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用文字记录时代影像
作者: 童志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诗圣杜甫的作品是一座不能绕过的山峰。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读懂诗圣那一颗伟大而具有悲悯情怀的心灵,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不可否认,在唐代众多杰出的诗人中,杜甫是语文教材中选文量较大的一位诗人,且体裁较为完备,有绝句、律诗,还有古体诗。但有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自小学到初中,古代诗歌教学都是单篇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序列,杜甫诗歌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这种零散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诗圣只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标签式评价,除此之外就是多会背诵几首诗而已。学生难以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不能与诗人产生共情、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杜甫诗歌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炼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18个学习任务群统整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拉开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序幕。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语文学习方式也要产生相应的转变。“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与这种学习方式遥相呼应的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全新的编排方式——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结构,从人文主题角度看,每一个单元其实就是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新教材的单元编排方式强调整合式大单元教学,是在教材层面对“新课标”学习方式转变的回应。一线教师要做的,不是固执地回避,而应该是积极去应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第8课辑录了三首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和白居易《琵琶行》,其中前两首诗是教读课文,最后一首是自读课文。按照新教材的大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将前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而领略唐代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感悟两种不同的诗意人生。但笔者认为这样做,仍然只是重复以前单篇教学的格式,学生对杜甫的认识只不过是多学了一首《登高》而已,无助于学生深入读懂并理解诗圣其诗其人。
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整合杜甫重要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杜甫推介给学生,指导学生从诗圣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锤炼自己的心性、开阔自己的胸怀,走好脚下的人生路。
二、篇目的选择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高产高质的诗人,据统计,其被保存下来的诗歌约1500首。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在杜甫诗歌专题阅读教学中,该选择哪些诗歌呢?或者说哪些诗歌有助于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杜甫呢?
要较为全面地理解一位作家,历时性地考察其作品是一个可行的方法。纵观杜甫的一生(公元712-770年),一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早年漫游时期(公元731-745年)—长安十年期间(公元745-755年)—任职左拾遗、流亡时期(公元755-759年)—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59-770年)。在这四个阶段中,择取杜甫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到3首作品,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无疑是个捷径。如前所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不少诗歌,但这些诗歌一是分散在各个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中,没有系统性,二是这些诗歌也不是按照杜甫人生阶段选编的,呈现出杂乱的状态。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选编了杜甫的《绝句》,此诗写于公元764年,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有了暂时安定的生活,而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则选编了杜甫早年漫游时创作的诗歌《望岳》。这样的编排方式、间歇性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读懂、理解杜甫。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了杜甫六首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在时间序列上同样也是凌乱的。但我们可以此为基础,再适当的补充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而组合成一个历时性的杜甫诗歌阅读专题。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拟选择如下的诗篇,作为杜甫诗歌专题阅读的篇目:①《壮游》《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略读)、《望岳》(精读);②《忆昔》《春望》《石壕吏》(略读)、《月夜》《月夜忆舍弟》(精读);③《登高》《旅夜书怀》(精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略读)、《春夜喜雨》(略读)。其中一些诗歌虽然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但站在高中发展思维的角度来阅读,肯定与初中时的以感性为主的阅读不同,故根据需要采取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
三、实践性操作
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上述拟阅读的篇目顺序来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就只遵循了历时性的顺序,未免显得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倒嚼甘蔗法,指导学生从阅读杜甫的《登高》和《旅夜书怀》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然后,追根溯源,设置疑问:他曾经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在青年与老年的落差中,学生自然会追问: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度过的?遵循这样一条思路,在激发学生探求好奇的求知欲上,我们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杜甫诗歌专题,以期能真正走近杜甫,最终走进杜甫诗歌描写的世界,了解杜甫、体认杜甫,并从杜甫“这一位”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走好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路。
(一)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
学习任务:精读《登高》和《旅夜书怀》
