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将心比心: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林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兄好!一直听说你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方面有一定地位,也与中学语文有些渊源。借着这次访谈的机会,我想请你详细说一说,作为一位一流大学中文系教师、中
思考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建设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下简称“小语教”)课程名称历来较为复杂,有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 自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
思考 | 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样态 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育、对学科、对教学、对学习的理解,这种理解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表现出来。优秀教师总是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以先进理念和独特站位实施教学,这就使这群优秀者在弘扬课堂教学基础属性的前提下
文本解读 | 着眼句子形式细化文本情感解读 句子结构形式在语言实践中千变万化,其有意味的结构形式,常常担负了文本重要的表情表意功能。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聚焦典型化和非典型化语句形式,进行分析鉴赏,有利于学生找到正确的赏读路径,把握作者情感
文本解读 | 文本细读:范进母亲和妻子的作用探析 《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1],在范进的短制单元,人物众多,评论界对于范进、胡屠户、张静斋等主要人物的论述成果较多,对范进的母亲(范母)和妻子(范妻)这样的小人物论及却少。二人在小说中着墨不
文本解读 | 事件和感受交织而成的意义之网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作者少儿时代生活的投影与折射。作者叙述了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倾诉了作者引发的内心复杂感受。解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应当细致推敲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体会作者引发
课堂教学 |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促成核心素养的生成[1]的全新理念。这为处于下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大概念”是学科中最核
课堂教学 | 指向思维品质提高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小说常以片段的形式编入语文教材中,但这往往导致学生对原文不完整的解读、对人物形象断章取义的理解,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在指定范围
课堂教学 | 核心素养视域下经典文本教学价值取向 无论是以前苏鲁沪粤等省的地方语文教材,抑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都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可见其经典地位的不可撼动。作为经典名篇的《拿来主义》,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观照
课堂教学 | 不破不立不辨不明 何君实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共收录了六篇文章:两篇文言文《劝学》和《师说》,一篇讲话稿《反对党八股》(节选),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和两篇文艺随笔。单元提示说本单元是配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课堂教学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2017年颁布与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2003年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极具突破性和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两大新型概念。“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
课堂教学 | 课题化: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生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为适应语文新课改需要而创造的主题阅读、主题单元阅读、研究性阅读、项目化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标志阅读教学新
课堂教学 | 小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在此过程中使其思维活跃,增强学生通
课堂教学 | 初中生古诗文阅读“行动学习”研究 我国许多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传播思想的有效工具。学生借助古诗文,可以有效品味古人在创造古诗文当中的精神内涵,完成古诗文阅读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升古诗文阅读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
课堂教学 | 例谈章回体小说阅读教学的回目指导策略 目录在整本书阅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而回目是理解章回体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它具有画龙点睛、提示情节等重要功能,《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章回体小说是初中
课堂教学 | 探寻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归入“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材在单元提示中明确了“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的学习
课堂教学 | 用好表现性评价设计助推古诗词项目式学习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一书中认为,“表现性评价”就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
教材 |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注释优缺点探微 教材注释是以师生为阅读对象,对课文中的重要或疑难字词加以解释说明,为师生正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的重要文字。好的注释可以使人对课文的疑难之处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众所周知,注释并非易
教材 | 《劝学》中的“君子”之道解读 君子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高频概念,也是孔子推崇备至的道德标杆。在儒学的概念中,士处于初级阶段,是读书人道德追求的本位底线,却蕴含着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 君子处于中级阶段,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道德高地,也
教材 |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多层矛盾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无疑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且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被选入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中也依旧被选择作为小说学习的经典课文。统编版
教材 | “任务群”观照下的统编高中语文编写体例刍议 统编版语文教材本着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为助力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按照18个任务群的要求进行编写,注重创新体例设计,以“人文主题”和
教材 | 解读《赤壁赋》的三元视角 苏东坡给予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不是那几千首诗,几十首词,而是他的人生观。这是台湾学者费海玑对苏东坡的评价。确实,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用陈醋写就,尽是辛酸。但是,苏东坡在生活里,在处事上,在诗文中,把众多的
名师手记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备教手记 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出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第6课的一首七言律诗。坦率地讲,刚开始拿到这首诗时,第一感觉是并不好教。一者古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的难点。古诗词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
语文新锐 | 单元项目化学习的三驾马车:核心概念、驱动问题、项目成果 随着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项目化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重视。然而,在对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单篇课文、“单元学习任务”等进行整合时,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导
语文新锐 |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范式建构 作为幻想性文学,童话以神秘、怪诞和超自然的奇美故事深受儿童喜爱。在现代文明社会,每一个幼童的成长,几乎都不曾离开童话故事的滋润与陪伴。在家里,孩子父母会跟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 在学校,老师也要教他们童话
写作 | 熟练逻辑结构“通式”,时评“变形重整”案例 借用时评材料,通过思维导图勾画,进行论述文逻辑思维结构的建构,是笔者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检验是有效的。时评文本的不同,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也有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比较差异”是我们具体施教时采用
写作 | 以破助立,写好议论语段 议论文是运用各种论据与方法来进行论证观点的过程。有的学生把议论文写作变成了素材的简单罗列,缺少必要的分析过程,把议论文变成了简单的单向证明题,形成了“议论文=观点+素材”的错误认知。还有一些学生走向另
写作 | 优质提问,让议论更精彩 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常常或苦于无话可说,或只是辛苦论述“正确的废话”,往往难以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深入思考,使得文章“没有自己的思考,主题不严密,缺乏思考层次”[1]。究其根源,这是学生缺少问题意识,或
考试 | 深度学习,深度备考 高考小说文学文本阅读题学生得分不高,教师大多总结为审题能力不行,答题思维混乱,语言表达模糊等,然究其原因是没读懂文本。而学生备考难以入手,入手以后方向迷失以至于最终对小说阅读产生畏难心理,其根本在于教
考试 | 取向导向指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的命题要求。对语文学科而言,“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就是“能力目标设计语文学科化”,就是“能力目标设
案例 | 孔子为什么最爱颜回 【教学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经典,其仁礼思想、担
案例 | “认知顺序”不妨突破“写作顺序” 随着2020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和新思潮的文章进入了新教材 一些经典老篇目也依然占据着应有的位置,比如《劝学》《师说》《荷塘月色》《沁园春·长沙》等。这些经
案例 | 从学习情境的有效运用探寻教学新理念的落地 新课改当前,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课堂教学中,其中一块经常被“摸”的“石头”,就是学习情境教学。在大力倡导真实学习的今天,“学习情境”为何设置,又如何设置,值得广大教育人深思。本文谨以统编教材上册第
博硕论坛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策略的“守正”与“出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总结多年语文教材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以达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1]
博硕论坛 | 革命文化插图在教学中的渗透 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善战、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该文的插图描绘的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情景,既有场景的渲染,又有面部细节的刻画。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