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解释学视角下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李婷婷

意象作为传递诗歌情感、传达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只有充分把握意象,才能正确解读诗歌,品味其传递的思想情感。因此,意象教学是高中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意象教学,往往就单个意象在单篇中呈现的情感进行分析,未能关注到同类中不同意象的使用差异以及相同意象在不同篇目中的情感差异。为试着解决这一问题,并为意象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吸取、融合了周光庆古典解释学的解词方法以及群文阅读这一新锐阅读教学理念,提出可引导学生从“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三方面对意象作比较分析,并进行“再解释”。该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古典解释学与群文阅读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一)古典解释学:关注同一词语的不同解读

周光庆关注到,在中国大部分经典之中,存在“一词多解”的情况。即同一个词,会存在多种解读。如“学而时习之”,孔颖达疏“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孔颖达认为,学习指的是觉晓、顿悟;朱熹则认为学习指的是效仿、模仿。二人针对“学”作出不同的注释,究其根本,是其治学理念有所不同。古典解释学特别关注这种不同解释者对词语进行不同阐释的情况,力求挖掘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周光庆综合孟子、朱熹等人的解释学经验,提出词义解释既有语言解释,又有历史解释和心理解释。所谓语言解释,指从语言层面上关注词语含义;心理解释,则指从在解释中由自我走出,进入他人内心的历程,研究思想如何从作者生活的整体中产生。更进一步而言,了解了前人的感情是如何生发的,还要立足于当下、结合自身的体会重新阐发新理解、新感悟。

诗歌中的意象大部分以名物词为主。同一个名物词的基本概念是固定的,但却能生发出许多不同的情感,拥有不同的解释,这正是古典解释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此外,古典解释学关注词义在当下的重新解释,有利于帮助传统文化、传统精神重返当代。

(二)群文阅读:强调对同类型、同主题文本的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新时代学生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全面思考的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部分课程,应当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1]古典解释学的解释步骤,恰巧与这些要求暗合。古典解释学特别注重“再解释”的能力,一方面,要求阅读者结合自身经验、生活常识、个人解读等发前人未发之意;另一方面,要求鉴赏者立足当下,重审传统在当下的新形式和新意义。因此,从文本细读入手,借助古典解释学的资源,立足诗词意象的多义性,可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进而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

群文阅读教学意象的选取,应注意顺应古诗词中意象使用的客观情况,分析教材、分析考情,综合多方考虑,确定合适的切口。例如,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类意象也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短歌行》《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五首诗均以“酒”意象贯穿。而涉及的诗人李白、陶渊明等又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庞大的范本量有助于学生全面比较、探析意象的多重含义及其原因。如选取的意象代表篇章较少,则可供研究的范本的广度和深度也会相应受到影响。此外,单元目标又要求学生能够体味古人丰富的感情,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酒意象的重要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恰好能够支撑这一目标的达成。在考试层面,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等的诗词鉴赏试题,都需借助“酒”意象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二、高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步骤

古典诠释学认为解释文本包括“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三个步骤。其中,语言解释在于解释词义,疏通文本,帮助学生寻找个性化解读的文本依据;历史解释则是根据时代特点、作者生平、生活状况等方面考察作者创作的背景与环境,这考验教师学生知人论世,横向思维的能力;心理解释则是以己度人,按照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经验推求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以及情感产生的一系列原因,这就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道德提升密切结合。

意象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对课本中出现的同类意象进行提取,并引导学生对意象作分析。以“酒”为例,通过对相关篇章的考察,可提取出“酒”类意象6个:酒、淡酒、清酒、浊酒、腊酒、葡萄酒;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比较。这些意象看似相似,其实大不相同,而其细微差异对文意表达有重要的影响。比较可分为不同意象的比较,以及相同意象的比较。比较的方法则应是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和心理解释的三位一体。

所谓语言解释,就是要厘清词语的基本含义、文化内涵以及感情色彩,为疏通文义打基础。意象不同于普通名物词,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极为丰富。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讲解意象所承载的内涵和感情色彩的成因,使学生对意象有更深刻的认知的同时,丰富其基本文化常识。

历史解释和心理解释的具体方法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孟子结合“以诗言志”的诗歌创作理念和孔子“兴观群怨”的诗学理论以及自身的哲学思想提出的经典解释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2]孟子认为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味其心境,才能正确解读其意蕴。

知人论世,强调要知晓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了解其创作动机;以意逆志,则要求在推求前人的思想情感时,应立足全篇语境,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推求前人的心境,即“以心揆心”“由己及人”。[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虽以解经为根本目的,但在后世文化典籍的解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同一词语的多重解释进行深入审视和探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比较不同意象的差异

不同意象最直观的差异就是其基本概念的不同以及附加其上的感情色彩的不同。酒类词语本多为中性词,其本身不具备感情色彩,但受到颜色外观、使用场合、使用者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也沾染上了相关的情感色彩。如“清酒”由颜色的清亮与人品的高洁相似,故清酒暗含的感情色彩通常为品性出尘。诗人在使用不同的意象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附着在这些意象上的感情色彩。为了符合诗歌的主旨,诗人必须选择与之相应的意象。此外,诗人的经济状况也限制了其饮酒的类别。

