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故事》课堂实录

作者: 张占营

张占营,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教师。

【课例简说】

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学写故事”的写作专题。这体现了教材编者既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又着眼“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实现了教材编写由记叙文写作向文学艺术创作的重大突破,致力于初中生文学审美素养的培养。笔者认真领会这一编写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学写故事”的教学。写作教学既要炼制具体形态文体教学的关键写作知识,又要在写作过程中指导运用关键写作知识。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建构与运用写作知识,才能够提升写作素养。

本课堂实录注重过程指导,注重思维进阶。“过程指导”体现在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之间阅读分享、建构“设置冲突”的关键写作知识、提供“人物的生活细节”导思单等方面,促进故事写作。“思维进阶”体现在,写作教学从学生经历中的一个“种子想法”开始,继而编织一个完整的故事、设计故事冲突、丰富人物形象,在一稿、二稿、三稿的写作与修改过程中,完成故事写作之旅。

本课堂实录的两大探索点:1.通过设置冲突的方法,使情节更加曲折,增加故事的趣味性。2.借助“人物的生活细节导思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细节,创造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该实录运用大量的故事写作支架,助力学生联想、行文、交流、评价、修改,具有极强的实操性。希望能够给语文同仁带来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展“学写故事”的写作活动。请读这句话——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懂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东野圭吾《盛夏的方程式》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写下来,就是最好的铭记方式。什么是故事?故事首先是一个过程,简单说,这个过程就是“谁做了什么事”。我们这次写作,就是写好自己的故事。

二、写有趣的三句话

师: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出三个你觉得有趣的事情,请写下来。要简短、明确、具体。句式很简单: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学生思考,写话,2分钟)

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一下。可以同桌、前后桌都看一下。

(学生交流)

师:好。从你读的事件中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情,说给大家听。

生1:我写的最有趣的事情是,我在新西兰雪天踢足球,跟在草地上截然不同……

师:是呀,我们平时是在校园的操场上、草坪上踢足球,你写的是在国外新西兰,并且是在雪地上踢足球,体验一定很特别。这是陌生化的环境让我们感到有趣。(板书:陌生化环境)

生2:我最有趣的事是,我在黑龙江滑雪,一开始非常怕,结果一路上未有失误,玩得挺开心。

师:这是你内心的波动。(教师板书:心理的曲折变化)开始,心理很恐惧,后来玩得很爽。挺有趣的。

生3:我在大明山滑雪,站起来就摔,控制不了平衡……我感到最有趣。

师:很惊险,很刺激。对不对?(教师板书:惊险刺激)你们玩过山车、闯鬼屋也有这样的感受吧?

生4:我在临平山远望塔身由玻璃制成的东来阁,误以为它尚未完工……

师:其实呢?

生4:一开始,远望东来阁像未完工的烂尾楼,后来走近发现,东来阁外形像塔,主体塔身大多由玻璃制成,塔檐是银灰色的,在阳光照耀下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好似镂空一般,给人一种错觉,阁楼只有塔架没有塔身。

师:你感到很奇怪,就想一探究竟,对吧?这件事情有趣在探秘。(教师板书:探寻奇妙)

生5:我在公交车站等B1路车,结果一不小心上了B2路,让我哭笑不得,抓狂,赶快下车返回……

师:这也算得上一场小误会。上演了一出匆匆上车又匆匆下车的闹剧。(教师板书:误会与巧合)好的,我们来小结一下,什么样的事例让人感到有趣呢?请看板书,请读一遍。

生:(齐读)陌生化环境 心理的曲折变化  惊险刺激 探寻奇妙 误会与巧合……

师:写好故事要选“有料”的事例,自己感到新颖有趣,写成故事就会引人入胜。

三、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唤醒了自己有趣味的生活经历,接下来请大家继续回忆,或者自由联想:事件的情形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完整。把刚才你写的最有意思的一句话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自由写作要求:1.10分钟时间,不停笔,不中断,一直写下去。2.语言简明,结构完整,有头有尾。3.把原句中的“我”替换为你想塑造的人物形象。

师:请大家细读屏幕上的要求,进行自由写作。

(学生安静地自由写作)

师:好,我们来展示两位同学写的故事。请你来吧。

生6:班级正举行迎新联欢会。陈光在台上一本正经地讲着相声,大家也正专心致志地听着。突然,陈光眼神一怔,本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他,在那一瞬间,开始变得磕磕巴巴,仿佛不知所云。他忘词了。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陈光的语速越来越慢;仔细观察,甚至可以看见他头上的涔涔汗水。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闪出,救星来了!台上的陈光长出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一把拉过那人。台下同学也变得十分兴奋,开始热烈鼓掌。

师:这个故事情节完整。讲陈光说相声,忽然卡壳忘词了,很尴尬,一个身影的出现让他“化险为夷”,全场兴奋,表演继续。故事本身有头有尾,结构完整。至于“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谁?怎么解救陈光的?这是个悬念。让我们拭目以待!

