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策略的“守正”与“出新”
作者: 王裕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总结多年语文教材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以达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1]七年级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略读和浏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自2016年11月首次选入统编本教材,它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此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且此文的课前“预习”也明确指出:“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略读一遍后,再细读课文。”多处关键信息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学习“略读”这一阅读方法之上。那么,略读课文应该怎么教?这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就已经提出略读的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略读理论,他强调培养学生养成自能阅读、自能作文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关键是将方法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思想在当今仍然有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应从叶圣陶成熟的略读理论出发,遵循略读课文一般的规律,守住语文教学的边界。此外,还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呈现出符合教材特点的设计特色。
一、语文教学中“守正出新”的内涵
“守正出新”一词出自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2],最初为治国安邦,安民兴业的政治理念,并逐渐发展为“守正出奇”一词。“后来有人将‘奇’字改为‘新’字,‘守正出新’的说法就一直沿用至今。”[3]那么,最早将“守正出新”引入教育界的则是袁行霈先生。袁行霈先生在编写文学史教材时谈到:“所谓‘守正’,首先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出新’,就是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挖掘新的资料,采取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论断,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并把学生带到学术的前沿。”[4]自此之后,“守正出新”的理念在教育界被广泛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顾之川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也应坚持‘守正出新’,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在守正中出新,在出新时守正。所谓‘守正’,就是守住语文教学的边界、底线,不能有越‘位’之举与非‘分’之想。如果超越‘创新’的边界,硬要改变,那就必然偏离语文的正道,也就不再是语文了。”[5]
通过上述学者的阐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守正”则是要坚守正道,不仅要遵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遵照语文教材的设计意图,更要遵循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本特点,不能以“出新”之名肆意发挥,背离阅读教学的原则。“正”不是教学传统,也不是普遍认知,它是一种要求和准则,目的不同,要求和准则就会发生改变。而语文教学中的“出新”则是归属于“守正”基础之下的,既要符合单元要求,更要符合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情况,能否被实践所检验,是其唯一标准。“新”是在“正”范围之下的创新,它不能违背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简言之,“守正出新”是一种观点、理念和原则,“守正”是前提与基础,“出新”则是发展与延续。
那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守正出新”,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出新”的关系,使语文课堂充实而新颖,加深语文课的味道,从略读教学的要求“守正”,准确把握阅读文本,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出新”,创新语文教学活动。
二、基于略读理论,教师引导下的“守正”
在统编版的新教材中,教育部对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单元结构上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语文要素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够适应生活的技能,阅读方法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6]“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7],这样细致的精读不是要求教师手把手的指导,而是本着促进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并将学会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宗旨。叶圣陶提出精读指导主要指的是阅读过程的指导,分为课前预习、课内指导、练习指导三个过程。这样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叶圣陶同样认为略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他高度重视略读问题,提出的略读概念影响了现代语文课程标准中略读的规定,并指导着四五十年代的语文教学。1923年,他拟定的初中课程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了略读的概念。1943年,叶圣陶与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略读理论。其中,《孟子》《爱的教育》《呐喊》及《史记菁华录》的指导大概由叶圣陶独立完成。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略读的内涵,略读的目标、略读教材和略读时间以及略读指导过程,建构了完整的略读理论的框架。他的略读思想共有五方面,分别是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以及问题指导。
尽管叶圣陶的略读理论更多的是偏向于整本书阅读,但是,个中思想对课内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启示作用。“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与讨论”[8],这一表达跟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于略读的要求十分契合。学生只有在教读、自读中熟练地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够高效地运用于整本书阅读以及课外阅读。
(一)版本指导,窥见作者思想
