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让教学更精彩纷呈
作者: 孙宏孙宏,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兼职导师。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篇幅偏长,而教学课时有限;有一些文本内容过深,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提出了“长文短教”的观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长文短教”,指的是在只有一两个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的特殊处理:先解决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问题,其它问题暂时搁置。尊重课时安排要求,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最为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坚持学有所得,不必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常态。
中学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意蕴丰富,有学者穷其一生,都在研究鲁迅先生,依然觉得博大精深。我面对中学生教学,因此处理鲁迅先生的作品,多半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使教学走出繁文缛节,尽可能让课堂呈现异彩纷呈的效果。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既充满着浓浓的童趣,又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该文作为经典篇目,我执教过多次,这次又要带着学生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了。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执教中添加了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解析文本时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法,效果不错。
首先,采用情景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幅较长,以前执教此文,在感知课文环节时多用默读法和跳读法,以求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本次上课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美文共赏》栏目提供的情景动画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教学素材,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画片总计15分钟,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和原文相比更具画面感,贴近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欣赏动画片时哈哈大笑,乐不可支。这部动画片对原文没有增删一字,因此学生欣赏动画片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音乐、画面、情节的刺激,他们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动画片把“美女蛇的故事”和“我要去三味书屋读书”前的心理历程呈现得更为直观,前一个镜头让孩子们意兴盎然,后一个镜头让孩子们若有所思。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是其他教学媒介无可替代的。因为直观的画面刺激新颖,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更为浓厚。
其次,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发学生集体回忆
体验式教学法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常用,传统的体验式教学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但我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时更强调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在上课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认为长妈妈讲美女蛇的真实用意何在?你有过同样的体验吗?2.你认同鲁迅先生上学前的想法吗?你有类似感受吗?3.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上课开小差?你有类似经历吗?
讨论后明确提问的目的:问题一,大人们为了我们的安全,经常夸大外在的危险。问题二,家长经常用上学来吓唬我们,例如:不好好吃饭就送你去幼儿园,造成了小孩对上学的恐惧心理,认为上学是对犯错误的惩罚。实际上,这传递的并不一定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问题三:经历太多了,上课开小差是多数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必然经历,无可厚非,我们今天也能理解。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极大地拉近了学生和鲁迅先生的距离。
最后,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很多教辅资料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这样归纳的: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批判腐朽的封建教育。然后经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后,我们明确:百草园当然是乐园,可是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以前开小差的学生年代,总能发现一种别样的乐趣:纵使被许多外在的条条框框约束,我们总能不约而同地留下一些率真的自我,是天性自然,无意识地超越了人伦纲常。
因此,鲁迅先生对于这段经历的叙述也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对封建教育的批判。最后,同学们讨论明确: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在百草园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离开乐园时的失落和疑惑,还有在三味书屋新奇的追问和课余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么天真和美好。童年是美好的,本文正是鲁迅先生在暮年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馨的回忆。
本文的学习共用两个课时,基本上算长文短教,主要采用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对于本文的景物描写、动作描写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由于课时有限,只能在以后学习其他篇目时再补充分析。
(二)
再次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想简单重复过去的教法,于是我参考了杨中奎老师的教学设计,将课堂结构设计为层进式的结构。首先还是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动画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观形象地进入文本,接着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视的目光,力图还原鲁迅童年的生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与往年的课堂相比又增添了另一种滋味。
课堂分成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欣赏百草园