1.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然后谈一谈自己朗读时要使用怎样的节奏、腔调、语速、轻重音以及表情等等。从诗歌教学的层面看,朗读就是用声音感性地理解诗歌,学生读得如何往往与其理解程度成正比。当学生都能认同要以低沉、压抑的语调,以悲伤、苦涩的感情,以缓慢、延长的语速来朗读这两首诗,这说明学生基本上读懂了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其次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两首诗中的关键词句。如《登高》中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我们可以据此设问:你读出了几层意思?并指导学生以关键词“作客”为突破口,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再如《旅夜书怀》中的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一联中的“岂”和“应”该作何解?杜甫在这一联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些都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语气的假想去作贴合文本、作者的解读。最后,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在情感上与杜甫真正达成共鸣、共情。
2.在描述中感知诗人形象
不可否认,景与情、象与意是古典诗词中两对很重要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解读古典诗歌就是要理清、读懂两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读懂的基础之上。
具体而言,在感知诗人形象时,要抓住两首诗中的主要景象和意象,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登高》中,主要的景象体现在前两联的登台所见所闻,主要意象有“鸟”“落木”。在这里,我们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缘景明情,置身诗境,在想象中去还原诗人描绘的境界,体会诗人的情意,感知诗人的形象。我们可以要求以散文化的语言,将凝练的诗歌语言“泡开”——展开描写性写作。如对首联可以这样展开描写:一位老人独自站在长江之滨的高台之上,一阵阵秋风席卷而来,吹散了他凌乱的花白头发,吹动着他破旧的衣裳,一股股寒意侵入皮肤;仰头望去,是碧净高远的天空,目力难以穷尽;在呼呼作响的秋风中,耳畔传来猿猴一声声凄厉的长啸。他慢慢地移动视线,在水清沙白的江渚上空,有一只迎风飞翔、盘旋徘徊的飞鸟,在匆忙地找寻归巢的路。首联中重要的意象“鸟”,被学生描述成一只孤单的飞鸟,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却能与诗人的形象吻合,并能引人遐想:这只在苦苦找回归巢之途的飞鸟,何尝不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呢?经由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歌首联的内容,更感知了诗人杜甫登高望远时的孤寂和悲凄。
在《旅夜书怀》中,我们指导学生抓住前两联“旅夜”的“景语”去体会诗人“书怀”的“情语”。当然,也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本诗的前两联的“景语”,比如用速写的方式勾勒出诗句的内容。当然,这种“跨界”不是乱弹琴,因为学生选择什么入画,增加或删减什么,其前提是读懂了诗中的意象、认同了诗人的情感。其次,紧扣颔联诗人“反语”的表达,读出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愤懑。最后点拨学习抓住尾联中的意象“沙鸥”,去揣摩和体味诗人的情意,并整体感知诗人飘零者的孤独形象。
在解读诗人形象的环节,我们既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借用“学习性写作”支架,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性解读和对诗人形象的认知;还可以通过“跨界”阅读的方式,完成“诗画”转化,从而达到激趣和准确解读的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学习方式都是语文性的,即建立在对诗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之上。
3.在探讨中分析艺术风格
在学情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都知道并能脱口而出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但“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以及其在这两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则一头雾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思维训练,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等需要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在探究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以往那种结论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必将被无情遗弃。在分析杜甫诗歌风格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比较法等思维方法来加以概括。具体操作可以分以下步骤:一、通读杜甫的《登高》和《旅夜书怀》,尝试概括作者情感表达上的特点。二、在诗歌境界的呈现上,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四、用得出的结论,分析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
经过讨论,师生大致得出如下学习成果。一是杜甫诗歌中表达情感有深沉郁积苍凉的特点,此可以称之为“沉郁”;这种“沉郁”情感的表达不是一泻千里,而是由高到低,由历史到个人,从境界的阔大到狭小,从而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态势,此可称之为“顿挫”。二是,在《登高》中,诗歌前两联由空间的阔大、意境的雄浑,到后两联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上,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由高昂到低沉,是为“沉郁顿挫”。在《旅夜书怀》中,诗歌首联聚焦个人卑微的命运;颔联转到写旅夜中所见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璀璨的星月,写景雄浑壮阔;后两联又回到个人悲苦的人生际遇和漂泊无依的凄凉归宿上,境界整体呈现出“小—大—小”的起伏变化。三是,杜甫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总体上是悲凉的,情绪是压抑、低沉的;但在表达上,力求呈现出一种变化感,不是一味地低沉郁积,也不是一味地雄浑壮阔,而是两者交叉使用。原因在于,诗人原本强烈的情感在理性思维和矛盾心理的调控下,并非汪洋恣肆,喷涌而出,而是顿挫有变化。四是,《登岳阳楼》也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个典范。
当然,杜甫的诗歌并非全部“沉郁顿挫”,也有轻松喜悦、细腻动人的诗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夜喜雨》等。
(二)他曾经是怎样的青年
学习任务:略读《壮游》《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精读《望岳》
在了解了杜甫晚年多病凄苦、漂泊无依的真实处境后,学生不仅要问:诗人曾经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年轻时的杜甫具有怎样的风采?
1.略读《壮游》,认识少年杜甫
《壮游》一诗大约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当时杜甫卧病在夔州。这是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诗歌从幼年学诗写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全过程。从诗歌的前半部分看,年幼的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幼年早慧,才思敏捷;“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可见其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的文人雅士,生活相当优游优越,能够全方位地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性格豪放,爱好饮酒,嫉恶如仇,为人刚正。
2.略读《奉赠》,了解杜甫政治理想
本诗作于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杜甫时年37岁,居于长安。而天宝六载,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宰相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一律不予录取,并表贺朝廷上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此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在诗中杜甫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并对黑暗的现实有所抨击。在本诗中,杜甫毫不遮掩地向尚书省左丞韦济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满怀信心,自认为能很快身居要职,并且有才华辅佐当世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然而黑暗的现实却让他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