版本指导是叶圣陶略读理论主要思想之一。叶圣陶指出“读者读一本书,总希望得到最合于原稿的”[9],学生作为课文的对应读者,也希望得到最合于原稿的。“因为惟有读这样的本子才可以完全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一点含糊。”[10]然而在各版的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收录了部分节选的文章。教材编者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出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可能是出于对学情的考虑。不论何种原因,都是语文教师需要正视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会介绍这类节选文与原稿之间的关系,但是绝大部分教师仅仅做到“就文教文”,课文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教。“就文教文”的做法,看似符合课程要求,完成了某种特定的教学功能,实则大大弱化了文本的功能,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甚至可能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本意,因此针对节选文,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版本指导,将节选文和原稿进行对照,找出原稿和节选文的差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文本有四千六百多字,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仅有两千多字。虽然节选后的文章线索更加清晰,内容也更加简明紧凑,在篇幅上十分适合初中生阅读,但是,原文与节选文存在着较大差异。原文在文章第一段提到了文章写作目的,“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11],且提到了文章的选材主要是“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点册的”[12],这样的描述直接点明了作者是用独特的眼光来纪念叶圣陶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私底下和善可亲的可爱老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家、作家。作者在选材方面的考究,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过的,行间字里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以及追思之情。有学者谈到“编者在删节的时候大多保留了叙述……但对议论、抒情等文字的删节则削弱了张中行先生深蕴文字之中的不舍、心痛、景仰之情,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13],这一删改变化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教师在指导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应及时将原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详细、更透彻地了解作者写文之初的真实表现,并将这种版本之变带来的内容差异与学生探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以及作者情感。
(二)提纲挈领,建立结构意识
版本指导可以还原文本的真实性,这是教学的基础。那么,对于文本中的内容应该如何处理呢?叶圣陶认为“略读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14],这是叶圣陶略读理论中的又一重要部分。本课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陶冶情操。基于这样的人文目标,加之本文叙述的事件比较多,比较杂,教师可以采取设计、填写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意识,以人文目标为聚焦点,串联起文本的琐碎内容。学生自主设计表格横纵坐标,确定合适视域、选择相关内容、重新调整视域,最后再进行交流反馈。在这样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完善之前的阅读空缺或者修正误读。本文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待人厚”,主要叙述了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送别客人、关心朋友的三件事;一部分是“律己严”,叙述了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重视简洁,语文力求完美的三件事。表格可以使课文的结构分明了然,学生的结构意识也能够准确详尽地搭建。
当然,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检验阅读成果。学生自主填写,完成后小组交流,由一位同学代表发言,一人汇报一处,并请一位同学进行整体阐述,展示完整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设置可以分为五处,第一处为第一段介绍写作缘由,第二处为第二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第三处为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叶圣陶待人厚的品质,第四处为第六、七、八自然段主要写叶圣陶律己严的品质,第五处为第九段总写呼应开头。根据思维导图反馈课堂效果,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三)圈点批注,全班公开讨论
圈点批注是略读的主要训练目标之一。叶圣陶“认为颇紧要或文章佳胜的处所,便在旁边加上连点或连圈”[15]。在读书中,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的圈点批注更有针对性,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圈点可以是勾画字词障碍,也可以是精彩语句,但需要注意的是,圈点应有特定的圈点符号,不宜过多、过杂,否则稍微处理不好可能带来阅读障碍。批注主要有质疑式、赏析式、评价式、感想式等形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那么略读的重点应该是读其事,品其人,因此在圈点勾画的时候要突出人物品质。例如,文章的第四段写叶圣陶先生送别客人的时候,“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此段的“走过”“送到”“鞠躬”“说谢谢”“转身”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叶圣陶先生对待朋友的真诚,更好地展示了叶圣陶谦恭的性格特征。此外,这里的副词也值得圈点,例如“一定”“才”“还”“不断地”。这些副词在不断强调,帮助动词更好地完成行为,说明了叶圣陶先生有一颗善良仁厚之心。学生也可以在此段旁进行批注,思考这些连贯的动作描写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体验。周汝昌说:“读张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却甘馨邈然有余。”[16]不同的阅读体验可以选择不同圈点批注方式。学生找到适当的圈点批注方式,记录下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捕捉瞬间的思想火花,可以增强语言的敏感度,加深对内容的感悟与思考,从而提高文本鉴赏能力。
三、灵活多变处理,学生合作中的“出新”
叶圣陶有着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的编辑经验,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全面介绍了略读理论,对我国语文发展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略读课文应当从完整成熟的理论出发,坚守略读的本分,恪守略读的原则,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当然,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亦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策略,还应根据课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出灵活新颖的其他策略。在这里,本文主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触发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润物无声地感知“略读”的阅读方法。
(一)浅入深出,探讨文章标题
探讨标题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也是略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略读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除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散文外,还有小说《驿路梨花》,议论文《最苦与最乐》,以及文言文《短文两篇》。将题目与内容联系起来发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指的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两三件事情,但是文章却写了叶圣陶众多的事情;“驿路梨花”可以是开在驿路旁的梨花,也可以是帮助他人的梨花姑娘;“最苦与最乐”则是从苦与乐两个侧面来探讨“人要尽责”这一道理。
题目的作用有很多,提供很多有用信息,但是题目与内容的矛盾性不失为一种切入课堂的重要方法。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歌内容讲的是池塘水清是因为有活水的注入,然而题目的意思却是读书的感受。因此,本课从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入手来探讨其矛盾性也可以是有效的略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