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缺陷及教学建议

作者: 安幸幸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板块的编写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响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呼应了核心素养的号召,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积淀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与人教版原有的课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板块相比,统编版新教材在选文经典性、作品丰富性、层次递进性和方法实用性上均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但整体看来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尽管瑕不掩瑜,不过我们对这些缺陷还是需要正视,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纠正,从而达到更好的名著导读教学效果。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缺陷

(一)格式不统一

统编版名著导读由标题设计、相关图片、名家点评、作品介绍、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以及自主阅读推荐这八个部分组成,但是这八大部分的格式在十二个名著导读中并不是完全统一的。首先,唯独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名著导读中没有放置相关图片,即便九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我爱这土地》中已经展示过作家艾青的一张肖像,但是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艾青诗选》的动力,也为了整套教材格式的统一,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取相关图片进行展示,比如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艾青诗选》封面。其次,只有七年级两册教材的名著导读中有节选自名著原文的“精彩选篇”,八九年级都没有。可能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教材编者担心学生不能直接顺利地进入整本书的阅读,所以设置这个内容以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但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其实已经具备了经典名著的阅读经验,因此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中就不必再有“精彩选篇”的环节。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学阶段名著阅读的要求,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推动名著阅读在整个初中阶段的顺利进行。

(二)编写不科学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十二个名著导读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只有十一个具有真正的方法指导性,而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的“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与其说是阅读名著的方法,还不如说是一个阅读目标。具体的方法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才能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而不是一再赘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各种好处,结果学生只知道阅读经典名著很重要,但还是不知应从何下手。所以,这个“读书方法指导”并不具有指导作用。另外,在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中提到了“跳读”的读书方法,而在八年级下册《傅雷家书》名著导读中又讲到了“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虽然二者看起来名称不同,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根据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选择性地阅读整部名著的部分内容。仔细探究二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本就为数不多的名著导读中重复出现两次,面对珍贵的机会为何不向学生介绍更多更有用的读书方法呢?

(三)安排不合理

统编版名著导读在教材里的位置安排虽然与人教版相比稍有优化,但仍不够合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联性不强。虽然部分名著导读与前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或是某篇文章存在一定关联,但还有一些名著导读却给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生硬之感,如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就与前一单元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文没有太大关联,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与前一单元表达古人情趣与理趣的古诗文没有紧密联系,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与前一单元反映古人智慧的古诗文没有过多关系。第二,脱离了教学实际。统编版名著导读在教材中的位置大都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后面,也就是整本书的中间和最后。但是一般情况下的名著阅读都是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开始,学期末尾才结束,而且由于全国多数中学每个学期都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在同一时间段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阅读名著。其实可以根据名著导读与单元教学之间的联系,灵活地把它放在一、二单元或四、五单元之后,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四)组织不系统

学界对于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并不完全一致,有划分为史诗和戏剧的二分法,有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三分法,也有划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四分法,但是统编版名著导读中却对“纪实作品”“科普作品”“诗歌”“古典小说”“讽刺作品”和“外国小说”这五类作品的阅读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没有严格遵循任何一种体裁分类的方法。虽然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组织却不够严谨,给人一种随意之感。同时,统编版名著导读中的名著存在一定的文体重复,《西游记》《水浒传》和《儒林外史》都属于“古典小说”,但是只有《水浒传》在九上的名著导读中被归为“古典小说的阅读”,而《西游记》在七上的名著导读却被归为“精读和细读”,《儒林外史》在九上的名著导读被归为了“讽刺作品的阅读”。而且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也有专门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因此,整个统编版名著导读部分还需要更加周密的研讨和更加系统的组织。另外,名著导读在内容设置上也缺乏整体性,36本推荐名著中竟然没有涉及到一本关于戏剧的名著,这也属于明显的缺陷。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教学建议

(一)加强文体教学

想要快速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把握它的阅读重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的文体。根据作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特质,学界较多采纳文体分类的“四分法”,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接下来就分别谈谈这四种文体作品的教学策略。

1.小说的阅读

小说是中学生普遍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对经典作品中的著名人物有所耳闻,阅读兴趣早已似一颗种子般埋在学生的心里,当有机会接触这些名著时,往往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但是这样囫囵吞枣、浮光掠影的阅读除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之外,并不能产生其他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中学生在小说阅读上往往存在着阅读面较窄和阅读质量较低的问题,教师很有必要对其给予策略上的引导。