任务: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乐园,它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我喜欢百草园的 ”格式,写出你的感受,小组交流。
我喜欢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那儿有许多植物,绿色的,红色的,一片花花绿绿,充满了无限生机。小动物们也在这儿举办音乐会,油蛉是主唱,沉沉的男低音回荡着,一旁儿的蟋蟀和黄蜂也都忙着伴奏,弹琴的弹琴,助唱的助唱,好不热闹!一旁的斑蝥忙着制造演出效果,一团团烟雾让人觉得十分神秘,晚风轻轻拂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相拥摇摆,似乎在为他们喝彩。(唐梓箫)
我喜欢百草园的动物,那黄蜂在菜花上翩翩起舞,那叫天子高兴得直奔云霄上去了。那油蛉在泥墙根附近唱起了歌,蟋蟀和鸣蝉在一旁伴奏,蜈蚣和斑蝥像是两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躲在断砖下不敢见人。(韦韬)
我喜欢百草园的声音,昆虫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向大家展现他们的才华。听,蟋蟀把琴儿弹得多带劲!仿佛是一个深沉的乐者,陶醉在优美的律动中。油蛉是一位歌唱家,那磁性的低音令人沉醉其中。斑蝥发出“啪”的声响,仿佛在为交响乐伴奏。可别忘了黄蜂,“嗡嗡”的,一定是在帮油蛉伴奏吧!(赵玥)
……
环节二:游玩百草园
任务: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那么有趣,童年的我会在百草园玩些什么呢?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我喜欢痴痴地看 ”“我喜欢认真地听 ”……的格式写出你的体验。
我喜欢痴痴地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时不时摘几颗覆盆子,放在嘴里,咬着,任汁液从嘴角留下来,留下紫红色的印子。(孔艺潼)
我喜欢认真地听油蛉和蟋蟀合奏的乐曲,可真好听。油蛉打开歌喉,蟋蟀施展琴艺。歌声婉转动听,琴声余音绕梁。一旁的蜈蚣和斑蝥在认真地享受着音乐。斑蝥还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打气呢,真是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潘骊文)
我喜欢不停地拔何首乌根,因为我听人家说:吃了像人形的,便可以成仙。我一直在拔,脑中却是在想着成仙后与嫦娥嬉戏,与玉兔捣药的情节。一直不停地拔着,也导致了墙的损坏,不过我倒不在意,成了仙了,父亲也就无法呵斥我了,多快活啊。(何承敏)
……
环节三:参观三味书屋
任务:带着依恋和不舍,鲁迅先生还是告别了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站在鲁迅先生的角度,以“三味书屋的 ”格式,写下你对三味书屋的认识。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和蔼的,高而瘦的老人,有着白白的胡须,还有着白白的头发,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方正质朴,却又有些死板,对我问的关于“怪哉”的问题不予回答。(陈诺)
……
环节四:认识鲁迅先生
任务: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正直严肃的,紧锁的眉头透出他对国对民的深深忧虑,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童年鲁迅是怎样的形象?请以“我看到一个 的鲁迅,因为他 ”格式,写出你的感受。
我看到一个调皮的鲁迅,因为他沉迷于拔何首乌,导致了泥墙被毁,他趁老师不注意,就在上课时画《西游记》和《荡寇志》的绣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共只用了两个课时,因为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前面又有动画片的铺垫,同学们对文本非常熟悉,文章的描写唤醒了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每个孩子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下课铃响了以后,9班有很多孩子围着我要表达自己的看法,10班则有很多孩子还在奋笔疾书,让我非常感动。长文短教,课堂简约,但是效果却是丰厚的、学生受益是长期的。
(三)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几乎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深深的怀念之情。面对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如何裁剪,最终长文短教,快刀斩麻,用一个课时处理完了这篇文章。
首先,归纳事件,分析形象
本文主要通过叙事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执教时,将归纳主要事件作为第一个教学目标。上课后直接展示问题:课文记叙了阿长的几件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很快归纳出写了阿长的五件事情:称呼的由来;不好的习惯;古怪的仪式;长毛的故事和买《山海经》。
“称呼的由来”侧重表现阿长悲惨的命运,没人在意她真实的姓名,“不好的习惯”表现她的粗俗,“古怪的仪式”体现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长毛的故事”则表现她的迷信,“买《山海经》”表现了她以我的喜好为中心,体现了她对我无私的爱。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阿长的人物形象理解,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明确:阿长是一个粗俗、唠叨甚至有点啰嗦的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阿长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她对鲁迅真挚的爱以及身上的仁慈、善良等特点贯穿了整篇文章。鲁迅对她的情感也越来越深沉。她的身份是卑微的,其貌不扬,身上甚至有很多缺点,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鲁迅的成长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深切的关爱。
其次,长文短教,品析重点
“为鲁迅买来《山海经》”是本文最重要的情节,我在上课时,就将这个片段作为文章的重点,带着学生仔细品读。首先请同学朗读课文的19至29自然段,再次加深对这一情节的印象,然后展示问题并讨论: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何反应?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问题1和问题2的答案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说了也无益,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作者不抱任何希望。当我看到了《山海经》时,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身震悚,因为以前没抱任何希望,当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就在眼前时,作者喜悦震惊,一切太出人意料了。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是照应前文“长毛的故事”中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前者发自肺腑,后者带有戏谑之意,两相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恩敬重之情。
最后,随堂练笔,指导选材
品读完“买《山海经》”的情节后,我带领全班齐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这两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之情。感情含蓄内敛的鲁迅,极少在文章中直接抒情,这两段文字足以看出阿长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整篇文章的结构一波三折:古怪的仪式(不以为然)——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打死隐鼠(敬意消失)——买来《山海经》(伟大的神力)。文章的情感一张一弛,呈螺旋形推进。结构上先抑后扬,跌宕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