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以创育创

作者: 姚友良

摘要:针对学生写作严重缺乏创造性的问题,探索基于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为回应对创造性这一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的时代培育要求,主要根据作品自身固有的可创造性和人人都能创造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重视对教材及中、高考写作难点的突破,使“个体拥有内在的创造性资源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基于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遵循的建构逻辑是:通过主题阅读构建强大的知识系统,夯实创造性基础;通过完成创意写作任务,铄炼创造性人格;通过运用创新思维产生创意、运用个性化表达使创意更鲜明、合作助力创意更好地实现,踏上创造性征途;通过利他,提升创造性境界。

关键词:创造性核心素养 创意写作 创造性人格 创新思维 创造性境界

尽管学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尝试创作》《有创意地表达》,但据观察和调查,学生的写作严重缺乏创造性:能产生新颖而有用的见解、方法或作品的能力[1]。究其原因,学生层面:阅读不得法,缺少创造性必备的知识系统;创造性人格弱化甚至缺失,缺少创造性必需的能动性;不知如何创造性写作,缺少创造性应知的路径;局限于较多地关注小我,缺少创造性应有的境界。

基于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是指为回应对创造性这一核心素养中的核心[2]的时代培育要求,主要根据作品自身固有的可创造性和人人都能创造[3]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培育,使“个体拥有内在的创造性资源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4]。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侧重从创造必备的知识系统、人格能动性、培养路径、境界升华等方面探讨基于创意写作的创造性核心素养培育的建构逻辑。

一、夯实创造性基础

所谓夯实创造性基础,是指因创造源于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强大的知识系统,因而通过主题阅读引导学生构建强大的知识系统为创造夯实必备的知识基础。

(一)创造的逻辑起点是问题

创造亿兆京,始于发一问。发问,就是提出问题。对于创造而言,提出问题,是指基于对知识的思考、困惑而试图产生新想法的意识和行为。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提出问题蕴含的想象力能促进创造性的形成[5]。提出一个问题,必须基于一个强大的知识系统才行[6]。知识系统的广博性能给人以判断力和鉴别力,从而使人具有发现力。拥有强大的知识系统,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同时,通过思考,更能悟到知识的内在规律,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抽象简化为精要的规律性结论。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或能发现不合规律的知识的偏颇、空白即问题之所在,从而提出好问题,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创造点。

(二)实例及分析

尽管为了体现论证的严密性,上文提到了偏颇、空白两种类型,但根据中学生的水平特点,这里只举发现知识的偏颇例。有学习小组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岳阳楼记》是直抒胸臆吗?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通过前期阅读储备及本次进一步搜索阅读,基于对文章主旨、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本解读等涉及理解写作技巧的知识系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而对某些学习资料上有关本文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的说法表示质疑。

公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文章主旨句,本出自范仲淹经常自诵的“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但在文中却出自古仁人之口;文末的“微斯人,吾谁与归?”,也是通过“斯人”,寄寓自己引古仁人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范仲淹一生没有登过岳阳楼,他只是根据滕子京函请作记附送的《洞庭晚秋图》凭借想象创作的;“得无”“若夫”“至若”等词表示揣测或虚拟。据此,该组学生在《〈岳阳楼记〉是直抒胸臆吗》的文学评论里得出了一个创造性的结论:《岳阳楼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假托抒怀。假滕子京,托现实的事,抒己怀抱。假洞庭湖,托想象的景,抒己怀抱。假迁客骚人,托虚拟的情,抒己怀抱。假古仁人,托理想的志,抒己怀抱。[7]

围绕目标概念,对能理解目标概念的主要知识进行梳理,寻找其中的关键证据,证明旧说法的错误并确立自己新颖正确的观点。这种利用知识系统提出问题并借助知识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新结论的创造,启发我们必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学会构建自己强大的知识系统。

(三)通过主题阅读构建强大的知识系统

主题阅读,即聚焦相关主题的选择性阅读,而非漫无目的地随意阅读。首先,根据一定的学习或发展需求,确定阅读主题。其次,寻找识别相关文本,或整体阅读,或局部阅读。再次,吸收融合,理解文本主要概念的核心含义,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与思路,将吸收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融合,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实现特定主题知识的条理化和系列化。这就为知识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创造是人从资源中学习并在内部产生新想法的能力[8],是人获取外部知识,并与自身知识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知识[9]。最后,读出新我。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自己或他人因知识贫乏等因素导致的知识问题,或修正旧有的认识,或无中生有,或形成个人、学习组织对某个知识的新的认识,或填补某个知识的空白。这就是知识创造。在应用创造中,深刻地构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创新性。

二、铄炼创造性人格

所谓铄炼创造性人格,是指通过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不断陶冶,使学生拥有不竭的创造能动性。在创造性的话语系统里,创意是创造性人格能动创造出来的“作品”。即使有了创造性所必需的知识系统,但如果没有创造性人格的能动性,创造也无从谈起。

(一)需要铄炼的关键人格

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既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灵魂,“突显人才培养的民族底色”[10]。经过对国内外有关创造性人格理论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论述进行梳理,我们发现:

创造性人格中的合作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方面之“国家认同”中的“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11]相一致。创造性人格中的独立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方面之“批判质疑”中“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12]相一致。创造性人格中的好奇心、想象力、意志力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文化基础”方面之“勇于探究”中的“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13]相一致。

