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逻辑结构“通式”,时评“变形重整”案例
作者: 黄旭午 周荃
借用时评材料,通过思维导图勾画,进行论述文逻辑思维结构的建构,是笔者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检验是有效的。时评文本的不同,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也有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比较差异”是我们具体施教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对学生而言,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材料习得抽象的文本逻辑结构,这种情境式的训练方式,显得真切,避免了抽象施教的空泛、枯燥。下面以一则时评材料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开展论述文逻辑思维结构训练的。
一、梳理文脉,勾画思维导图
通常,层进式的逻辑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它是论述文逻辑结构的“通式”。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一篇文章,要精准理清文本逻辑结构,除了把握基本观点之外,梳理脉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梳理文脉,理清思路,可以始于对每个段落基本内容的总结。
①9月1日,北大迎来3300多名前来报到的2020级本科新生。在新生人群中,有一个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穿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女孩,就是此前备受关注的“考古界团宠”钟芳蓉。接受媒体采访时,钟芳蓉表示,希望大学期间能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不被外界过多打扰。她还说,接下来最大的心愿是去故宫逛逛。
②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耒阳留守女生钟芳蓉考出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她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因为这是心之所至。因为这次选择,钟芳蓉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考古女孩”钟芳蓉,考古专业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首先来看前两段——提出问题。所谓提出问题,不仅仅指的是具体的某一个问题,还涵盖某种现象事实。时事评论,具有时效性的相关要求,段落①提出“考古界团宠”开学报道,希望不被外界过多打扰。段落②回顾了“考古女孩”如何赢得了广泛关注,即作为一个留守女孩高考成绩优秀,最后选择了北大考古这个被认为冷门的专业。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那么应该先高考,再开学,即②段在前,①段在后,二者为因果关系。但是按照时评的要求,要先抛出热点问题,再回头溯源,即文章的写作顺序。无论是哪一种写作方式,在“提出问题”部分,都要注意量的问题,不要在此部分花太多篇幅。从时评到作文转化写作过程中,可以按照需要对内容进行调整与压缩,一切内容为“观点”所用。
③从被集体团宠到现在不喜欢被过多打扰,并不能理解成钟芳蓉对媒体不满,而更应该视作钟芳蓉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更好地学习知识。社会对钟芳蓉的关注,也更多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气质,看到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气质。这次钟芳蓉表达出来的心声,与她当初的选择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也正是这样的气质,更加让人喜欢这个女孩。
④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钟芳蓉正是这样的人。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付出的,大众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尽量不要去打扰她。其实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钟芳蓉身上,因为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
文章的③④段继续对“考古女孩”进行分析,探讨“考古女孩”被关注的原因。第③段阐述了女孩不想被过多打扰,希望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第④段鲜明地提出了“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而这样的人并非个例,值得团宠的也不只是“考古女孩”,自然而然地承接下文。这两段对问题的分析侧重的是“考古女孩”个人,她在外部热闹喧哗的采访声中追求客观上的安静,在专业选择上也坚持梦想,追求心之所爱,选择主观上的安静,这就是她身上的独特气质。归根结底,是因为“考古女孩”始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不为潮流所裹挟。
⑤据了解,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将迎来50多位新生。而他们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因为分数不够从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很多人都是因为兴趣所在。譬如北京女孩董思奇,她就说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就想安安静静做点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历史,也喜欢逛博物馆”。除了考古,有志于其他一些冷门学科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北京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专业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专业”。
⑥曾经有人讲过,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成功,也不过是金钱、权力和名望。其实这话有些绝对,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成功观,尤其很多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思考,有着自己的判断。人们常常根据毕业后的收入,来对专业进行划分,现在所谓的热门专业,都是想当然的未来高收入行业。但在事实上,专业并无所谓高低贵贱,也没有“冷门”和“热门”之分。正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所讲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可以帮助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它不意味着“穷”,也不等同于“挖土”。
⑦不必讳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也要看到,有不少学生,他们的梦想得到了尊重。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变得世俗功利,甚至也不是家长们都那么急功近利,而是舆论造成的一种气氛,形成了一种倾向,左右和绑架了年轻人的选择。正如这次,如果不是钟芳蓉的留守和高分的双重身份,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那么多“宝藏学生”?