酒,《说文》:“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释名》:“酒,酉也。釀之米麴。酉,泽久而味美也。”[4]酒是由米所酿而成。《说文》:“吉凶所造。”说明饮酒的场合多为祭祀、燕飨、祭奠、婚礼等,有供奉神灵、睦亲敬老、保健增寿、消愁去忧等作用;“就人性之善恶”主要针对饮酒之德而言。醉酒且言行失仪,是失德之举。《诗·小雅·宾之初筵》,就是讽刺饮酒无度,酒后手舞足蹈、胡言乱语之作,《序》:“幽王荒废……饮酒无度……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5]至于魏晋,酒醉后肆意不拘、放浪形骸则被视为性情之举,如刘伶病酒、阮籍狂饮等事被传诵千古。

由于“酒”是一个大类词语,其包含的酒的类别、饮酒的场合丰富多样,故而其具体的语境义必须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如酒既可与祭祀时的庄严、神圣相勾连,产生静穆、清冷的色彩意义,又可与欢宴之上,饮酒作乐的欢欣、喜悦等意义相联系。

清酒——浊酒

最常喝酒的两位诗人,是杜甫和李白,但一人“金樽清酒斗十千”,一人“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何两人之酒如此不同?这种差异既与不同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有关系,又与诗人的生平、性格等密切相关。

清酒和浊酒是按照酒的清澈程度进行分类。《汉书》:“宜城醴醪,苍梧缥清,为酒醪以靡榖者多。”颜师古注:“醪汁,滓酒也,靡散也。”[6]浊酒的渣滓漂浮于酒面,颜色较为浑浊,价格低廉,品相欠佳,饮用者多为平民。值得注意的是,浊酒浑浊不堪、难以看清的颜色特征,与心境的混乱、捉摸不透有相似性,故而浊酒往往暗示着饮酒人心绪的复杂、混乱。

清酒则澄清透亮,没有沉淀物,制作工艺相较繁杂。首先其酿造时间较长。《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玄谓事酒,酌有事者之酒,其酒则今之醳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醳者也。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7]清酒冬天酿造,要至次年夏季方才可取出。其次,其过滤工艺复杂。王先谦转引颜师古注:“《急就篇》颜注:‘簁所以箩去粗取细者也。’盖簁亦可以用漉浊酒之糟取其清。”[8]清酒要经浊酒反复过滤,取其澄澈无渣者,方才算酿造完成。除作祭祀、宴饮之酒外,清酒还可用于入药、养生。魏晋时期,求仙风气风靡一时,世人多作仙丹求仙问道。《神仙九丹经》载:“神水出入无间,役使百鬼。服之法,以清酒一杯,神水半合而饮之。”[9]清酒也因此与仙人缥缈出尘、超然世外的形象勾连起来。同时,魏晋文人雅士盛行清谈,饮清酒者众多。为效仿前贤风度,后世达官贵族、清高文人好饮清酒,既为显示其身份贵重,又为凸显其情雅致高洁,其人逸世孤高。

故而李诗多清酒,一是清酒所传递出的孤傲、飘逸与李白其人以及其诗歌主旨、语境等相吻合,二则与李白家境相较殷实,常出入高门府第、名流宴饮等场合常饮清酒有关;杜诗多浊酒,与“浊酒”往往暗含心绪繁杂之意以及其生活贫困潦倒有关。

淡酒

《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之“淡酒”是教学中重要的意象,那何为淡酒?为何李清照用淡酒,而非其他酒类呢?淡酒一词不同于清酒和浊酒。清酒与浊酒具有明确区分标准,即是否有沉渣,颜色是否清澈透亮。淡酒的“淡”,一方面实指品相欠佳,勾水过多的劣质酒淡酒、薄酒与浓(厚)酒是按照酒味浓度高低区分出来的。《汉书》:“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颜师古注:“醇酒,不浇谓厚酒也。”[10]浓(厚)酒,指不加水的酒;淡酒、薄酒则是加水较多,酒味偏淡的酒。其口感不如浓酒醇厚,因此,品相较浓酒低劣。《庄子》:“鲁酒薄而邯郸围。”许慎转引《淮南子》注:“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11]楚王以贡酒品相低劣而以赵国不尊攻赵,虽是托假之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淡酒较浓酒低廉,多为平民所饮,不为贵族所好。

另一方面,“淡”是一个主观性评价。同一杯酒,对于酒量极佳的人而言可能是淡酒,反之,对于甚少喝酒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浓酒。抓住这一特性,可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所饮“淡酒”是哪一种情况,并给出相应理由。若是前者,则符合李清照南渡之后生活窘迫的实际状况。淡酒价低,多为平民所饮,从侧面揭露出李清照清苦潦倒的境遇;若是后者,则是以衬托之法写愁浓。杯中之酒虽浓,但惆怅更浓,以至于味道再好、再浓的酒入喉却也近似无味。

清酒之引申:葡萄酒

葡萄酒,属于清酒,由葡萄所酿造。葡萄酒最初为胡人岁献之贡品,[12]价格贵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13]每逢君王赏赐,或是豪门宴请方能一饮。其后酿造技艺虽日趋普及,官家、民间均可自酿,但受葡萄价贵、工艺繁琐等因素影响,葡萄酒仍是价格非凡。[14]加之其颜色呈紫红色,光彩夺目,绚丽非凡,葡萄酒多含有珍贵、美好之意,且具有异域风情。王之涣《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作于诗人戍边时期,军中生活清苦,葡萄美酒难有,但军情险急,众将士们无法安然畅饮。美酒宴饮与征战伤亡惨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篇极具悲壮苍凉之感。同时,葡萄酒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丝大漠风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