小说作品中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曲折生动的情节叙述和独到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制作人物档案袋(包括人物出身、个性特征、人生轨迹、突出事迹等)的方式进行梳理,也可以通过给人物写颁奖词、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故事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也可以通过观看同名影视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编写剧本,进行表演。对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摘录精彩语句的方式加强记忆,也可以让擅长绘画的同学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绘画作品,带给大家更加直观的美的享受。另外,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合理虚构,进行续写,创作新的故事。只有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明确小说的学习重点,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小说作品的阅读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2.散文的阅读

散文的题材广泛、内容繁杂、写法自由、形式灵活,虽然这些都很难把握,但是散文的感情都非常真实深挚,只要能够把握作者的感情,理解散文深远的意蕴,体验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感受文字背后的细微感慨,散文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散文集是由一篇篇单独的散文集合而成,就如一个项链是由一颗颗珍珠串成,看似独立,实则统一,而贯穿其中的那条线就是作者的情感。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在12篇散文组成的湘西山水长卷中贯穿着沈从文对家乡深挚、动人的情感。

阅读散文集,首先就是要拉近与作品的距离。散文是最贴近作者本人的一种文体,文本中记录的都是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方式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其次是要把握作者情感。散文中记录的都是作者极具个人特色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致作者的一封信”,以第二人称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情感的沟通。再次是要品味精彩的语言。培根曾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细嚼消化。”散文中的语言就需要学生深入品析,细细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录制音频的形式,把生动的语言与优美的声音相结合,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3.诗歌的阅读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朱光潜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歌的形式独特,节奏鲜明,结构跳跃,语言优美,虽然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但却是初中生必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少年情怀总是诗’,能将一群美少年引入诗歌的殿堂,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之美,点燃智慧的火焰,感受生命的本真,涵咏气质,这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最伟大的馈赠。”诗选就是由编者在诗人一生创作的所有诗歌当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艺术价值较高的、值得读者仔细品析玩味的诗歌选集,如《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等。

阅读诗选首要的就是朗诵,朗诵是学习诗歌的不二法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挑选喜欢的诗歌,注意朗诵的重音、停连、节奏、语气、感情基调等,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把诗歌读准、读通、读懂、读熟、读透、读美,让学生且读且赏,感悟诗歌的美好。教师还可以举办“诗歌创作台”,心有触动,落笔成诗,学生可以仿照优秀诗作进行书写,也可以独立创作,注意诗歌的句式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思,让学生边品边写,走进美妙的诗歌世界。朗诵、赏析、创作,这是诗歌学习的三部曲,是拨开重重迷雾,看到十几万光年之外璀璨星光的重要方法。

4.戏剧的阅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作为文学体裁,剧本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没有一个名著导读涉及到剧本的阅读,但它却出现在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活动·探究”里,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开展相关学习。在学习过三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剧本,如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

面对经典戏剧,隔膜是存在的,消除是首要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应剧本的话剧作品,或者观赏相关话剧表演影视作品,先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再走入对于剧本的研讨。然后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把握戏剧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了解故事背景、关注舞台说明,为接下来的剧本演出奠定基础。学生可以自选剧本,也可以改编剧本,在组织剧组、安排任务、分工合作之后正式演出,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

(二)教授阅读方法

名著阅读需要“教师三分教,学生七分读”,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学生就不会读书,不能读书,不喜欢读书,就发现不了书籍当中的奥秘,那么整个名著阅读就会付诸东流。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学生在阅读之前要根据书籍的特点和自己的阅读重点,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质量。下面就几组相对的阅读方法分别加以探讨。

1.朗读与默读

朗读与默读是就阅读时是否出声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朗读即阅读时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加强感知,深化理解。研究发现阅读时单纯依靠视觉只能够把握文字25%左右的内容,而综合利用视觉、运动觉和听觉的话能够把握文字约65%的内容。默读即阅读时不出声、不动唇,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它的阅读速度更快,理解内容更完整。因此,在阅读赏析、记忆性作品时可采用朗读,如《水浒传》中的诗词部分,在阅读理解、分析性作品时可采用默读,如《水浒传》中的叙述部分。

2.精读与略读

精读与略读是就阅读时精细与否而划分的一组阅读方法。精读即精心、精确、精深地阅读作品,字斟句酌,仔细思考,熟读精思,广泛联想,并辅以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摘录笔记,对相应文字达到透彻的理解。略读即约略、大略、粗略地阅读作品,提纲挈领,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了解大意,求其概要,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因此,在阅读评价、鉴赏性作品时可采用精读,如《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记录有趣见闻的精彩章节,在阅读说明、理论性作品时可采用略读,如《红星照耀中国》中讲述枯燥政策的相关章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