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 张艳

影视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验研究0

摘要:多感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体验、吸收、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习潜能的教学方法。影视资源正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有效资源。本文探究了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影视资源确实能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并指出了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期待本文能引起高中语文教师对影视资源的重视,为教师合理利用影视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 价值 实验 原则

不同的学生因先天智慧、身体、心理状况的不同及不同的成长环境,对知识的认知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接收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照顾到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影视资源是电影和电视呈现的全部内容,包括文学、音乐、文字、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动人的背景音乐,精彩的配音,完整的字幕,影视资源正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照顾到不同类型学习者需求的有效资源。

因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影视资源,则能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记忆力,拓展学生眼界和知识储备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影视资源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集声音、光效、画面于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力。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超过了其它艺术。将优秀影视资源引进高中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素质、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影响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影视资源走进语文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会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1.语言建构与应用

语文课堂中引入优秀的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素材,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影视资源题材丰富,它们的表现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表现形式生动、冲击力强,表现手段丰富、及时、深厚、形象、生动。它们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开辟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语文学习时空,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影视资源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言素材。它打破了学生只能从语文教材等有限的文本资源中接触语言素材的传统模式。

影视资源中呈现丰富多彩的词汇,如学生没有听过、见过的成语、歇后语;新颖、灵活的语言形式;不同风格的语体,如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文事务语体等等,都方便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而依托影视资源创造的语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句式的内涵。比如,影视资源中具体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且,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教师用影视资源启发学生主动续编故事,让学生为视频做解说,为视频画面配音等,为影视资源设计写作活动,等等。这些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课堂中引入优秀的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尚浅,远离社会生活实际,缺乏亲身经历或体验,所以对社会的认知停留在较狭窄、较浅的层面。而影视资源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场景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有些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剪辑,向观众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这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学生认识世界、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知识缺陷,让学生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资源获得课本上没有的,且当下的考试也不一定用得上的知识。但是,不断积累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审美经验和道德判断基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深入思考,把握时代脉搏。

同时,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比如他们对影视资源中呈现的人物外貌、动作、表情的观察,对影视语言的品味,对相关情节的把握,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体会现实生活,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

影视资源可以给学生启发和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源的过程中,影视资源中的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很多学生还会根据影片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塑造的艺术形象,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想象,在头脑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产生新的意象。这个思维过程既包括形象思维,也包含抽象思维。

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形象思维,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力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去领悟创作者的艺术匠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影视资源时,就要有目的地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影片,观片后再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形象和抽象两种思维,分析画面的寓意,从而对影片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这样观看影片,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课堂中引入优秀的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先导和基石,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为美所触动,进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视艺术恰恰是美的集大成者,它优美的主旋律,精心配置的人物对白、各种镜头的转接置换,融声音、色彩、光电、音乐、图象、表演等于一体。它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产生强烈的刺激,帮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影视资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它往往比真实生活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优秀影视作品中高尚的人物形象,能激励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优美的自然景物,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获得极大的美的愉悦。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能识善恶、辨美丑、分真伪,升华对美的追求和品味,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将学生引入教育主题,就能让学生在感受和感动中提高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堂引入优秀的影视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体现了科研工作者身上志向高远,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优秀精神文化;《长征胜利万岁》体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内涵;《苏武传》展现了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师说》阐释了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赤壁赋》体现了中华民族儒、释、道思想的融合,等等。而外国文学作品让我们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精神内涵等有了了解。如《老人与海》展现了圣地亚哥身上尼采“超人”的品质。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百年孤独》向我们展现了拉丁美洲的风貌,及其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让我们对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复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向读者阐释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内涵,让读者体验了人由纯洁善良到放纵堕落再到忏悔反思的道德“复活”历程,等等。

优秀影视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能将中国及外国各历史时期的景象及伟人和英雄的丰功伟绩展现于银幕。这将对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在上这些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吸收。通过影视资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生动的画面、精巧的声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感共振中认同、吸收中华民族及其它民族优秀的文化。

教师也可以利用影视资源举办丰富的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例如,配视频诗文朗诵大会、配视频诗文解读,等等。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或推荐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经典文化电视节目。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更能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二、教学实验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进行了影视资源的运用实验。试图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升教学效果”的观点,为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证。

1.实验对象

高一(1)班和高一(7)班两个班级的学生,共计82名学生。高一(1)班作为对照班级,高一(7)班作为实验班级。实验教材为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和下册。实验篇目为必修上册诗歌《插秧歌》和必修下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实验过程

本实验采用课前测试与课后测试进行对比的方法,检验教学中不引入视频资源与引入视频资源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均由本人担任,在对照班级高一(1)班教授诗歌《插秧歌》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不引入任何视频资源;在实验班级高一(7)班教授诗歌《插秧歌》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引入相关视频资源。

教授这两篇课文之前,先将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测试结果,得出结论。在教授完这两篇课文之后,再分别对这两个班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测试结果,得出结论。测试采用自主命题试卷,针对《插秧歌》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别出一套满分为100分的测试卷,统一判分标准。

3.实验结果

教授诗歌《插秧歌》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前和之后,分别将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了测试。对照班和实验班《插秧歌》课前和课后的测试成绩如下:

笔者将对照班和实验班《插秧歌》的课前和课后的测试成绩分别进行了均值检验,所得的检验结果如下:

在《插秧歌》这首诗歌教学的课前测试中,对照班课前测试成绩均值为18.15,实验班课前测试成绩均值为18.49。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前测试成绩均值差异显著值为0.3949142746,大于0.05。这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前测试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对于《插秧歌》这首诗歌的知识水平相当。而在《插秧歌》这首诗歌教学的课后测试中,对照班课后测试成绩均值为65.95,实验班课后测试成绩均值为73.27。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后测试成绩均值差异显著值为0.0018139703,小于0.05。这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后测试水平差异显著。对于《插秧歌》这首诗歌的知识水平,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成绩。

对照班和实验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前和课后的测试成绩如下:

笔者对对照班和实验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前和课后的测试成绩分别进行了均值检验,所得的检验结果如下: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教学的课前测试中,对照班课前测试成绩均值为19.37,实验班课前测试成绩均值为19。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前测试成绩均值差异显著值为0.6502178082,大于0.05。这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前测试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的知识水平相当。而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教学的课后测试中,对照班课后测试成绩均值为68.66,实验班课后测试成绩均值为77.46。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后测试成绩均值差异显著值为0.0001368701,小于0.05。这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课后测试水平差异显著。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的知识水平,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成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