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其识,增其效,赋其能
作者: 林可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到了“跨学科学习”,且强调力度空前之大,史无前例。再往前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探索基于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教学,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概言之,进行学科的综合化学习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然而,学生要积极参加“跨学科学习”的前提是老师知道该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才能对学生有所指导,从而更好地开展跨学科学习。因此本文想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进行语文跨学科教学?二是语文跨学科教学需要秉持怎样的基本原则?三是列举笔者在语文跨学科教学方面的一些具体实例,以期能给同仁一些启发。
一、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尝试
(一)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当今世界,知识正处在大爆炸时代,并且已经表现出跨学科发展的态势。所谓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打破过时的模式,建立崭新且合理的机制,即古人所谓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复合,就是将各方面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系统。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体会与实践经验,其实哪怕没有跨学科学习的经历和能力,在长期的磨合与反思中,也能在一些偶然性机缘巧合中,不自觉地、经验化地形成一种创新的综合的处理智慧。由此,在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涯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其跨学科整合知识的思维和能力,那么创新的综合的处理智慧在其一生中更充分、更高频地迸发出来,并且有别于先前的“不自觉化”和“经验化”,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自觉化”和“技术化”。另外,钟柏昌教授在《基于跨学科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在全球已发表的8.8万个高质量创新水平的科技论文的基础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无疑说明,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2.弥补分科教学机制不足的有效保障
分科教学,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机制,一直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而实用的人才。在这一教学机制的约束下,教师因对其所教科目的研究日深而更加专精,学生因对其所学科目的学习日久而更加熟练。因此,这一机制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着极强的指导功能和激励功能。然而,分科教学机制虽然有着其长期以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小的漏洞。这主要是因为学科与学科在划分之初本就有着其不可消除的交叉性、模糊性和过渡性;另外,科目的内部本身也存在着其核心区域与边界区域。所以,这些模糊的、过渡的、边界的区域就是学习者的盲区。然而,这些盲区并非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一旦有所忽略,就可能在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上带来不小的影响。
基于此,跨学科教学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区域、模糊区域和过渡区域,倡导知识系统的整合与解蔽,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扫除这些盲区,从而解除单科教学带来的局限。需要注意的是,倡导跨学科教学并不等于否认分科教学;相反,跨学科教学其实是在正视分科教学机制的不足并始终坚持分科教学的最好体现。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
1.联系:基于工具性学科的固有属性
自古以来,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工具性学科,而语言、文字又恰好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必备工具。作为一个能正常思考与交流的人,“听”“说”“读”“写”“算”这五项基本技能无一不是跟语言、文字紧密挂钩的。因此,正是基于语文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语文在跨学科教学上便有了丰富的延伸空间与落地价值。明于此,我们在撰写理科的实验报告时,如果能恰当地吸取语文在表达方面的智慧,便不会使自己的行文表达显得词不达意、句不成文、杂乱无序、繁琐拖沓了。又如,我们在撰写申请、通知、假条、检讨、总结等应用文时,如果没有语文素养的支撑,很可能使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与实际呈现的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对立。这里,笔者举一个曾经看到的真实事例来说明。某公司在网上发布招聘启事,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请有意愿者在15号前来本公司应聘,过时不候,万望周知为荷。”看到这里,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这样的表达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我们的应聘者同样也是像大多数人这样去思考,因此,认为是在“15号”这一天到公司应聘便可的人则一定不会认为可以在“15号前”的任意一天到公司应聘,反之亦然。所以,正因为这个问题的深藏不露性故使其成为表达上的巨大漏洞,让信息获取者只是单向地接受某一种意思而对另一种意思无所用心,也就不会去详加体察另外一种意思。但是,我们如果善于遣词造句,便可以将“15号前来”改为“15号之前来”或“15号到”,使意义的传递变得明确化。
2.感召:根于人文性学科的内在特点
语言和文字不仅是认识世界和对话世界的工具,也同样是阐释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意义集合体。而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是由语言、文字所构建,那么在其所构建的意义集合体之上则还可以赋予和升华出丰富的情感性。因此,依托语文所具有的感召力,一是可以将情感元素延伸到其他学科之内,二是这些学科由自己本身的意义出发也可提炼和升华出特有的情感,从而使这些学科由单一的知识集合体升华为富含人类特有情感的“知识——情感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召力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所以它使得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也具有如同语文一样的情感性,这就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在跨学科领域的广延性。比如,我们在语文课上所强调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反者道之动”等思想便可以与数学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有机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当学习者在理解数学领域内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反者道之动”等诸多思想情感。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应秉持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本体,有边有界
