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读写教育在变与不变中新生 李卫东,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 朱自清“隐瞒”了什么? 《荷塘月色》写了什么?有人说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即“国事感伤说” 还有人说作品是父子矛盾的结晶,即“家庭矛盾说” 当然,还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对婚姻状况厌烦的表现,也就是说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感
文本解读 | 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味 苏轼《赤壁赋》形式通脱畅达、状物虚缈若仙且述理深挚无穷,三者共同架构起篇章中韵致横生的文学兴味与美感表达,并使其成为文赋这一文学形式最高成就的代表。水与月作为篇章中重要的描绘对象,不仅从外在形式上串联
文本解读 | 为国之礼·战争之礼·宾主之礼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礼仪、礼节、礼制等关于“礼”的文化广泛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的多篇课文均有提及或涉及“礼
文本解读 | 向“悠然”更深处漫溯 《饮酒》(其五)选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26课。本诗是陶氏名篇,也是隐居诗中的代表之作,历来对此诗的评价多集中在“悠然”,如《教师教学用书》分析道:“《饮酒》之悠然”[1] 从一线教学实践看,“悠然”之阐
本刊特稿 | 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Ⅰ卷的评析与商榷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一如既往紧跟形势,精准把握时代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配合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双减”任务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确定设计命题内容,依托高考评
思考 | 艺术·审美·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9[1]明确提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要求,而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动人的人物性格、扑面而来的生活气
思考 | 广其识,增其效,赋其能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个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到了“跨学科学习”,且强调力度空前之大,史无前例。再
思考 | 依据“类文本”补充语文教学素材的途径探析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推行以来,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模式。与教师传授、分点解析、课后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学习任务群教学强调:
思考 | 遇惑与解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释疑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堂教学 | 古典解释学视角下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意象作为传递诗歌情感、传达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只有充分把握意象,才能正确解读诗歌,品味其传递的思想情感。因此,意象教学是高中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意象教学,往往就单个意象在单篇中呈现的情感进行分
课堂教学 | 基于语言品鉴的读写任务设计:切入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一种视角 当前,任务型教学和活动式教学几成语文教学的主流。无论是任务型还是活动式,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支架的搭建,并关注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真实的语文读写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
课堂教学 | 可视化图示在读写教学中的多种功用 在阅读和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读、不会写、记不牢等的情况。面对阅读文章有障碍、写作有困难、记性不好的学生,该用什么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呢?笔者尝试将多种可视化图示引入语文读写教学。其实,将
课堂教学 | 百年党史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机制研究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历史永远是人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的最好的教科书。全面展开党史教育,能更好地了解历史、面向未来,对青少年开展的党史教育更是关切到年轻一代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育。中学语
课堂教学 | 聚焦“双减”,发展思维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双减明确强调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减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
课堂教学 | “兴发感动”说与现代诗歌教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双减明确强调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减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
教材 | 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及其利用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跟必修教材编写思路完全相同,“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1]跟即将退出教学序列的人教版教材相比,由于课文篇目的调整和崭
教材 |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语文教材的历史变迁 2017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此背景下,回顾民族地区语文教材的变迁历程,对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拙文试以新疆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民族地区语文教材的历史变
教材 | 入格与出格: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实施“范式”探究 教育部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20年颁布修订版 2019年逐步推广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
教材 | 对比视角:破译鲁迅情感表达的写作密码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中的课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在现行课堂教学中,教者对其情感的把握,多浮于表,有的认为是对保姆阿长的怀念,也有更进一层认为不仅
名师手记 |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共享课堂第一课备教手记 《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著作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两年来,似乎还难以找到着落。老师们说,第一年糊里糊涂,第二年懵懵懂懂,条分缕析的参考资料逐渐多了起来,但一开口错漏百出,感觉不对。这种尴尬现状须尽快改变:
写作 | 在西家大塘十四号写诗 作为新诗爱好者的我常常与我的学生分享许多现代新诗,从徐志摩到袁可嘉,从北岛、顾城、食指、江河到如今的余秀华、陈年喜、刘年、张二棍等等。除了分享,我还想做的更多,我一直希望能够开设一节新诗创作课。但是却
写作 | 尽精微:基于问题的微型化写作教学实践 统编教材重视写作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依据写作知识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写作序列的形式安排写作主题,设计写作任务。一线语文教师也认为序列化写作教学模式既符合教材编纂体系,又能有效制定教学计划,推进教学进
写作 | 提高统编教材作文修改能力的策略研究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中单元写作任务就是文章修改,指出文章修改要完善立意、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推敲语言四个部分。新课标和新教材只是呈现文章修改的要求和方向,没有提示具体的文章修改路径,
博硕论坛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文化指向与教学启示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经过长时间推敲和打磨,印发了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16个学科课程标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的陈规,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等方
博硕论坛 | 文史一体:语文教学的历史感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因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文学与历史联系的紧密性要求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感问题。强调语文教学的历史感,对当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具有重要
语文新锐 | 新课标视域下“老文新授”初探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视域下,老文如何新教,长文如何短教?笔者认为,“老文新授”须以《新
案例 | 单元整组谈读书,“双减”作业巧设计 【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并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3.体会读书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启发。【学习重难点】读好文言文,练习朗读,实
撷英 | 史绍典散文集《此心安处》序 一绍典老师散文集付梓在即,嘱我先读,并为之序,小弟何能,敢当此任,然却之不恭,谨以获益之读后感报答信任之谊。绍典老师数十年来以湖北省教研室领导者及湖北、中南乃至全国语文学会重要负责人之一的身份,特别是
撷英 |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路径 在职业高中的育人使命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地位。一方面,语文学科以母语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密切沟通与深入交流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阅读材料,可以浸润学生心灵。也就
撷英 | 论王维与禅意 王维,字摩诘,被誉为“诗佛”。在安史之乱之后,王维退居山野,隐于自然,信奉佛学,用心体会世间万事万物,超脱自我。佛禅在王维感到痛苦的时候,引领他前往一个空明的世界,王维在佛禅的陶冶之中,留下了众多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