本文除了“考古女孩”不被潮流裹挟,坚持梦想之外,在第⑤段列举了一系列坚持选择以兴趣作为专业的例子,以印证“值得被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的观点。接下来,论述视角就不局限在单个“考古女孩”身上,而是过渡到坚持梦想的“宝藏学生”。第⑥段观照当下,提出不少年轻人不将金钱与权力视为唯一的成功,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心中的热情与热爱在哪里,哪里才是热门专业。更何况,专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职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第⑦段则从反面分析,为什么有些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反思当下的舆论环境,世俗功利的社会,左右和绑架着年轻人的选择。
⑧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不要因为只关注“考古女孩”,而遮挡了对其他“宝藏学生”的关注。其实,在每座城市每所大学,都有这样听从内心选择的学生,而且为数不少,只是他们被选择性忽视了。在后真相时代,很多人都被竞争性真相蒙住了眼睛。
第⑧段作为结尾,重申了本文观点“值得团宠的不只是‘考古女孩’”。但文末“在后真相时代,很多人都被竞争性真相蒙住了眼睛”显得突兀,若是紧扣主题,选择相应语句点明“不被潮流裹挟,遵循内心,追求理想”,更为妥帖。本文逻辑思维导图如下:
二、举一反三,变形重整
文章论点不同,构架方式自然不尽相同。本文所倡导的通过勾画思维导图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准确呈现文本的逻辑结构是基础,是逻辑框架结构习得的重要环节,文本先行的弊端在于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很难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结构”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一种想法:留材料,变主题。其思路就是通过主题的变动,改变材料的组合方式,前后对照,强化逻辑结构意识。比如本文,我们将“点赞”的范围缩小,实现主题的变动,从而带动材料的重新组合。我们将题目改为《为考古女孩点赞》,要求学生确定文章思路,材料不增减,重构思维导图和文章。下面根据学生重新写作后的材料,进行具体的阐释分析。
首先,简要阐述考古女孩事件,即留守女孩高考成绩优秀,坚持选择了热爱的考古专业,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不希望被过多打扰。无论是对文章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还是对文本进行重整,概括总结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学会提炼关键词句!选择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将其勾连成一个故事即可,不必加入太多细节性的描写。
例1: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留守女生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录取,由此受到广泛关注。戴着黑帽子、留着齐耳短发、身着淡蓝色衬衣牛仔裤的她,在新生人群中显得更加夺目。不是因为她打扮妆容,而是她那独特的气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例2:在2020年高考中,留守女孩钟芳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然而,出乎意料,她最后选择了考古专业,因为这是心之所向。在众多所谓“热门”“赚钱快”的专业里,考古女孩坚守初心的精神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黄金般闪耀,使人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
例1将事件概述为“在2020年高考中,湖南留守女生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录取,由此受到广泛关注。”用一句话即将本件事的关键词点明,且与本文主旨——为不被潮流裹挟,坚持梦想的考古女孩点赞相契合。接下来,例1对考古女孩的穿着容貌进行了描写。一般来讲,事件的叙述要简洁明了,为后文议论留有空间,描写性的文字不应该出现在时评类的文章之中,但是在这里,作者的处理也颇为巧妙:考古女孩衣着平平,何以引发关注呢?原来是她的独特气质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例2对材料的概述非常精要,并结合时代社会直接点明值得被点赞的理由——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初心,值得学习。而不少同学在文本重整的过程中,对现象部分进行了近乎于照搬照抄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考场作文中应尽可能避免。
总之,现象的叙述一要服务中心主旨,不说无关的话;二要注意概括,不说无用的话。
既然题目是“为考古女孩点赞”,那么文章的中心理所应当是提出点赞理由,即分析该女孩身上有怎样的闪光点值得被关注。一方面,可以对考古女孩本人进行分析,她身上有不为世俗的喧哗热闹所裹挟,繁华中坚守宁静与本心的独特气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分析考古女孩背后的社会价值。她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向一味追究名与利的成功观低头。这是本文叙述的中心,也是重整文本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例3:社会对钟芳蓉的关注,也更多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气质,看到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气质。这次钟芳蓉表达出来的心声,与她当初的选择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也正是这样的气质,更加让人喜欢这个女孩,让人忍不住为她“点赞”。
为她“点赞”也因为她追梦的勇敢。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钟芳蓉正是这样的人。
而钟芳蓉此举,也给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榜样。
曾有人说,这是一个除却成功再无信仰的时代,而以金钱、权力和名望定义成功,导致人们根据未来收入,来对专业进行划分,形成“热门”和“冷门”专业。但事实上,专业并无高低贵贱,也没有“冷门”和“热门”之分。正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所讲的,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可以帮助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它不意味着“穷”,也不等同于“挖土”。
不必讳言,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所谓的“热门”。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人们变得世俗功利,而是舆论造成一种气氛,形成了—种倾向,左右和绑架了年轻人的选择。而钟芳蓉的坚持梦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显得尤为珍贵。
其实“考古女孩”并不是个例。据了解,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将迎来50多位新生。而他们并不是因为分数不够从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很多人都是因为兴趣所在。譬如北京女孩董思奇,她就说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除了考古,有志于其他冷门学科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北京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专业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专业”。
然而,如果不是钟芳蓉的留守和高分的双重身份,又有多少人知道还有那么多“宝藏学生”?为“考古女孩”点赞,为她的不忘初心、为她的沉心静气、为她的勇敢追梦、为她的带头作用点赞!
例3紧随考古专业受到广泛关注分析原因,即看到了难得的气质和追梦的勇敢。如果可以具体讲清这样难得的气质是什么,时代需要的气质是什么,论述会更加清晰。事实上,时代所需要的气质,正是下文所说的“在一片繁华乃至喧哗中,能够不被潮流裹挟,清楚地知道想要什么,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接下来,作者用“而钟芳蓉此举,也给当今时代的年轻人做了一个榜样”一句话作为过渡,将视角转向整个社会。另外,如何处理“宝藏学生”也是重整文本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同学选择将其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如例2所示,这种处理方式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注意,尽可能地在叙述实例之外,辅以论证,做到有例有证。还有部分同学选择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压缩或是删掉,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