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视域下的青春底色
作者: 陶兴国陶兴国,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教师。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读本·选择性必修(下册)入选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这一带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确实可以给予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与深度思考,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形式往往都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剥离开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的欣赏之外,小说主题的辨析依然是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核心。
关于《远行》的主题,评述者颇多,如汤文生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解读》中说:“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
秦晓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另一种读法》中也谈到:“《远行》确实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真善美、对永恒正义也未体现出坚定的信念,甚至表现出了一些悲观主义色彩,带有一定的绝望情绪。”
周海燕在《“虚伪的形式”下的人性悲歌——〈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深层解读》中更是指出:“这篇小说,无论从全文的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的特征而言,还是从作家本人的创作理念、创作实践而言,都充分说明了名份与事实、概念与现实的脱节,突出了余华小说常用的‘虚伪的形式’,咏叹了一曲人性之恶的悲歌。”
有的认为《远行》是咏叹人性之恶,直指心灵脆弱的深处;有的认为是为了写世界的荒诞以及青年人在荒诞世界面前的迷惘;还有的认为主要是表现了一些悲观主义色彩,甚至绝望的情绪。
那么,我们应如何以任务群的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通过思辨性阅读,披文析理,走进小说人物的世界,真正把握十八岁应有的青春底色呢?教师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远行》的教学,以期实现知识积累、思维培养、审美思辨与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
一、精选阅读文本,搭建群文阅读平台,设置阅读任务
1.思辨性阅读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精选富有思辨性的文本,既可以是单篇,也可以是群文,而群文更能引导学生进入思辨的情境。《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博学”为“审问”“慎思”“明辨”的前提。
为了让学生能在80年代的时代场中理解青春底色,我们以《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年第1期《北京文学》)为主导,选择铁凝的《哦,香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最初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陈村的《给儿子》(《收获》1985年第4期)等短篇小说组成一个阅读任务群,通过思辨性阅读体悟80年代作家心中的青春向往与价值追求。这三部小说有许多共性:发表的时代相近,所设置的时代背景几近相同,都为改革开放初期;所刻画的中心人物相同,都为18岁左右,正值青涩年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所表现的主题十分接近,都是对青年人成长的探讨;三部作品都是高中生所熟悉的作品,前两部来自统编版必修、选修教材,后一篇为高考现代文命题文本。但不同的作家,表现手法、写作风格、人生的认识又有所不同,这为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思辨、在任务引领中进行质疑留下了空间,更有利于思辨性阅读的进行。
2.思辨性阅读的关键之一是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去质疑,去发现,去辨析与实证,这样思辨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才能落到实处,走向深处,才能有所发现,有情感的激荡,有理性的思考。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特设置以下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明辨80年代涌动的青春底色。
①《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社会世相与《哦,香雪!》《给儿子》有哪些不同。
②《十八岁出门远行》在人性的揭示上,与《哦,香雪!》《给儿子》有何不同。
③《十八岁出门远行》《哦,香雪!》《给儿子》展示了怎样的青春底色。
三个群文阅读任务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遵循阅读的逻辑顺序和通过思辨性阅读探析青春底色的需要。
二、组织群文阅读教学,实证思辨性阅读效果
群文阅读可以分为自由阅读、比较思辨、实证归纳三个阶段,自由阅读阶段学生应带着三个阅读任务进行,比较思辨是《远行》教学的重点,只有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才能养成质疑思辨的良好习惯,才能让思辨性阅读教学落地生根,泽及将来,而实证归纳是有效的检验与巩固手段。
任务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社会世相与《哦,香雪!》《给儿子》有哪些不同。
1.阅读三篇小说,找出小说中有关社会环境描写的情节。
教师引导: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请同学们找出三部小说中有关社会世相的典型情节,并作简短的述评。
生:“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一组意象“路”“海浪”“船”带有很古典的意味,起起伏伏的路像是贴在海浪上,就像我们人生的路搁置于广阔的生活海洋上,就像我们国家前进的道路延展在社会的海洋上,路随着海洋的潮涌而起伏,人生、国家随着生活的变换、社会的变革而前行,这条隐喻着个人或国家的船航行在潮起潮涌的浩渺空阔的海洋之路上。
生:18岁的我行走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路上,从早晨里穿过,走进下午的尾声,看到黄昏的头发,可是一点也不累,当我对前路感到迷茫时,遇到的人都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也对这句话十分认同:“这话不错,走过去看。”碰到司机后也有同样的话语,“开过去看吧。”“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也是一场没有固定模式的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
生:以上是《远行》中有关社会世相的展示,而铁凝的《哦,香雪》中“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以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冲破一切障碍、奔向充满希望的现代文明的伟力。
生:《给儿子》中展示的虽是回忆中纯净充满了乡土风情的板桥,那里“水中有荷,能吃到鲜藕和莲子。有菱,四个角的,它有烟雨江南的味儿”,有“被水浸透的土地”,有“放过牛的爷爷”“种过稻子的父亲”,但这不是板桥的80年代,80年代的板桥同样有“一排烟囱,一排厂房”,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旋律。
教师点评:同学们对三部小说典型场景把握较准确,但要读懂场景蕴含的现实意义,我们还要在比较中进行质疑思辨。
2.请同学们深入比较三部小说社会世相展示的情节,它们在相同中又有哪些不同。
生:展示的场景不同。《哦,香雪》是随着铁轨的延伸所带来的闭塞的大山深处传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追逐,《给儿子》是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回忆与眷恋,现代只是传统的陪衬,而《远行》却是在改革开放的湍流裹挟下,青年如何在经济浪潮中保持一份温暖的人性。《远行》写的是在斑驳陆离的社会剧变中的选择,社会世相更为纷繁。
生:小说主人公的选择更为复杂,多元。《哦,香雪》中的香雪们要么回归到原来平静的生活,要么带着那份纯真走向现代,《给儿子》中“儿子”回到板桥接受传统的洗礼,而《远行》中的我蜕变的结果更为多元化,是野蛮生长,在社会的搏弈中成为冷漠的无良少年,随波逐流,还是在剧变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温暖的青春底色?
