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 蒋昕宇 杜玉蒋昕宇,南开大学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杜玉,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高级教师。
博物是人类感受、认识、利用的一种古老方式,也是文学创作和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逐渐衰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日益迫切,以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博物学呈现复兴的强劲势头。语文教育和博物学都具有贴近生活、包罗万象的特点和注重文字抒写的传统,因而将博物观念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并非一个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也是立足现实的需要。
一、必要:中学语文教学与博物学的紧密联系
(一)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博物学的联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景状物散文、科普说明文、自然科学论文、科学文化经典、人物传记等多种文类与博物学有密切关联。教材中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现代散文都是书写自然万物的优秀篇章。多角度观察自然、写景状物,表现对自然万物的真情实感也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等说明文更是以博物为主题的经典作品。初、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内外读物推荐中也专门设有科普作品、自然科学普及性读物等,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列入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名著阅读内容,用以指导学生掌握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博物观念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博物观念,并和古代诗歌教化与“小学”教育紧密关联。《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教导学生学诗,认为诗歌除了具有“兴观群怨”的情感表达作用和“事父事君”的政治教化功用以外,还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与世间万物相联系。作为学习工具的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著作也有丰富的博物知识。古代最早的工具书《尔雅》中就有对草、木、虫、鱼、鸟、兽、畜等动植物名词进行阐释的专门章节,宋代还成为了“十三经”之一。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中也常见对鸟兽草木虫鱼字义的解说和考证,并认为“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2]是先人创造文字的基本思维。
(三)自然万物是作家文学创作的动机与手段
春夏秋冬的节序变化、阴晴雨雪等自然现象和草木虫鱼等世间万物往往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触媒。西晋陆机《文赋》有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3]说明了在进行创作前,作者需有较高的观察社会、自然的能力。此外,世间万物也是作品中起兴比德、引譬连类的对象。《诗经》首篇就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河畔鸟鸣的场景起兴。汉代王逸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4]动植物还是作家抒情言志的重要意象和表现思想趣味的载体。古代为士人作诗填词而编撰的类书就对动植物意象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总结,以备查用选取,使他们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博物雅趣。时下的中学生也都知晓陶渊明笔下菊的高洁脱俗、杜甫借马表达的雄心壮志、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情态、周敦颐对莲“花之君子”的称誉等。
(四)博物知识是读者理解文学作品、运用语言文字的必要环节
然而,这些充满自然生机与生活情趣的博物知识,在时下的语文教学中多被当作冰冷的符号,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如教师在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作者年少时在百草园莳花弄草、捕鸟活动本身并不关注,只用一些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等干巴巴的术语加以概括。试问,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那个记录着作者童年乐趣、体悟到人生哲理的乐园,学生如何能够深入把握文章情感?进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和表现生活又从何谈起?以博物视角观照鲁迅作品,如少年闰土在海边沙地看守西瓜、与野物斗智斗勇的场面,清朝留学生头顶上像富士山形状的辫子,划船看社戏途中所见的风物人情,可以发现鲁迅并不只有深刻、冷峻的一面,还平和、幽默、极富生活情趣,消除学生与作家之间的隔膜和刻板印象。
二、路径:博物+语文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构成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5]采取“博物+”策略,在不同学习任务群中增加博物视角、融入博物情怀是把博物观念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以下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博物+文学阅读与写作:“复活”文本中的博物因素
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各类文本中都包含许多博物因素,但往往不受读者关注,仅被看做生硬的符号。让作品中原本活生生的存在“复活”,将对学生理解和阐释文本,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大有裨益。叶嘉莹先生就曾说《花间集》被人变成了一个非常生硬、死板的名词,若换一个新鲜角度来看,叫它The Collection of Songs Among The Flowers,“你会觉得《花间集》是个很美的名称,就可以想象到,那里边的歌词一定是非常美丽的歌词,是当时的诗人文士写了歌词,在歌筵酒席之间交给美丽的歌女去演唱的歌词。”[6]
如在诗文作品中,自然万物多是被作者注入主观情意的“意象”,也是读者开展想象并还原诗境、把握情感思想的重要视角。戴望舒《雨巷》中的“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学生初次接触诗歌文本时,最直接的思维活动便是利用生活经验联想丁香的颜色和形态。教师可借此让同学们用多样化的语言描述,适时展示丁香的真实面貌,让作品中的丁香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进一步引入古诗词中的丁香意象,由此分析得出诗中“姑娘”具有美丽纯洁的外表、素雅馨香的气质和纤柔忧愁的神韵。以这种顺序安排课堂活动,将诗中雨、巷、油纸伞、篱墙等意象分别阐释之后,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与之类似,屈原《离骚》中的众多“香草”、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等诗句情感的深刻把握也需要以真实的感知为基础。
此外,博物学所具备的客观准确性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研读诗歌。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芙蓉”是全诗最重要的意象,然而此处的“芙蓉”并非现在人们指称的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而是人们更为熟知的荷花,否则就不可能有涉江采摘的情境。此时,教师引入与荷花相关典籍和文艺作品,将荷花的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做更为深入的解读,讲解并鼓励学生创作咏荷诗词,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生成空间。