笔者认为,对于创造性而言,好奇心、想象力、独立、合作、意志力非常重要。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格系统中的动能部分,是创造的原发动力。意志力是创造性人格系统中的永发动力。独立、想象力、合作是创造性人格系统中的智能部分。二者共同作用于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好奇心、独立和想象力对创造性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基于已知对于未知的探索和求异,促进新颖性的产生。意志力与合作对创造性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激发创造韧性、优化创意指向,以个体的坚持性与伙伴、集体的合力,促进创造性活动的持续推进与创造成果甚至是杰出创造性成就的最终诞生。

(二)铄炼采用的主要方法

通过完成创造任务铄炼,即通过完成创意写作的种种任务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创意写作训练中,或在宣读创造性故事或创造性论文时,故意设置悬念,刻意省略其中的创造性想法,激发学生创想的好奇心,或在只凭自己提出创想,面对质疑,坚持自己确证正确的创想的自立自主中培养创造的独立性,或在改写扩写续写中,培养学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或在交互式讨论中,在心灵的激荡思想的砥砺创想的产生中,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知行合一,或在提出不同于自己过去的多样化想法到提出不同于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到评价和改进自己或他人的创想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迭代的完成需要坚韧的创造意志,这种意志会迸发出锲而不舍的精神,保证创造的无限接近完美的完成[14]。

三、踏上创造性征途

创意写作,又称创造性写作,是指“以写作为活动样式、以作品为最终成果的一切创造性活动”[15],“创意优先且以创意为本位”[16]。实践创则是培养创意的核心。实践创则是指通过对创造性规则的实践,培育人的创造性。创则作为一种关乎作品主题、方法与创造活动的约定俗成而又风格化的处理方式,既有规则性,又有创造性。

(一)运用创新思维产生创意

创新思维,是指变常规思考模式为新的思考模式产生创造性想法的思维模式。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提出了通过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主要可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鉴于前两种思维现有文献论述较多、批判性思维之于创造性的超级性[17]和批判性思维教育使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具有一种真正的基础性[18],这里只重点阐述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

1.高度体现批判性思维的驳论文写作在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驳论文语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含量较高的创意写作,因为驳论与批判性思维天生是一对孪生兄弟。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写作实践三:写驳论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任务三:尝试写驳论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三中的第二题:对史论中的论证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这些都是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的佳例,同时,也是难例。

2.引入批判性思维标准提升驳论的技能与道德

批判性思维,主要指基于批判性思维标准,在评价思维、改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批判性思维中,批判的核心含义是运用理性标准对论证进行评估的意思。”[19]因此,引入批判性思维标准中与驳论有密切关系的准确性、逻辑性与公平性等三条标准来审视学生的驳论文写作:客观地陈述事实,进行准确思维;理由相关、充足,必然地得出结论,进行逻辑思维;持同样的证据、标准,进行公平思维。比起批驳对方,只考虑小我的私利,只坚持自己的证据、标准,这既是一种客观、科学,提升了学生批判性写作的认知技能,更提升了其批判性写作的认知道德[20]。

3.写出有创意的驳论语篇实现创造性的显著提升

“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思维与他人一致地理解和表述事态信息,是一种语篇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应当是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个着力点。”[21]一是理解明确驳论语篇的批判思路:首先“树靶”,然后策略地给予一定肯定,接着转入重点——批驳,最后确立自己观点,二是表述写出体现批判思路的驳论语篇[22]。某小作者根据自己对名著及相关资料的研读写出的驳论文《〈儒林外史〉讽世?刺世?》就体现了这样的批判思路。在摆出并批驳了对方的观点——《儒林外史》就是为了讽世刺世后,确立了其观点:《儒林外史》表谑实庄,讽而多匡——藉讽世刺世以醒世救世。讽世刺世是手段,醒世救世才是目的。卒章显志。从小说结尾及结局中四大奇人的言行志趣与朝廷的颁榜也授予儒林外者以学位,可见作者寄寓其中的不是消极用意,而是积极用意: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应追求自食其力、人格独立、心灵自由;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对儒林内外应平等对待,使各归其位,可得国泰民安。小作者通过审视,揭示了习以为是的《儒林外史》旨在讽刺的这一结论与证据——小说结尾、结局——用意的并不一致性,得出了新的结论。优作不仅立论有建设性,新颖有创意,而且讲证据讲逻辑讲公平。学生成功写出有创意的驳论语篇的过程,就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显著提升学生创造性的过程。

在教育中既要引导学生看到他人认识的可取之处,更要引导学生针对他人认识的不足甚至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并有理有据地逻辑清晰地呈现自己的看法,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种批判性思维,往往会打开一扇扇通往产生创意的大门。

(二)运用个性化表达使创意更鲜明

创意表达个性化,是指把相同性质的创意通过与他者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主要包括相同性质的主题创意表达个性化和相同性质的方法创意表达个性化。

1.相同性质的主题创意表达个性化

相同性质的主题创意表达个性化,主要指为了避免雷同化,作者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经历和独特感受,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想。“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23]。独特的立场、独特的视野或会产生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见解,使创意更鲜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