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语文教学应该秉持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郑朝晖,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小学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双名工程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
思考 | 再论语文的教学解读 王林,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和功能认识的加深,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一次转向。这种转向以统编教材的出现为明显标志,表现为语文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教
思考 | 语文:作为一个核心术语 张春泉,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术语是知识表征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学科体系的最小基石。或可简言之,术语是学术话语的基本单位。学术讨论的媒介和结果离不开学术话语。正因为如比,我们在讨
思考 |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初探 谢鹏,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教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作为基础学科,
文本解读 | 《老人与海》的艺术美与原型解读 罗凤婵,五邑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老人与海》这篇中篇小说在1953年和1954年先后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对《老人与海》一书的翻译和对这本书及
文本解读 | 现代诗歌赏析的三个抓手 沈颖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教师。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不论对于哪一学段的语文教师而言,选择教学点,确定教学内容,都是比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对现代诗歌的品析鉴赏
文本解读 | 文本解读:读者与作者、文本的共生 罗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一《散步》作为多次入选的“经典课文”,一线教师对《散步》的研究讨论从未间断。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课文总是被全面审视(包括内容蕴含、思想主题、艺术手法、美感特质、版本源流等各
本刊特稿 | 新中国以来高中语文教材新诗篇目研究 周航,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刘亚兰,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教师。在新诗教材和新诗教育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新生文体已入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诗更是与国外译诗一道被编入语文课本
课堂教学 | 大单元教学:让课堂与生活关联,让成长同参与共生 王涛,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使学习情境源于(贴近)生活、使所学知识真实使用、使单元任务大小相联、使课堂活动面向全体、使学习评价多元共生、使单元目标形成序列等方面。本文以统
课堂教学 | 提问与思维融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捷径 傅登顺,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教师。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
课堂教学 | 古代汉语课程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建设构想 谢荣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之本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近年来,国家课程建设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主要举措,把继承优秀传统文
课堂教学 | 初中语文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效路径探究 韦凤娣,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教师。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人类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
课堂教学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董霖,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的学科教学关注的重中之重,但是,要将核心素养的研究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关注到课程形式的丰富、教师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与教学方式的变
课堂教学 | “双减”背景下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刘庆庭,杨柳,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中学教师。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写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
课堂教学 | 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实践分析 何忠山,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教师。发展日趋迅猛的新时代下,社会大众具备的思维灵敏性、创新能力、事物探索精神愈发重要,这也对高中学生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中生来说,其身体机能及心理思维也基本发育、
课堂教学 |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辩证艺术 董文,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教师。随着2017年版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我以为,针对当前困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如果尝试着从对立统一的辩证角度去思考
课堂教学 | 化零为整,有机融合 郑成林,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教师。通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整合”一词共出现了20次,结合其出现的不同语境,“整合”可以指学习方法、实践活动,可以指向教学目标、课程
课堂教学 |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探究 方晓敏,福建省厦门市莲花中学教师。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是指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在整合、重组的基础上有层次地设计作业。相对于以课时为单位的作业设计,单元作业可以更好地培养
课堂教学 | 设置任务情境,开展多元阅读 赵翀,上海市第六十中学教师。《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
课堂教学 | 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散文教学路径探讨 柳丽莎,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教师。余光中在散文创作中特别强调以意象营造丰富立体的语言感觉,突出文字的形式美感,使得其散文具备了诗的气质,呈现出诗歌的意境与唯美。《听听那冷雨》以“雨”为审美对象,将诸多
名师手记 | 挖掘文言小说的教学价值 刘志军,江苏省常熟中学教师。《促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2019年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言小说,语言并不艰深,篇幅也不算长,但作为语文教材里的常青树,它的教学价值还有
教材 | 中日教材《故乡》课后习题比较 孙楚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创作于1921年,同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日本著名学者藤
教材 | 无路可走的智者 王繁,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教师。《离骚》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文化与中国文人文化第一次完美的结合,既是对古代文化的总结,更是一种超越,是一座具有非凡意义的里程碑。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能产生如此极富审美、情感,
教材 |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汤亚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教师。《师说》是韩愈的一篇非常著名的议论性散文,在统编新教材必修上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出现。第六单元所有文章都紧紧围绕“学习”展开,《师说》涉及到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从
教材 | 强烈情感蓄积下的语言张力 贺树军,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教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中国当代新闻名篇,其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蕴藉的情感让它在众多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望百余年,屈辱尽得洗,在香
写作 | 分解ABC:寻察与纠正说理中的思维缺陷 王克章,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教师。议论文写作,论点、论据及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但议论文写得好不好的关键,在于说理论证是否精当,说理思维是否严谨。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多强调论点的提炼与确立、论据的选取与
写作 | 学习仿写要重视结构建模 向浩,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学习写作,大部分老师比较注重主题和立意、语言表达等,很少有人对文章的结构教学进行思考和借鉴。尽管写作在结构安排上比较自由,但不代表没有章法。因此,加强仿写
语文新锐 | 自媒体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方芳,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教师。自媒体是普通大众进行信息推送与传播的活动,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具有门槛低、易操作、传播快、监管不规范、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介入,学校德育实效受到严重冲
语文新锐 | 倒逼式阅读,透一叶而知全秋 张海朋,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中学教师。倒逼式阅读,就是在初读文章时,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用原文中的字词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字,然后以此为细
考试 | 情境设问趋精致 解析应答须精准 沈中尧,江苏省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教师。2021年的语文高考,四套全国卷,无论是相互间横向的比对,还是与之前的命题做纵向的比较,宏观地看,皆都具有“三大三小”的特点。一是大不同,小相似:试卷所涉及到的命
案例 | 一枝花叶见世界 半片讽语话人情 张小波,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教师。【教学设想】“讽刺语言是一种高端的语言艺术,相对于平淡的语言,它具有更强的力度,能够表达更强烈的感觉,更容易刺激读者产生情感共鸣。”[1]“讽刺的运用常常能够仅以
案例 | 着眼任务设情境,知人论世品生命 郑晓勤,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教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任务一:随文释义析结构,疏通诗意初探究【预习要求】1.查阅李白及唐代的相关资料,借助注释疏通《梦游天姥吟留别》。2.画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行文结构导图
案例 | 《老人与海》名著阅读展示课教学实录 向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学情介绍】从2019年9月到12月,笔者所带的初一年级学生已自主完成《小王子》《我亲爱的甜橙树》《史铁生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朝花夕拾》共6本书的
案例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审美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黄媚,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教师。【教学设想】《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学习任务群分属“文学阅读与写作”。选择从审美的
撷英 | 《半张纸》课堂实录 沈燕,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教师。一、导入新课一纸一世,一念一生,掌中岁月,指间永恒,让我们一起走进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斯特林堡,学习他的代表作《半张纸》。二、初读文本,概括内容1.半张纸的特征
撷英 | 析《沁园春·长沙》的激昂慷慨 杨燕,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教师。初读,“激昂慷慨”贯穿下阕,占据全词主流《沁园春·长沙》,容易被上阕流露出的激昂慷慨吸引。“激昂慷慨”既是由直接抒情的词句“怅寥廓”表现出来,也是由上阕描写的秋景格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