(二)博物+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走向真实、趣味的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列为学习任务,贯串语文课程的所有环节。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整本书阅读却存在学生自主选择书籍低龄化、课外阅读环境沙化、感悟思辨能力平面化等问题。[7]以博物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开展角度,或能使课外阅读真实有效、各具兴味。
如在执教《诗经·魏风·氓》时,笔者特别关注文本中“桑”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意义,进而拓展至整部《诗经》中的各类植物,引起学生去探究《诗经》中植物文化意义的兴趣,也倒逼学生在课下自主、真实地阅读整本书,随后再利用每节课前的几分钟做阅读分享。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了解到:在《诗经》305篇诗中,明确写到桑意象的就有19篇,有如《鄘风·桑中》《小雅·隰桑》《卫风·十亩之间》《卫风·氓》对爱情婚姻的见证、还有《小雅·小弁》中对故乡的指代、亦有象征君子之德的《曹风·尸鸠》,这些诗篇构成了文学史上“桑”意象的特定传统,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潘富俊的《诗经植物图鉴》《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贾祖璋的《花与文学》等书籍。“在课内引起阅读的兴味,学生课外就会主动找书来读,慢慢形成习惯”[8],并在同学间交流、教师方法指导下,不断提升个人阅读能力。
(三)博物+当代文化参与:提升文化自信与社会关怀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既是语文课程的资源,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评析文化现象,增强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博物因素,能让该学习任务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顺利落地。2017年10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最后援引元代诗人王冕的题画诗《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自信、胸襟与气度。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梳理古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借助自然万物寄寓的浩然正气。2018年春节期间热播的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唱火了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象征着自信充盈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细心体察万物的精妙视角,都能给予学生很大的启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选有通讯报道《“探界者”钟扬》,讲述了援藏植物学家钟扬为高原植物资源研究奋斗终身的事迹,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每年评选“时代楷模”在央视发布,已成为宣传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主要媒体活动,其中塞罕坝林场、古浪八步沙“六老汉”、“天眼之父”南仁东、“农民院士”朱有勇等都具有博物情怀。教师可搜集传记素材,让学生和当代的杰出人物近距离“交谈”,从他们的生活轨迹、喜怒哀乐、人生经验中感受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并逐步寻找到适合发挥各自潜能的契合点。
(四)博物+跨媒介文化研习:关注文体意识与媒介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进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阶段。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素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文体、媒介中的博物书写呈现独特的面貌,对不同特点的领会和运用,可使得跨媒介文化研习走向深入。
一般地,写景状物散文教学主要关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情感变化、描写技巧等,虽抓住了文类的一般特点,但缺乏对作品个性的挖掘。关注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独特性,将极大提升学生的文体意识。陆蠡《囚绿记》中的绿藤象征着抗战时期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朱自清的《绿》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李广田的《绿》却寓意着苍凉与寂寞;延伸至古典诗词中的“绿”,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借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表现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词则颇具民歌风味,情感丰富多样。可见作者主体情意和不同的文体选择塑造着自然万物的独特个性。
表现对象同样是藤蔓植物,BBC纪录片《Life》第九集《植物》中,解说者以藤蔓植物的口吻配合近焦镜头,展现植物的生命力量;植物图谱和网络上的百科词条偏重对植物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分布范围、应用价值的客观介绍;近年多有“被爬山虎吞没的无人村”之类的新闻报道,有的旨在发出环保倡议,有的则是宣传旅游资源;而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则是一篇自然观察笔记,体现了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对比不同作家、文体、媒介的博物书写特点,则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大有益处。
(五)博物+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理解、热爱母语文化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以此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博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口头传统,语言直接反映了博物学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变化,体现出生活智慧、地方风貌、精神气质。[9]博物学相关的语言素材,充分体现了汉字、汉语的特性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受到重视。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包含多条关于天气的谚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智慧,也是汉字、汉语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教材也明确提出了练习看云识天气、发布天气预报,开展课外搜集、分类积累天气谚语的活动建议。再如,要理解纲举目张、卯不对榫、脍炙人口、运筹帷幄、中流砥柱等成语的准确含义,除了要了解历史典故之外,也需要了解古代手工业、建筑、饮食、数学、地理等博物学知识。可以天文、地理、动植物、化学、物理等为视角引导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等语言文字知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