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绿云”

作者: 赵晓利

摘要:《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一语,历来聚讼纷纭。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得出“绿”“青”“黑”作为颜色词,在表示“黑色”义上是一组同义词。其同义的深层机制是训诂学的递训原则,因“青”和“绿”可以互训,“青”又可训为“黑”,则“绿”可训为“黑”。“绿云”意为“乌黑的秀发”。

关键词:云 头发 绿 黑色 递训

《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一语的分歧主要在对此处头发颜色的理解上,也就是对“绿”的理解上。据笔者目力所及,共有三种观点:

一、研究者大多认为此处“绿”表示“黑色”义。王力先生将《阿房宫赋》中“绿云”一词注释为“比喻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1];持此观点的还有张顺利[2]。后人探讨了“绿”“黑”二者同义的深层机制,但各家见解多有不同。文昌荣认为,“绿云”就是“青云”,指的是乌黑的云,用来比喻女子的乌黑发亮和稠密众多的头发。[3]谢云秋认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绿”训为“青”,“青”训为“黑”。根据训诂学中展转相训原则,则“绿”也可以训为“黑”,“绿云”即是“黑云”。根据文章,“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指的是“在古诗文中同指头发这一概念”。[4]持此观点的还有陆精康[5]、汪志松[6]。胡桂芳认为,用“绿云”称黑发是避实修辞手法的运用[7];持此观点的还有党俊莉、宋献普[8]。徐越认为,古人“把青春少年和春天万物复苏的颜色相系联”,认为青年人“乌黑发亮的秀发就如同自然界春天绿色的秀发”,“如此,杜文‘绿云’比喻宫女乌黑发亮的秀发确是有一定道理的”[9]。

二、有观点认为此处“绿”为“绿色”义。段其湘认为大约在初唐到五代时期,古人的眉毛是用绿色妆饰的。[10]訾永明认为,宫女清晨梳理发髻时涂抹桂花油,即“用草青色的香泽涂抹在乌黑浓密的秀发上,远远望去,自然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墨绿色”。[11]

三、左高超认为,“绿云”是“绿云鬓”的简称,指“佩戴着一种翠绿色发饰的发型”,“在杜牧文中特指翠绿色的发饰”。[12]

以上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初读之下,令人耳目一新。王力先生指出:“从前常常听说某人对某一句古书的解释是新颖可喜的。其实,如果不能切合语言事实,只是追求新颖可喜的见解,那就缺乏科学性,‘新颖’不但不可喜,而且是值得批评的了。”[13]据此,我们先来了解“绿”“云”这两个词语在文献中的语言事实。

在文献中,以“云”喻发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从以“云”喻发,到以“云”代发,再到以“云鬓”转喻年轻女子。

以“云”形容头发,在古诗文中俯拾皆是。如:

(1)鬒发如云,不屑髢也。(西周·《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2)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三国·曹植《洛神赋》)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南北朝·《乐府诗集·木兰诗》)

(4)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6)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直接用“云”指代头发,在诗文中也屡见不鲜。如:

(7)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14]斜。(唐·白居易《和春深》)

(8)高髻不梳云已散,蛾眉罢扫月仍新。(唐·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

(9)扰扰香云湿未干,鸦领蝉翼腻光寒。(唐·赵鸾鸾《云鬟》)

(10)暖风迟日洗头天,湿云新敛未梳蝉。(唐·孙光宪《浣溪沙》)

(11)鸳鸯枕上云堆绿,兰膏微润知新沐。(宋·蔡伸《菩萨蛮》)

值得注意的是,诗文中也有“鬓云”一语,义同“云鬓”。如:

(1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唐·温庭筠《菩萨蛮》)

(13)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宋·苏轼《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14)鬓云松,眉叶聚。(宋·周邦彦《苏幕遮》)

(15)只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元·王实甫《西厢记》)

(16)蚕未成时叶已无,鬓云撩乱粉痕枯。(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17)燕钗堕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鬓云绿。(清·严允肇《观绳妓作》)

(18)折得秋花香在手,鬓云犹记一枝垂。(清·厉鹗《中秋夜感旧》)

另外,还有以“云鬓”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如:

(19)王孙春好游,云鬓不胜愁。(南北朝·张正见《山家闺怨》)

(20)蜀纸封巾报云鬓,晚漏壶中水淋尽。(唐·李贺《湖中曲》)

(21)回思欢娱处,人空老,花影尚占西厢。堪惜翠眉环坐,云鬓分行。(宋·方千里《风流子》)

以上文献用例,明了地展现了以“云”喻发的发展演变过程。起初,人们取其形似,用“云”比喻女子浓密柔美的秀发,故称“云髻”“云鬓”“云鬟”等。后来,以“云”喻发逐渐规约化,人们便直接用“云”指代头发,如“绿云”“香云”“湿云”“云堆”。由于古诗文平仄韵律的需要,“云鬓”也称“鬓云”。在古文中,“云鬓”多用来指女子的头发,故以“云鬓”转喻年轻貌美的女子。

