意蕴却深刻的字词,我会深入思考,并圈画出来,作为讲课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的。如以下字词的理解:

(1)树之成而实五石 (2)不能自举

(3)无用与用 (4)蓬之心

当然,还有很多字词,也是需要学生理解的,我在备课时有详细记录,但讲课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我们要相信,作为高中生,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是具备的,即使有些难的地方,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的方式也基本上可以解决。我之所以列举上面四处,是有所考虑的,通过这四处,基本上可以将故事串联起来。第(1)处“树之成而实五石”,侧重讲这个“瓠”大到什么程度,里面要解决的字就是“树”与“实”。第(2)处“不能自举”侧重讲“瓠”大到无法驾驭,“不能自举”,就是装满水之后,其坚固程度不能端起来。第(3)处“无用与用”,侧重对“大瓠”的功用性来谈,理解世人所谓的无用与用,从而更好理解庄子对有用无用的思考。第(4)处“蓬之心”,据教材解释“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让学生具体理解何为不通达的见识,将其更具体化理解。这样做文意梳通,是为了接下来的深入理解。

在梳通文意后,第二步便是梳理这则故事。我在读这则故事时发现,从故事结构上看,属嵌套型结构,即大故事套着小故事。大故事是“五石之瓠”的故事,小故事是“不龟手之药”的故事,相当于是两个寓言故事,但这两个寓言故事又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具体来说,小故事“不龟手之药”实质上在回答大故事“五石之瓠”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时,就要对这两个故事及其内在联系做思考。

先是“五石之瓠”的故事,认真梳理,发现这个故事所讨论的根本问题是大瓠过大而不坚,因为太大而没有哪里可容置,因为不坚,也不能用来盛水浆,最后只能“掊”(打破)。这是惠子对庄子讲述的具体故事。惠子讲述的故事,故事性完整。有原因陈述,有事情经过,有问题分析,有最终结果。惠子之所以击破它,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无用”。无用之物,即是废物,留着还占空间,不能用的东西不如毁弃掉。惠子的思想争论点在“有用”和“无用”的认知上。

接着是对小故事“不龟手之药”的梳理。这个故事是庄子所讲的一件事,是用来回答惠子所提出的问题的。因此,我对庄子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做了一番梳理,一开始,给惠子的做法定性为“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不善于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大”的功用。接着讲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宋人世代为“洴澼洸”工作,而吴客却因此药得裂地之封。结论是对“不龟手之药”用的地方不一样,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最后建议惠子,可以把大瓠缚于身漂浮江湖之上。

梳理了大故事与小故事后,最后,我便思考着,这两个故事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看似毫无联系的,而且庄子也并没有正面回答惠子的话,不知惠子是否理解了庄子的表达。但庄子实际上是已经回答了惠子的问题,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做了比较清晰的思考,因为这一点也是需要在讲课时让学生明白的,否则,学生就有可能学得一知半解。“五石之瓠”探讨的根本问题是“有用与无用”的问题,因为太大而无用,实际上,惠子所谓的无用,都是从自身生活实际来谈,所以他觉得太大没有什么用处。而庄子讲述宋人“不龟手之药”故事,“不龟手之药”用在不同地方,会获得不同的利益好处,同一种药,不同人用,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收益不一样。这也是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来讲,实质上与“五石之瓠”的故事一样,也在间接回答了惠子关于“五石之瓠”无用的论断,言外之意就是“五石之瓠”只是在你这没有用,可能用在不同人身上或是在不同场合,就会有它的用处。

这两个故事,以“五石之瓠”有用无用为线索,将故事连在一起,说明有用无用非物本身,在于使用的人,应正确充分认识物的价值,才能将物的本性作用发挥到极致,即尊重物的自然属性,哪怕是无用,也可能是大用。

以上是对故事本身的梳理,备课过程中,我感觉读清楚这两个故事,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学生自己应该能解决。在完成这一环节时,最难的还在于理解这两个故事之间内在的联系,理解庄子的对“有用与无用”的看法。

二、再读文章,读到故事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完成了初读过程,我最初觉得这个故事基本算是理解了。可是,转念一想,如果只读到这一程度,对高中教学来讲,还是不够的。高中语文学习应该侧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老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读不出来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再读文章,重新分析故事本身,思考故事的合理性问题。

