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作者: 刘国安

问题意识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在此过程中使其思维活跃,增强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行为,自主地将知识加以掌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前问题式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进行课前问题式导入教学,问题的导入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课前问题式导入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前导入的问题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及重难点进行问题设定,具有目的性且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式导入教学,还应该注意自身进行问题式导入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指明方向,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课前疑问式的导入来引发学生对知识内容有针对性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并积极进行探索,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对课堂教学整体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回答课前导入的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来思考并提出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进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让你觉得奇妙的事情?你认为世界的奇妙之处都体现在哪?你对奇妙的世界有什么感想与感悟?若世界不再奇妙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等等问题,以这样的问题进行导入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并且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结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提高小组团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与其他人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团队思考得出答案,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刻,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中任务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以问题作为教学的载体,任务作为教学的依据,通过开展任务式教学,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进行任务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合理的问题。促进在问题任务中实现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相互探究,以此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地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任务布置时,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设置任务,通过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此推动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还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和任务的实践探究性,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教师设置问题时也需要符合实际情况,应该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范围,不可以设置一些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题目,设置题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应该及时提供帮助,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究竟什么是纳米技术?本节课文章中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例子?纳米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随后进行学生间的相互探讨,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将知识点进行思考并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并在互相学习探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此使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问题作为任务式教学的载体,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是被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基于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轻松活跃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学习的参与者,而是主动探究学习的主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课后思维式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完整堂课知识内容后都会进行课后总结。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点总框架进行一遍简要的讲解,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因此,教师在课后要运用思维式方法进行课堂知识内容的总结,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并在回答问题中,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此在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发现学生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探讨将问题解决,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程知识方面的巩固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下,国家和社会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要求提高,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并且从文章中养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课后提高的一种。

例如,在进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后总结时,可采用思维式的方法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行课后知识总结。比如,可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比较这几种事物的速度?作者通过比较来表现几种事物的速度,这样的比较有什么作用?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说明几种事物的运动速度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在问题中进行课末总结,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总结课堂中的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开拓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自主式设计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补充,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记忆或背诵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要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维性及引导性的作业,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拓展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式设计作业,使学生对作业不再有抵触心理。教师可以把作业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阅读,第二类是背诵,第三类是默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分类标准进行改变,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作业方式,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同时又符合“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规定,让学生更愿意学习语文。另外,教师应该做到作业生活化,应该把作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根据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简要概括《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内容,并写在作业本上,随后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再次复习所学知识,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五壮士勇敢的表现与壮烈的举动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从而感受到壮士们英勇顽强和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或者微课等对《狼牙山五壮士》进行观看,通过身临其境的观看,学生更容易理解革命先辈的艰难和不易,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观看完后,让同学们谈谈观后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进行思考回答,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巩固课文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并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自发进行感悟,并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提问。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培养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傅华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策略[J].亚太教育,2019(05).

[2]王继红.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甘静利.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周海燕.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研究,2019(22).

刘国安,江苏省扬州市湾头中心小学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