综上可知,在古人思维中,“以云喻发”所涉及的本体和喻体已经规约化。表现在诗文中,即为“云”可以直接指代头发。也就是说,在表示头发时,“云”已不再是“乌黑的云”,而直接是头发的代称。

“绿云扰扰”一语的分歧主要在对此处头发颜色的理解上。考察文献发现,古人关于头发颜色表达方式多样,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绿”修饰发色的用例:

(22)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南朝·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

(23)虞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唐·崔颢《虞姬篇》)

(24)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唐·李白《游泰山·其三》)

(25)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26)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唐·白居易《和春深》)

(27)眉敛远山青,鬟低片云绿。(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28)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唐·元稹《刘阮妻·其二》)

(29)春风倚樽俎,绿发少年时。(宋·黄庭坚《次韵周德夫经行不相见之诗》)

(30)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宋·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

(31)燕钗堕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鬓云绿。(清·严允肇《观绳妓作》)

以上例句中,“绿”或作定语或作谓语,对头发进行修饰、描写,表明发色。

(二)“黑”修饰发色的用例:

(32)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唐·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34)黑云裁两鬓,白雪分双齿。(唐·《游仙窟诗·咏崔五嫂》)

“黑丝”“黑发”“黑云”中,“黑”均作定语修饰头发。

(三)“青”修饰发色的用例:

(3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36)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唐·李贺《相和歌辞·大堤曲》)

(3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以上例句中,“青”或作定语或作谓语,来修饰、描写头发。

(四)“翠”修饰发色的用例:

(38)何事金舆不再游,翠鬟丹脸岂胜愁。(唐·高蟾《华清宫》)

(39)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唐·李煜《菩萨蛮》)

“翠鬟”“翠云”中,“翠”都是作定语,来表明头发颜色。

通过以上例句不难发现,在古人特别是唐人的诗作中,颜色词“绿”“黑”“青”“翠”都可用来修饰头发,表明发色。那么,古人的发色是否五彩斑斓呢?众所周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自然发色从古至今都是黑色。在古代社会,也没有把头发妆点为“绿色”的风尚。由此,以上“绿”“黑”“青”“翠”皆应为“黑色”义。

那么,是否只有在修饰头发时,颜色词“绿”“黑”“青”“翠”才是同义词?我们考察文献发现:在诗文中,“绿”“青”“翠”不只形容黑发,还可形容眉毛,如:

(40)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唐·武平一《杂曲歌辞·妾薄命》)

(41)眉敛远山青,鬟低片云绿。(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42)谁家稚女著罗裳,红粉青眉娇暮妆。(唐·司空曙《拟百劳歌》)

(43)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唐·李贺《贝宫夫人》)

(44)遥羡落帆逢旧友,绿蛾青鬓醉横塘。(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

眉毛颜色为黑色无疑,故以上例句中“翠”“青”“绿”都应为“黑色”义。除眉毛外,“绿”“青”还用来形容“字”“烟”等事物,如:

(45)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九》)

(46)皎如飞镜临月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唐·李白《把酒问月》)

(47)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唐·杜甫《悲青坂》)

“字”“烟”等物虽颜色多样,但其典型颜色仍为黑色,因此,这里“绿”“青”为“黑色”义。此外,更有以“绿”指墨的用例,如:

(48)蕉叶满窗苔满迳,椅楹研绿写《黄庭》。(清·姚鼐《题汪君试砚斋图》)

此例中以“绿”代墨,故其隐含颜色义应为黑色。

综上所述,“绿”“黑”“青”“翠”作为颜色词,在表示“黑色”义上是一组同义词。除了用于修饰头发外,还可修饰眉毛、字、烟等事物。也就是说,颜色词“绿”“黑”“青”“翠”为“黑色”义时,虽多用于修饰毛发,但不限于修饰毛发。

关于颜色词“绿”和“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绿”颜色义的解释有:①绿色。[15]对“翠”颜色义的解释:青绿色。[1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绿”为:“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17]解释“翠”颜色义为:青绿色。[18]可见,从古至今,“绿”和“翠”属同色系,是一组近义词。颜色词“绿”和“翠”作为近义词,在文献中例证较多,因不是本文重点所在,兹不赘述。

结合本文,我们只考察“绿”“黑”“青”作为颜色词,皆能表示“黑色”义的深层机制。我们认为,其关节点在颜色词“青”的多义性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对“青”颜色义的解释有:①蓝色。②深绿色。③青绿色的东西。④黑色。[19]“青”和本文相关的“绿色”义和“黑色”义用例在文献中不胜枚举。

(一)“青”表示“绿色”义。

(49)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唐·李白《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50)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唐·李白《下终南山过解斯山人宿置酒》)

(51)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唐·白居易《秋山》)

(52)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唐·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一》)

(53)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

(54)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唐·杜甫《徐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