我采取思辨性分析,分析故事是否合理,这是一种质疑性,是对经典作品的质疑,通过这样的思辨与质疑,我们可以读到庄子思维的短缺处。

针对惠子讲述的“五石之瓠”的事情,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作回应。认真分析,发现“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本来应针对的论题是“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意思是你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可是,庄子所讲述的宋人“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宋人是世代浣洗之家,长期浣洗,手肯定会龟裂,因此,不龟手之药用于此家也是发挥了此药的本质功用,并非不善用,且这是宋人世代工作经验总结而成。“不龟手之药”的“用”与“五石之瓠”的“大”本质并不是一样,只不过宋人并没有用“不龟手之药”去谋得裂土之封,但毕竟宋人也只是平常百姓,又何必一定要有裂土之欲呢?这似乎也和庄子一贯反对为政的思想相背。从这点上一讲,宋人与吴客并无可比性,只不过是追求人生价值与理想不同,无所谓贵贱高低。

再认真分析庄子讲宋人与吴客对不龟手之药的区别处理方式。客以百金购宋人“不龟手之药”,百金对宋人来讲,也一定是个不小的收入,且宋人只不过是用来防冻手的,而不是拿来做生意的,即使卖给了吴客,自己还是可以使用,并不影响不龟手之药在他家的作用。客能以此药游说吴王,其成功需要有一些客观条件:一是吴王是否听他的,二是吴越战争是否一定发生在冬天,三是吴是否能一定打胜越,四是越是否会冻手且无此药。凡此四种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又需得一一成立,吴客得裂土之封成为可能。

另外,庄子在讲述此故事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系列外在客观性条件,可见庄子讲述的故事存在很大的漏洞。吴王与越人水战,大败越国,即使是冬天,难道就一定是“不龟手之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吗?怎能凭此模糊作用就给吴客裂土之封,这吴王的赏赐会不会太草率而不能服众?况且战争的胜败有很多因素,如战争的决策、将军的指挥、将士的勇武,还有地利与天时的因素,又怎么断定是“不龟手之药”起了作用?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庄子所言吴客因“不龟手之药”而得裂土之封,其真实性是很低的,也经不起推敲。

结合庄子的仕途经历的相关资料,我认为,这可能也和庄子的身份有关,庄子一生只做过所谓的漆园吏,是一个很小的官。所谓漆园,究竟是指漆树的园子还是一个地名,不得而知,所以他生活环境和日常接触更多是大自然而非官场或战场。庄子在讲述此故事时,也完全是一种自说自话,至于惠子是否在听,是否认可,认可之后反应如何,不得而知,文章也没做任何交待。由此我大胆推断,本文讲述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并不是为了解决惠子的问题,而是在借此故事来讲述一种道理的。

但这是不是这篇文章就不好呢?我认为不是。本文的思想性及经典性又是不容质疑的。庄子的说理是讲究完整性的,是讲究前后照应的。开头结论对惠子进行评价“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结尾又回答应怎样用“五石之瓠”,建议惠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即把大瓠做成大酒器缚于身漂浮在江湖之上,赏清风明月,使“瓠”得以实现其价值,人得以实现精神自由,何必担心大瓠无用处呢。最后又评价惠子之心犹“有蓬之心”,见识鄙陋而不通达。

这是我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这种阅读,是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更深入细致地分析。而这一点,可能是我们学生比较欠缺的。我作这样的分析型备课,做到授课时心中有数,这样,我才能选择更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三、跳出文本,将选文故事放入全文故事中解读

前面的两步备课分析,可以说,对选文的故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文本入手,分析了故事的内容、结构,又对故事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思辨性阅读。如果课文教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材的要求。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作为高二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还可以再深一点。

于是,我将这个故事放入到全文当中。这个故事是节选自《逍遥游》,而《逍遥游》又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可见,此文在《庄子》中的重要性。但根据上面思辨性的分析,却发现庄子讲的“不龟手之药”故事漏洞百出。那么,庄子又为何还要这样写,此故事的价值与经典性又在哪?庄子运用这看似不合理又联系不很紧的两个故事到底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思考?选文到底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逍遥游》全文,打算从选文故事与全文思路的一致性角度来进行思辨性分析。

如果只从《五石之瓠》来分析,而不顾全文,似乎可将此故事理解为“有用”与“无用”之争,也无可厚非。而能理解到这一层,学习的任务也基本上就完成了。按照教材“学习提示”的指示性来看:

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持类似观点:

在“大故事”中,庄子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可见,教材编者觉得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到这一层即可,无需再深挖。但我总感觉,这样的理解虽然正确,但不准确也不精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