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探索教学新模式 推进语文新课改 杨祥明,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作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市督学。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文本解读 | 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解读方略探究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教材里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1]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做好
文本解读 | 分门别类探文本 刘云英,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教师 刘大鹏,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教师。关键词既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又是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可文本关键词如何找?找到之后如何分析?却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捻断数茎须
课堂教学 | 线上线下融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古诗词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培育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可是当我们走进学生内心却发现,从小到大上百首的古诗词积累仅限于背默答卷,解读只是碎片化、赏析趋向模式化……初中学生对古诗
课堂教学 | 把握审美特质,抵达审美深处 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与尝试的方向。本文以《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审美解读的落实路径。一、构建课堂思维“链条”,增强审美体验对文学作品
课堂教学 | 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微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呵护下,不少人对困难、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承受力脆弱,稍有不顺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有的还戕害他人生命或者自杀,生命意识淡薄,媒体也时有报道。现实给
课堂教学 | 语文德育中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道德教育的根源应该诉诸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本源,因为生命本身便是德育的最佳教育资源。所谓生命教育,其宗旨表现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
课堂教学 | 批注式阅读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道德教育的根源应该诉诸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本源,因为生命本身便是德育的最佳教育资源。所谓生命教育,其宗旨表现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
课堂教学 | 学生视角下初中生群文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 群文阅读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分析群文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究初中生语文群文阅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一、群文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指标学生是群文阅
课堂教学 |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名著教学 核心素养是区别于全面素养而提出的,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需的素养。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是这么界定的: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
课堂教学 | 语文主题学习视域下的古文“1+X”阅读教学策略 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其改革,但是总体来说,古文教学质量不高,仍多是传统的字词串讲和随文释义,处于“少费差慢”的困境。倒不妨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在这节课或这篇古
课堂教学 | 军旅诗词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教学实践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18日,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
课堂教学 | 项目式学习指导下整本书阅读有效策略的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然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却仍是:学生苦于阅读材料玲琅满目却难以选择,困于阅读
课堂教学 |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围绕演讲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共有“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项任务。“活动·探究”的形式是要与知识讲授和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相区分,强调教师要用活动的方式
课堂教学 | 小学生名著阅读探究性学习的路径与策略 经典名著是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的重要载体,名著阅读理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生活的“主食”和“大餐”。然而,小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中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目标不明、阅读方法缺失,名著
课堂教学 |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日趋强烈,然而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成为当下最紧迫性的任务,课堂教学的变革被素质教育的推进卷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传统“满
课堂教学 | 试论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一体化教学 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已明确指出“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而“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
思考 | 在具体课文的“教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与新高中教材同以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提出了“任务群”的概念,并确定了十八个任务群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主要表述是这样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
教材 |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缺陷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板块的编写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响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呼应了核心素养的号召,对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积淀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与
教材 | 被忽略的“被”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享誉甚隆。长期以来,文章主题歌颂“解放军的崇高品质”、传达“军民鱼水之情”、文题“百合花”背后映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以及“清新俊逸”的文风赏析和解读,一直是学界与
教材 | 《祭十二郎文》:文本解读·内容重构·策略实施 唐代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历来为人称道,明代茅坤赞其为“祭文中千年绝调”[1],宋代苏轼称它“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2],清代吴调侯、吴楚才则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3]来评价它。在古代祭
教材 | 《琵琶行》中“泪”意象的情感探析 《琵琶行》是白居易歌行体长篇中的名作,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这首诗不仅以其精湛的音乐描写打动人,更以其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其情寄托于“泪”意象之上,这里的“泪”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理反应,而是诗人情感的
名师手记 | 《变形记》:“类的篇性教学”卮言 本世纪初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变形记》成了卡夫卡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品,经由各种渠道产出的阅读教学设计不胜枚举。但总的看来,趋同者多,异趣者寡 关注支节者多,聚焦大端者少。很少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发
写作 | 黎锦熙作文教学三原则试析 黎锦熙(1890—1978),现代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1947年,黎锦熙在《国文月刊》发表了《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在“结语”部分,他写道:“各级学校本国语文科,其水准颇有江河日下之势,原因全在
写作 | “微而不微”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写作是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是指学生能够运用书面语言,并根据教师的指导,按照特定的要求完成文本创作,从而提升写作能力与语言建构能力。21世纪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数字
写作 | 初中以写促读策略的常见缺憾及其对策例谈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思维过程刚好相反的思维活动,前者重在通过分析语言文字准确理解语篇作者的思想情感,后者则将作者的思想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成语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入写作活动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篇
语文新锐 | 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作业不仅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积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作业设计存在较大的问题,如重“写”轻“读”、作业形式单一,过分重视培养学生考试
语文新锐 | 回忆性散文教学路径的探索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对往昔人事的再回忆,特点是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真情实感。归结起来,就是人、事、情。依体而教,以文定教,本文将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进行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路径或方法的
考试 | 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引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既赋予了“课标”时代的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探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考试 | 以立德树人为纲,以核心素养为剑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评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的目
考试 | 巧用助读系统挖掘自读课文的中考备考价值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理念的构建目前已经被大部分教师接受,近年来对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面对中考的高压,大多数教师仍然会选择妥协。部分教读课文被舍
案例 | 品味诗歌之悲欢,比较鉴赏更深刻 【单元导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本单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分别为开启现实主义《诗经》中的《氓》和浪漫主义《楚辞》中的《离骚
案例 | 大概念统摄下的任务群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三首诗的韵律美。2.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融入诗歌的意境美。3.比读诗歌,结合相关背景,领略诗歌主旨,体会三位诗人的情感美。【教学重点】1.
撷英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
撷英 | 说“寒”道“暖”赏名句 “寒”“暖”二字在古诗文名句中频频露脸,其义看似一目了然,故各种古诗文注本往往略而不注或用其常用义进行解读,将“寒”“暖”分别解释为寒冷和温暖,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
撷英 | 作文中如何做到语言新颖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一篇有创意的文章,除了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新颖外,语言也要新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语言新颖?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勤加训练。一、改变常规句式 创建新的句式语言有三美:
撷英 | 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点”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入选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针对本篇课文,笔者以为,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传统”,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