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画重点作旁批 审题解答有规范

作者: 张忠森

小说阅读是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重要内容,它和散文阅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高考近八年(2014-2021年)为例:2014年王伟锋《走眼》、2015年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2016年何家槐《母亲》、2017年巩高峰《一种美味》、2019年萧红《呼兰河传》(节选)、2020年苏联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雪》、2021年红柯《麦子》。这八年竟有7次考查小说,这就足见小说在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中的重要性。因此,对高三语文复习来讲,小说阅读及解题指导就成了高考复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小说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情节结构分析,②环境分析,③形象赏析,④艺术技巧分析,⑤意蕴探究。其中,“情节结构分析”是解答其他所有题的基础。这是因为“情节结构分析”是读懂小说的基础,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如果考生连小说基本情节都没读明白,是没办法去理解小说其它方面的。也就是说,在小说复习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读懂小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读小说。读懂了小说,是解题的前提。对此,笔者提出“圈画重点作旁批,审题解答有规范”的具体做法。为了更好地阐述具体做法,下面以一篇叶紫《古渡头》(2014年全国卷)为例具体来讲。

一、圈画重点,读清小说脉络

在考场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是有限定的。根据文学类文本考查具体情况,浙江卷共有20分的分值,小说大概1700字,因此,考生差不多要在8分钟读完,12分钟作答4道问答题,时间是相当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复习指导时,对学生阅读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呢?

我在课堂上,反复要求学生,读小说,我们一定要读清小说脉络,而要读清小说脉络,就要学生圈画重点。其实,圈画的过程就是我们阅读的思维痕迹。这些痕迹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小说的脉络,而且会给我们回答问题提供具体的方向。圈画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框、画圆、画横线或标识着重号波浪线等,只要自己能明白就行。那么,在读小说过程中,又该圈画哪些呢?我认为,着重引导学生圈画两类,一是重点字词,二是重要的句子。

先说圈画重点字词。阅读小说,尤其是试卷上的小说,可以着重关注特殊的词,如景物的形容词、人物活动的动词、人物的评价词、心理情绪词、转折变化词等等。关注这些词,可以大略知道作者或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间接知道小说的情感脉络。以下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圈画的词有:渐渐地隐没、晚霞、淡绿、各种各样的色彩、微风、波动着、轻轻地、吻着。这些词主要是色彩形容词、动词,这段是写景,实际上是老渡夫活动的背景,整体的感觉是静谧而祥和的,又极富有诗意的画面,意象有晚霞、微风、斜晖、湖面、波浪等,是农村祥和宁静的画面。而抓住这些词,大致是能读出来的。

例2: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圈画的词:带血色的。这说明了老渡夫的生活艰辛,没有休息好。

例3: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但是,我得找钱……

圈画的词:得有钱、得找钱。这两处的“得”,一方面表现渡夫对生活的无奈,没办法;另一方面,又表现他不屈服于生活,敢于和生活抗争,努力挣钱。同时,也体现了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难。

接着我再谈谈圈画句子。在复习时,我引导学生在读小说时多关注这样的句子,即写景句、议论观点句、心理情感句。为什么要关注这些句子呢?明确点说,因为这些句子是为我们提供线索的一些句子。比如说写景的句子,这在很多小说中都非常普遍,而且很多时候,它会穿插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具有明显的线索作用。而且,写景句,很多时候,不单纯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暗示人物的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也不例外。不同景物的呈现,暗处在展现人物内心的不同变化。以《古渡头》这篇小说为例,写景句子大致有5处,分布在小说的各个位置。

写景处1: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写景处2: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写景处3: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写景处4: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写景处5: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仔细阅读这5处句子,我们会惊奇发现,每一处写景之前或之后(大多数在后面)会出现人物活动或心理变化的句子。可见,这景物(也称小说环境)描写,不单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要想读清读懂这种小说的脉络,就一定要把类似这样的句子画出来。这篇小说是写景的句子,有的小说则是议论句或抒情句。比如2012年浙江卷李丽娟《静流》,就专门考查画线的四句话:

①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②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③尘埃随之落定。

④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问题: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这是高考直接考查关键句的作用题。我们看这4句话,都是议论句,是“我”对父亲与弟弟关系变化发表的看法。同时这四句话都是比喻句,用一种更加形象的说法来表现二人的关系变化。即便高考没直接考查,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也应该抓住这些话。因为抓住了这些话,就大致读出了整篇小说的行文脉络。最后,我们再看高考题给我们的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由此可见,这样的关键句,分布在不同位置,会有着线索的作用,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知道小说的脉络。阅读小说,在平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多在试卷上做圈画,养成圈画的好习惯。平时圈画习惯养成了,在考试时才能将小说脉络线索读得更清楚。只有小说脉络读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深入到某一局部的情节分析。局部分析一定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整体,学生便会断章取义,思考不全,答题不好。