(又一生发言)

师:好的。现在请小组之间互相阅读伙伴写的故事。(学生阅读)好,这个环节的写作,让真实的经历自由生长,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已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替换人物,使故事既有“我”的影子,又含有新鲜的创造乐趣。这是故事的第一稿。

四、设置故事冲突

师:读故事、听故事讲究个趣味,写故事更要追求写出故事味。

故事写作三要素:冲突(愿望+障碍)、行动、结果。

故事写作六环节:愿望——障碍——努力——挫败——转弯——成/败。

也可以这样表达:目标+障碍1+努力1+障碍2+努力2+……+结果。

师:国外写作理论指出,故事写作的三要素是:冲突、行动、结果。冲突包括愿望与障碍。国内专家也提出这样的故事写作六大环节:愿望——障碍——努力——挫败——转弯——结果(成/败)。“愿望”,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想干什么,人物的愿望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憧憬、榜样的激发或者神秘的力量。“障碍”就是人物遇到的难题,如对手的挑战、心理的考验、自然的危机等。《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主人公愚公的愿望是铲除大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而遇到的障碍是山高,自己年龄大,路途遥远,劳力少,工具简单,更甚者别人的嘲笑等等。“愿望”与“障碍”形成多重冲突。而就在这多重冲突中,表现出故事的波澜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聚室而谋”与“愚公与智叟的对话”的情节,增加波折,引人入胜。愚公率子孙挖山,就是“行动”,“结果”感动天地,移山成功。这是带有浪漫色彩的故事。现实中,行动了,不见得取得成功。“挫败”,再努力,实现人生的转弯,最终成功。这就是故事的“一波三折”。当然,也有经过多次拼搏、斗争没有成功的故事,“结果”走向失败,这就是悲剧。好的故事,核心要素是“冲突”。有了冲突,故事充满曲折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下面老师展示刚才同学们写的一个故事,故事很完整,但曲折性还不够,没有冲突,请帮他设置冲突。

(展台展示)张明寒假里随父母一起来大明山滑雪。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雪,因此他很兴奋。他穿上雪板,没走几步路就脚下抹油似的差点摔倒。他又慢慢滑到雪坡上,深吸一口气,便半蹲着身子滑了下去,结果没控制好方向,撞在了正整理雪板的张晨身上。他们四目相对,尴尬地笑了。

师:请交流,表达想法。

生7: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先写张明想象中大明山的雪景,后写第一次到大明山看到的雪,超出想象,富有冲击力,震撼哪,形成强烈的对比,心情由愉快到兴奋,用内心的波澜造成心理上的曲折变化。

生8:我想增添一些雪道上高高低低的障碍,把那种惊险刺激的味道表现出来,或兴奋或紧张。一会儿平滑一会儿跨越陡坡,这是设置“障碍”。

师:既有心理的曲折变化,也有雪场地形的障碍。地形险要与滑雪,形成了冲突。

生9:他写的是“撞在了正整理雪板的张晨身上”。可以进一步想象,他也把张晨的雪板撞脱落了,不能滑了。后来两人相互帮助,想办法整理好雪板,克服了障碍,又继续滑起来。

师:“相撞”是个不小的冲突。而后通过“行动”,“互相帮助”,开心地滑起来,就是“结果”。冲突让故事兴味盎然啊。

生10:脚下很滑,张明心情紧张,来到雪坡上要往下快速滑更紧张。此时张明最大的障碍是恐惧。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爸爸鼓励他克服恐慌心理,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勇敢地滑下去。渲染恐惧心理,用冲突表现张明的性格,也挺好。

师:好!同学们开动脑筋,设计了多重冲突,让故事多次呈现“意外”与“惊险”,让故事显得离奇,富有波澜,充满趣味。

五、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给自己的故事(一稿)设置冲突,也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设置悬念、伏笔、出人意料的结尾等叙述技巧,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成后,请备注“故事(二稿)”。在第二稿文末注明:你塑造的人物的愿望、障碍、行动、结果各是什么?如果遇到两次障碍,各是什么?像拉清单似的,自己提炼一下。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分享故事二稿之冲突

师:同学们好!我看了一下大家写的故事,整体上很好,能够通过联想与想象设置冲突,运用了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倒叙插叙等写作技巧,还有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都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有的同学设置了一次障碍,冲突不太明显;还有的同学情节单薄。下面请小组之间,读读伙伴的作文,互相提建议。之后,老师请同学从“设置冲突”这个角度分享一下收获。

生11:我读的是韩睿晨同学写的故事。文章开头描写环境和人们的活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之后制造了两次冲突:第一次是王成一行人出游开电动船时,船突然没电了,但王成找到了解决办法:拨打救援号码。第二次是他们拨通电话之后,王成不知道确切地点,救援船无法到达。最后,又有一群人开电动船过来,告诉他们这里的位置,他们终于脱险。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两次冲突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使全文更加曲折、富有波澜。

师:谢谢同学的阅读分享。他的发言很好地运用了上节课学过的故事写作知识。老师做一下小结,请做笔记。(屏显)

冲突的设置要合情合理。

冲突越强烈越能够凸显人物性格。

事件本身没有冲突,可以写心理的曲折变化。

师:“冲突的设置要合情合理。”如韩睿晨写的故事,第一次冲突有存在的可能,第二次冲突就值得讨论。我记得他的这篇文章,写的是和姑姑、表妹去一个景点玩,开电动船。景点不大,打了电话,应该能够很快找到地方抵达解救。“冲突越强烈越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如蒲松龄的《狼》,狼越贪婪越狡诈,就越能突出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张力越大,越能增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写好了冲突,就写好了故事。有的事件本身很平常,很顺畅,没有冲突,可怎么办呢?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事情,内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寻找内心的“曲折点”,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起伏变化,也可以增加故事的波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