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言小说的教学价值
作者: 刘志军
刘志军,江苏省常熟中学教师。
《促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2019年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言小说,语言并不艰深,篇幅也不算长,但作为语文教材里的常青树,它的教学价值还有待语文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挖掘。
一、《促织》解读
1.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即记载奇闻异事。作者以搜罗的民间故事为基础,加以丰富的想象,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作品还描绘了清初社会生活的诸多画面,为后世研究清初的历史风貌提供了宝贵素材。
2.关于《促织》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的题材与吕毖《明朝小史》卷六“宣德纪”中的一段记载有关: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蒲松龄将这篇70余字的短文敷衍成1700字左右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隐晦而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对社会黑暗的针砭还是非常尖锐有力的。
3.作为课文的《促织》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促织》是曝光率颇高的一位常客。《聊斋志异》里有近500个故事,教材的编写者为何独独青睐《促织》?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内容与高中生阅读相适切,相较《画皮》《聂小倩》等名篇,《促织》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显然更适合课堂教学。
再来看一下《促织》在教材中的地位。在2019年人教版之前的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中,它都是作为文言文单元中的篇目出现的;而在现行教材中,《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共同组成了第14课,同一单元的文章还有鲁迅的《祝福》、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该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有如下的表述: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首先是不再将文言文作为独立的一类文体来单独编排单元,而是按照作品体裁将《促织》编入小说单元。其次是突出了文体意识和群文意识,将教学策略与文体特征结合起来,并将同一单元内所有篇目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再次就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不但列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还配有相关的学习方法指导。
二、教学设计思路的演进
1.传统教法的困惑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现行课程标准下的《促织》该如何来教?它和以往的教学方法有何差异?就《促织》的课堂教学问题,我也曾对语文老师做过访谈调查。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一篇文言小说的教学,文中的知识点(虚实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是不能忽略的,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字字落实”上;但困扰他们的是,这样的传统操作似乎和新课程理念不太合拍,且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文言文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底线在哪里?作为小说的文言文,其学习目的又是什么?我想老师们的这些疑惑是带有共性的,不管是初涉讲坛的青年教师,还是经历了几次教学改革的老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总是“欲迎还拒”的。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最新的人教版教材中,编写者为我们提供了多达103条的文下注释。利用这些注释,学生完全可以通读全文,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老师们担心的文言字词问题,在这篇课文中并不突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要求:1)利用文下注释,疏通文意;2)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文化常识;3)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问。
将学生的疑问收集汇总,整理并归类: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面对《促织》这样的文言小说,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字词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小说的情节、主旨及写法等方面,体现了高中生该有的阅读基础和较高的阅读素养。这也为接下去的课堂教学确定了“基点”,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全可以用“教小说的方法”来教这篇文言文。
3.来自新课标的挑战
但问题还在于,上述思考只是基于单篇教学的思路,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尚有不小的距离。编写者的意图在单元提示中有着明晰的表述——“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和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体验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阅读技法进行创作”。可见,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单篇讲解的思维,而是要运用学习任务群的思维。至此,《促织》教学设计的思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常见的教学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种:①用串讲来落实文言字词,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解决若干个和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②用主问题方式来解读小说,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赏析《促织》,兼顾文言知识。③单元主题教学,确定一个教学主题,如围绕“异化”这个话题,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这几种教学设计各有侧重且都有其合理性,如果加以精心设计,应该都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上述教学设计都把重点集中在局部的“知识点”上,有的只考虑工具性而没有考虑其人文性,有的顾了单篇没有顾及单元教学的需要,有的没有兼顾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促织》的教学价值不应该局限在文言的讲授和单篇小说的解读上;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会有更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不能无视它作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文言知识的缺席会影响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更遑论对文本的解读了。此外,要实施有效的单元教学,必定要以单篇文本的参悟为基础;脱离了单篇而进行的单元教学,问题大而无当,讨论不着边际,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究其原因,就是过于重视单元教学这个形式,而忽略了单篇教学本身的价值。针对当下小说教学“阅读的量太小和阅读的质太差”这样的不足,我们可以考虑在学生自行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前发现的问题为教学重点,整合单元中的其他篇目,通过若干组教学任务来串联学习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实现阶梯式上升。
三、《促织》的教学环节
(一)教学重点的确定
反复阅读作家毕飞宇的《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我深感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素养上还存在很多短板,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理论的缺失又直接导致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机械、单调甚至陈腐。大多数人无法脱离沿用数十年的“三要素”小说教学方法,将了解“三要素”作为小说教学的最终目标,于是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问题都指向“三要素”;因为老师自己没有解读的底气,所以不敢也不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课堂教学过程便成了“教师预设答案+学生竞猜答案”的组合,课堂的思维容量很有限,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文学阅读“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要求,我们把《促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力求忠实于原文,语言通顺;2)概述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3)进行群文比照阅读,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推进《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
(二)课时安排及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任务一:请选一个角度写一副对联,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进行评价。
明确:要求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特点,并且掌握对联撰写的要求。如郭沫若先生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经典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任务二:学校组织读书节活动,需要向高一新生推荐《聊斋志异》,请写100字左右的推荐词。
明确:“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这就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2.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其精妙设计
任务三:围绕“促织”概括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再得虫——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任务四:议一议,如果小说缺失了“卜促织”“失促织”或“斗促织”的情节,在阅读感受上会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情节使得事件间形成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成名妻子去向女巫问卜,给“惟思自尽”的成名带来命运的转机,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失促织、失爱子,让情节急转直下,“直抵马里亚纳海沟,冰冷,漆黑,令人窒息”(毕飞宇语),让读者为成名一家的前途未卜而揪心;“斗促织”中,小虫却斗赢“蟹壳青”、鸡,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使读者对小虫何以如此善斗充满猜想。
第二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一:研读“失促织”“斗促织”部分,分别概括成名的心理变化过程,探究其变化原因。
明确:全文围绕促织的得失,用神来之笔刻画了成名悲喜反复的心理变化。概括成名心理变化过程,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感受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
在“失促织”部分,从成名“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到“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细节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成名夫妻“欲怒不能——欲哭无泪——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心理状态。“斗促织”的情节中,当成名和村中少年好事者比斗蟋蟀的时候,成名先后经历了“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这一连串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成名“自惭形秽—喜出望外—大惊失色—异常珍惜”的心理变化。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让成名的情绪有如此大的波动,也引起了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切,进而引发了疑问——究竟是谁在左右成名的命运?
2.赏析细节描写
任务二:毕飞宇认为“蒲松龄的艺术才华体现在‘夫妻向隅,茅舍无烟’8个字上”,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深刻?
明确:夫妻两人,向隅而泣,也许连眼泪都已哭干;茅屋破旧,灶台冰冷,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寒气逼人。这是了无生机的等死人生,一副让人欲哭无泪的景象。在这里,人与物、情与景高度合一,体现了蒲松龄高超的描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