二、细处旁批,简化小说要义

阅读小说除了圈画之外,还需要旁批。如果说“圈画”是阅读痕迹,那么“旁批”就是思考呈现。圈画在阅读中起到提示作用,在答题中起方向查找作用。而旁批则是让提示与方向更加具体。但作为考场上的阅读,我们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挑一些细节处进行旁批,做到有的放矢。在细处作旁批,这是简化小说要义的一种做法,把长小说读短,读短了之后,我们考试答题才能更快捷更有效地找到答案所在。

在小说复习时,我按照自己读小说的经验(不一定很全面),引导学生从6种细处进行旁批。这6处分别为:①标题处,②背景处,③人物活动(外在与内心),④层次分明处,⑤开头结尾处,⑥对话描写处。

(1)标题处作旁批

“古渡头”作为小说的标题,既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活动的地点;也点出了这里的古老,从而有种神秘之感,达到先声夺人。

而实际上,很多小说的标题都是有着特殊含义的,特别是高考设置考题的那些标题,就更值得我们去解读。标题处旁批,我们要旁批出这个标题属于哪种类型的,是物件类、地名类、主题类、人物类、时间类还是其他类的,不同类的标题在小说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的。读小说,首先肯定是读到标题,标题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留给我们怎样的悬念,带着这些,再去读小说,会有一种印证的喜悦之感。

(2)背景处作旁批

《古渡头》开头一段实质上就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场景,这里宁静祥和,完全质朴的美,是否有种暗示人物的性格,老渡夫的质朴善良之美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作出旁批。

而有的小说会在行文中甚至在文末直接点出写作年份,这是一种时代背景的交代。比如2020年浙江卷的小说《雪》,试卷上直接标出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时间是“1943年”。这里有两个细处暗示小说创作背景,即“苏”与“1943年”,“苏”指“苏联”,说明作者是苏联时期的作家,但结合“1943年”这个特殊年份,我们就会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1943年对苏联来讲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苏联共产国际的解体,同时;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这一年苏联经历了一场战争,800多万人只有8000人生还,这对苏联来讲,是莫大的打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几百万个家庭因为战争而支离破碎,妻离子散。如果理解到了这一层时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了主题,对解答其它问题就容易得多。

(3)人物活动(外在与内心)处作旁批

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古渡头》这篇小说中找出人物活动(外在与内心)的一些词句,并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旁批。列举几处如下:

①“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旁批:“茫然”,这是神情的词,表示不解之意。我不解这位渡夫的心理,我以为是钱的事,以为这渡夫是想多要点钱。这就为渡夫后面的生气作了很好的铺垫,也展现渡夫虽为挣钱但不全是为了钱的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

②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旁批:“逐渐”“终于”,展现渡夫内心的压抑与变化。压抑是历时已久的,“逐渐”一词,可见他在叙说自己的经历遭遇时,把自己的痛苦遭遇又重新经历一遍,所以说着说着就悲哀起来。“终于”一词暗示了渡夫内心控制不住,一下子情绪失控,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这时,我心有同情却不知如何安慰。

③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旁批:整句话表现渡夫的情绪变化,渡夫的情绪归于平静。虽然昨天晚上内心悲痛不已,今天早晨起来又是新的一天,生活还得继续,这是一种哀而不伤的乐观生活态度。

像以上三处这样的人物活动的词句还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这些词句,并适当作出旁批,既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4)层次分明处作旁批

有的小说,层次分明,而且有标志性提示性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就需要我们作旁批,理出小说的思想层次。如上文所说的2012年浙江卷李丽娟小说《静流》中的4处层次分明的句子(这里就不列举),都属议论性句子,是“我”发表对父亲与弟弟关系评价的句子,这几句展现父子二人关系的变化。像这样的语句,即使命题者不设题,我们也要读懂它,旁批它,这样会更好地理解小说。

(5)开头结尾处作旁批

很多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是独具特色的,而且也是命题者常设题的地方,无论是读小说还是考试答题,在这样的地方作旁批都是必要的。我们看《古渡头》的结尾,就非常特殊,它是以老渡夫的唱歌作结尾:

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旁批:“任情地高声朗唱”表现了渡夫内心的乐观豁达,自由。小说以歌声结尾,悠长寻味;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