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文本解读 | 关注微言大义 发展言语思维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语文老师而言,要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活动,在各种预设或随机的对话中进行言语思维训练,

文本解读 | 《氓》解读的四个维度

古代诗歌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为考察民情,周王室会派官员去民间进行采诗。《诗经》中的《国风》多为采诗所得,可从诗歌中见其历史变迁、人事沧桑、传统礼仪习俗等。《诗经》中的《氓》为《卫风》中一篇,自然可以透

文本解读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植树的牧羊人》解读

生态批评是针对当代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兴起的文学理论思潮。它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批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特首次提出“生态

课堂教学 |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策略

语文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语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仁爱孝悌、谦逊礼让、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中华优秀传统理念。

课堂教学 | 深度阅读整本名著,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提出[1],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聚焦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研究也日趋丰富。从内容维度来看,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核心在教学策略、课程组织方

课堂教学 | 诗圣:用文字记录时代影像

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诗圣杜甫的作品是一座不能绕过的山峰。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读懂诗圣那一颗伟大而具有悲悯情怀的心灵,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一、问题的提出不可否认,在唐代众多杰出的诗人

课堂教学 | 用教材插图点亮低段故事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图画在小学低学段教学中不可或缺,且统编版教材的插图已突破装饰作用,更起着教学辅助的作用。因此,教

课堂教学 | 土地最忠诚的歌者

艾青的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艺清新优美,主题发人深省,这些正是他的诗歌不断被传唱的原因,也适合中学时代的青少年读者来阅读与探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品质,笔者尝试为《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做学习活

课堂教学 | 从“花架子”走向“真功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古诗词教学要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诗词意境的感知度,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国的古诗词历经上千年的文明演化过程,记载了历史文化的传

课堂教学 | 高中语文自读课阅读教学误区和成因分析

研究表明,设置自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促进语文学习和形成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不少教师对自读课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导致自读课教学常常流于形式,难收实效。教育界对学生

课堂教学 | 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中“云”意象的情感内涵

我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云在山峦之间飘游,在天空之上漫卷,抬头可见,触目可及,因而也常常化作诗人笔下的精灵,蕴含着诗人的独特情感。在诗歌的群文阅读鉴赏中,我们需要用大阅读的思维跨越单首诗歌的局限

课堂教学 | 立足生本,文言文在线阅读教学初探

运用网络平台开展语文线上教育,在探索之路上笔者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效率?线上教育中,师生互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师该如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文化自觉背景下,如何通过在线教学,让

课堂教学 | 依据“这一本”特征 推进整本书阅读

名著阅读推进课,也可以说是过程指导课,这类课是贯串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的。相应的策略方法用于课堂指导,使得阅读的质量更高,学生的思考也会有一定的深度,超越学生自己的原生态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

思考 | 《朱子读书法》的群文阅读经验及当代启示

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散落在各类著作中的阅读实践及理论数不胜数,孔子删《诗经》可以看做是选择文本形成群文的最早实践,孟子也特别提出“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宋已有阅读方法的专门书籍《朱子读书法》,其中循序

思考 |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教师学科知识探析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为防止陷入繁琐的语文知识教学,演变成重复性的应试训练,语文知识不允许进入课本,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提法下,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

思考 | 如何少问多思 提高思维品质

2020年12月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交流活动”中,一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断向学生提问,每一句话都是提问,但是学生全都可以一致的回答。温儒敏教授在视频中点评时直

教材 | 《我的叔叔于勒》40年教学研究综述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此文一直被作为经典篇目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为研究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发展历程,本文搜集了自1978年至2021年约

教材 | 在人物话语的解析中细品《老王》的“愧怍”

“人物话语”原本是小说文体学的术语,即小说作者如何运用人物的言词和思想来塑造人物形象。英国小说批评家把人物话语分为八类:直接引语、被遮覆的引语、间接引语、“平行的”间接引语、“带特色的”间接引语、自由

教材 | 文画相通:小语教材画家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

笔者纵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画家文学作品,发现其最显著的共性在于“文画相通”,作品的取材、语言的风格、文字的技法、文章的立意等都与画家的绘画特征互相通联,读完后亦可将眼前的文字转化为一幅极具作者风格的

名师手记 | 谱一曲青春奉献之歌

《红烛》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四首诗歌之一,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青春”,教材要求学习本单元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意蕴,让学生结

语文新锐 | 求同存异读群文 以小写大深表达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个简称,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这样一组“小人物”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语文新锐 | 生命的哲学解读

李白的《蜀道难》入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提到谪仙人李白,读者马上就会有着一种生命的触动,也自然会想到他的飘逸与豪放、抒情与洒脱,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个性中狂放不羁的真实与超凡脱俗的通达。古人云:

写作 | “评价主体多元化”理念导向下的写作评价模式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仅将学生视为被评价对象而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部分教师切实地予以回应,但多数只实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多主体评价,而没有意识到写作评价也可以是多主

写作 | 读写结合中模仿类写作样态探寻

新课标背景下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类学习任务群都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各种不同形式的写作任务几乎都与课文阅读如影随形。这无疑为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出了极强的指导信号。笔者在完

考试 | 圈画重点作旁批 审题解答有规范

小说阅读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重要内容,它和散文阅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高考近八年(2014-2021年)为例:2014年王伟锋《走眼》、2015年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2016年何家槐《母

考试 | 语境三效:求义、释疑、验证

语境,此指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说到底就是在一个言语片段中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相互配搭、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互注释等等。整个语境就好像一个链条,其中的词语与句子就好像一个个小环。小环要环环相扣

案例 | 因循“文脉”,读懂苏轼

【专题任务】以“文脉”为教学视点,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透视作者的思想,探寻作者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中心问题】苏轼在黄州是如何完成人生蜕变的?【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案例 | 在“人性”和“虫性”间走个来回

《蝉》这一课是我在2018年上的一节随堂课,之后又做了一些思考和整理,现在看起来依然十分鲜活。无论哪种文体,语言永远是语文的肉身,品读语言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精神皈依。当下的课堂,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

案例 | 黄州风流:那个永不褪色的背影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是苏轼词作、辞赋的代表作,和《后赤壁赋》并称“赤壁三绝”流传千古。要真正读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深刻体会词和文中的深远内涵,避不开黄州赤壁和苏轼的人生经

语言 | 复句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

一复句和单句一样都是语法、语义相统一的结构体。语法为表,是形式 语义为理,是内容。同一语法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类型的逻辑语义,同类逻辑语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实施表达。例如单句的主谓结构中,其语义关系就

撷英 | 长课文教学“三得”

在统编版教科书中,课文篇幅的长短存在差异。篇幅短的课文一般是几百字,如,茅盾的《天窗》576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德国作家柏吉尔的《琥珀》 919字(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撷英 | 语文教学中意外生成的策略

课堂是一个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发的过程,虽然每个老师在课前需做充分的准备,每上一堂课是要备课的,但课堂内总会有些始料不及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常常邂逅美丽,收获惊喜。虽然这些美丽与惊喜是具有不可预设性

撷英 | 如何看待网络字母词“YYDS”

“YYDS”到底是什么意思?来源是什么?有哪些使用场景?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看待“YYDS”的走红?本文拟从“YYDS”的来源、“YYDS”的使用场景及如何看待“YYDS”三个方面展开谈论。一、“YYD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