生: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很不相同。《哦,香雪》中展示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纯净而美好的人性,即使是女孩子们心中的“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也只是“不知所措地嘟囔着”,《给儿子》更是对传统美好人性的直接点赞,如“父亲在村里没有仇人,上哪家都一样。答应了一定要去,不然,连你父亲都会被骂扁。”“骂”也是一种地道、纯粹的乡情。而《远行》中有关人性的描写却复杂得多,如写汽车司机:“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
教师述评:通过思辨性阅读,同学们能够快速地找到同类型小说关于“人性”刻画的不同,那么不同的人性展示了作家怎样的感情取向、青春思考!
3.请同学们思考,虽然是三部不同的小说,都是关于青年成长的思考,《远行》作者的情感取向是怎样的?
生:《远行》中一些富有暗示性的语言,展示了极具时代特征的生活图景:“我已经知道他是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个体贩运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常见的一个词,而司机因个体贩运也初步拥有了自己的财富——汽车、苹果、口袋里叮当响的钱儿。但集体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鱼龙混杂的局面,如小说中所写,当汽车上坡时抛锚了的时候,先是五个人从坡上骑着自行车下来抢苹果,后来有许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还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来,还有几个孩子朝我扔苹果,这些人不仅抢走了苹果,而且连汽车上能卸的、能撬的都抢走了,最后那司机抢走了我的背包……留下了遍体鳞伤的汽车和我。
教师述评:作者以夸张、变形、梦幻般的手法写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群众哄抢别人财物的场景,但这决不是生活的常态,也不可能成为日常的永恒,今天的社会生活秩序已经以铁的事实证明,随着人们逐渐走向富裕,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法治健全,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已如期而至。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抢苹果”“抢书包”这一事件,我们不拒绝审丑,若没有丑的显影,又怎能彰显善良的可贵、正义的不凡,18岁青春的无畏与担当、朝气与希望!
任务二: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我们青年学生应如何理性对待复杂的人性。
教师引导:余华老师曾说:“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作者以荒诞的手法,直面自己的心灵,同时也把这种心灵的真实艺术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给予我们多元化的思考与启迪,特别是对复杂的人性,作者疏离了井然有序的世相,从而以一种非理性的方法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那么我们在思辨性阅读时,应如何理性地看待这多面体似的人性呢!为了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思辨,教师可设置以下任务进行阅读思辨。
1.《远行》是以父亲开场,《给儿子》更是以父亲的回忆行文,我们应如何看待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生:“我”,一个18岁的青年,出生,成长于一个有文化传统,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地的家庭中:我记得自己已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教师述评:这是一段特别有意味的描写——温馨,明媚,富有审美的张力,父亲是一个民主、平等却富有远见、敦厚而严厉的父亲,他爱自己的孩子,通过孩子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感受到父亲爱的沐浴,他又是严厉智慧的,在儿子需要磨砺的时候断然地让儿子“远行”,并给予他极富鼓励性的“脑后一拍”!
当儿子回忆起那时的时光时,眼前一片晴朗温和,有非常美丽的阳光。
生:我欣赏这样的父亲,我喜欢这样的父亲。在这样的父亲的濡染下成长起来的“18岁的我”,虽然青涩,稚气未脱,对世界缺乏应有的世故与圆滑,但一定不缺少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对善良的呵护与施予,对正义的坚持与维护。父亲到儿子的人性流转,不就是中华传统中优秀的一面薪火相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