语文在跨学科教学领域内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因此这给老师们开展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切入点和延伸面。然而,能进行延伸的区域虽很广泛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延伸拓展。我们始终需要牢记两点:一是跨学科教学的本质只是弥补分科教学体制的不足,并不是否定和推翻分科教学;二是跨学科教学并不等同于全科教学,语文老师决不能去充当“万精油”。所以,我们在进行延展的跨学科知识区域仅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化与加强,千万不能“翻山越海”去教其他学科本就会反复强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弄得明白,讲得清楚
在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尝试中,我们或许会找到不少有价值有创新的跨学科知识区,并很想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全教给学生。这种出发点当然是非常好的,但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在确定语文跨学科的教学区时,一定要审视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是否能将每一个跨学科知识区都弄得明白;二是我们是否能将这些跨学科知识区有条有理、清清楚楚地教给学生;三是我们所教的学生是否能理解透彻。唯如此,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才会是清晰而有效的。
(三)学科协同,综合观照
跨学科教学不是仅仅用本学科的眼光去孤立地审视着一个事物,而是用综合的、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事物。因为现实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非常清晰的学科界限,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去应对。因此,在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尝试中,需要语文和所跨学科的互动和协同,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观照事物,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事物多姿多彩的魅力,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听起来也才会觉得是饱满、生动、有感染力的。
(四)互蔽之处,多多用心
进行跨学科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是承认分科教学有着不可避免的漏洞和不足。这种漏洞和不足往往体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着某些模糊的界限,而且在这些模糊的界限中,老师们通常会认为这些模糊的知识区域不该由本学科统摄,因而这些模糊的知识区便被人为地双双遮蔽。鉴于此,开展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活动,首先要语文老师多多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找到本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的互蔽之处,认真研究,多多思考,将原先互蔽着的知识给学生说清楚、讲明白。
(五)有益学生,启迪新知
开展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应是有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们通过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是要起到拓展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欲的功效;二是要提振学生的不拘一隅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科与学科的互动中收获探究的乐趣。凡是有益于此两点的,便可采用;凡是有害于此两点的,便要果断舍弃,切不可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变为老师单方面的输出甚至炫技。
三、语文跨学科教学实例举隅
(一)语文与数学的交融:从“函封之”到“函谷关”再到“函数”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燕太子丹将樊於期的首级“函封之”,其中“函封之”的意思就是“用匣子将樊於期的首级装起来”,“函”意即“匣子”。那么,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函谷关”的“函”字是否也有匣子的意思呢?
给学生出示如下史料:
颜师古《汉书注》:今桃林县南有洪溜涧水,即古所谓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夹河之岸尚有旧关余迹焉。
司马贞《史记索隐》:山形如函,故称函关。
再给学生展示河南灵宝王垛村里现存的函谷关遗址照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函谷关城墙完全就是依傍山势而建,确如险要的“函”一般。于是,学生便真正理解了“函谷关”中“函”是“匣子”的意思。
接着,联系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关于“函”的语词——函数。学生在完全理解“函”字意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会去琢磨数学中所谓“函数”这个概念的意思。
有位学生在课上作出了一个自己的解释,经过与数学老师讨论后,我们都觉得这样的说法非常有意思并且十分有道理。他是这样说的:“函”就相当于一个匣子,我们将数x放进这个匣子中,经过这个匣子里面特定的对应法则f的一系列变换,然后得到的一个数y,便是所谓的函数了。
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对“函”字意义的深度解读,让学生自觉理解到了数学领域中所谓“函数”这一概念的真谛了。
(二)语文与英语的交融:从汉译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原版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说起
在名著阅读推动课上,我曾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斯诺先生《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书名叫“RED STAR OVER CHINA”,书名的背后究竟隐含了他怎样的思考?
问题一抛出,就有学生抢着发言道:“RED STAR”是比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力量。这个比喻不仅对他们着装上的鲜明特征有着准确的反映,还暗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力量必将如同闪亮的红星一样。因此这个表达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我在听到这个答案后,心中很是高兴,表扬了这位同学。但我并没有止步于此,然后又继续抛出了一个问题——“over”在这里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斯诺要用“over”这个语词?请在回答之前查阅一下英语词典。
同学们思考了好一阵,然后有个同学这样发言道:“over”意为“(部分或完全覆盖)在……上面”,隐含着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力量的极大赞许和对中国革命的无限期望——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另外,“over”既然是“在……上面”之意,也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力量并没有像国民党一样真正统治中国,是“OVER CHINA”而已。所以这个词斯诺用得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