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意外生成的策略

作者: 饶尧

课堂是一个不断向未知领域进发的过程,虽然每个老师在课前需做充分的准备,每上一堂课是要备课的,但课堂内总会有些始料不及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常常邂逅美丽,收获惊喜。虽然这些美丽与惊喜是具有不可预设性的,并不表示老师无需准备。将“生成”摆在“预设”相对立的位置是有失偏颇的。老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课堂,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灵活多样地利用教学策略,才能收获更多的精彩。

一、设计精彩“留白”

老师传授知识不能是填鸭子式的满堂灌,要明白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把知识送给一些能接受的机器,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只有点燃这些孩子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分享知识的热情,才能在课堂中挥洒灵性,闪耀睿智的光芒。那么怎样点燃他们的欲望,激发他们的热情呢?老师需要设计一种课堂“留白”的艺术,即要抛给同学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方向,再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在安静的时空中酝酿出更香醇的智慧的琼浆。这样,无需老师多讲,常常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在讲《项羽之死》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自己想象项羽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在主体段落中多处补充上自己的文字,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读出来,并演出来。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因为这个题目不难,又给了他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表演的舞台。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灵活应对“意外”

课堂是一个鲜活的舞台。在这个现场直播的舞台上,随时都有你意想不到的“意外”来砸场,教师应该灵活疏导这些意外,让它生发更多美丽的光彩。当然,这是考验老师的最佳时机,它需要老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灵活的控制局面的才智。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中,我念了一位同学的作文,这篇作文有大量的比喻论证。我让另一位同学指出这篇作文的优点,哪知他没注意到这个特点,而指出作品中另一内容,并把类比论证说成了对比论证,马上又有一位同学与这位同学发生了争执。面对突然发生的事端,我控制了两位同学的争吵,并让他们自己分析、比较两种论证方法的异同,其他同学也热情高涨地参与议论,两位同学得到了一致的认识,所有同学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一次意外的争论,把课堂推向一个高潮,我也为自己的从容镇定感到得意,不经意间,自己在这堂课中拥有了那“昙花一现”的精彩的教学机智。可见,教师要想把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弥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增长才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那么,就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感悟,不断历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从容洒脱,收获更多如乐音般美妙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课堂。

三、引导积极“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在多质疑的状况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轻快地在文化之旅与文学殿堂中自由翱翔。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这需要平时多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学生的提问,宽容地接纳不同质量的问题,让他们乐于质疑。在我的课堂中,常常还特意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在一个问题之后,常常会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有同学问:刘兰芝那么优秀,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在《陈情表》的课堂上,有同学问:朝廷这么器重,李密为什么不带着祖母去任官?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时,有同学问:他们所描述的世界在当时是否能实现?如果不能,有哪些阻碍的因素?甚至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让我惊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些问题足见他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也正是这些问题让课堂显得那么蓬勃,那么热烈。在学《滕王阁序》这一课时,有同学在我的鼓励下提问:“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一句与前后文是什么关系?他认为这一句与前后文无关。许多同学也表示不理解这一句。这让我看出他们没看懂这一段中多个典故的含义,于是改变以前的教学计划,另辟蹊径,让学生交流这几个典故的历史知识,并分析他们的异同点。这里涉及到几个历史人物: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一些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同学激情高涨,抢着要讲这些历史故事,带动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大家发现这几个有才之人都生活在昌明的时代。从而,王勃才会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这样的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有了新的发现。可见,这样蓬勃热烈的课堂是在文学的天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常常还会别有洞天,探寻到一些绝妙的佳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