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家大塘十四号写诗

作者: 宋媛媛

作为新诗爱好者的我常常与我的学生分享许多现代新诗,从徐志摩到袁可嘉,从北岛、顾城、食指、江河到如今的余秀华、陈年喜、刘年、张二棍等等。除了分享,我还想做的更多,我一直希望能够开设一节新诗创作课。但是却顾虑重重。一方面,作为老师的我虽然偶尔也动笔写诗,但是不得不说,也常常苦恼于自己不能准确再现内心一闪而过的情绪,因此,想要指导学生进行新诗的创作,难免心中没有底气。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新诗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新诗就是故弄玄虚的分行散文。因此,新诗在中学校园语境中的受众有限。如果想要推广新诗,扭转他们对新诗的偏见,那么这一节课必须要能展现新诗的特色,要以一个鲜活的主题真的击中他们的心脏,俘获他们的芳心,并且要激起他们的倾诉欲,点燃他们的易燃易爆的少年情怀,让他们自觉参与其中。否则,可能只会加深他们对新诗的偏见。因此,我的新诗创作课迟迟没有付诸实践。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位同学的一首未写完的情诗。忽然发现,这是不能错失的良机,我希望借此未尽的情诗点燃同学们易燃易爆的少年情怀。

在付诸实践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中学校园空间中新诗的接受与传播做一番梳理与思考。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思想的花朵。但是不得不说,在中学的校园空间话语体系中,新诗处境十分尴尬。这“尴尬”在何处?诗歌承载了众多的人文功能,但是在中学校园语境中却一直处于失语的边缘,甚至是一片空白。大家对诗歌的期待与校园新诗创作的现状是不匹配的。何以至此?私以为,我们需从长计议。

一、新诗创作的难度

胡适先生1919年10月在《谈新诗——八年来一大事》中首次使用了“新诗”这一概念,从此“新诗”便正式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名称。(与“白话诗”稍有不同。胡适在提倡“白话诗”与“新诗”的时候,二者的概念是稍有不同的。详情参见陈爽《从白话诗到新诗:胡适“新诗”概念的转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海子曾说:“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这易燃易爆的“烈火”即可理解成个体内心的饱满心绪的自然流淌。既然如此,那么诗歌的创作似乎就应该是情感饱满到极点之后的水到渠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新诗是内倾性的极度个人化表达,“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那么他的表达自然就面临困难。对于新诗的创作,即使是新诗的忠实拥趸与最积极的提倡者、出版过《尝试集》的胡适先生也依然直言“提倡有心,创造无力”。那么为何新诗创作如此有难度?

首先,这与新诗的产生机制有关。诗歌来自于诗人的灵光乍现,是诗人情绪的瞬间迸发。那么新诗的创作无异于诗人将自己转瞬即逝、一闪而过的诗思、情绪定格,因而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新诗语言灵动跳跃,充满了对日常语言与逻辑的挑衅与背叛。相较于小说、散文的通俗,新诗更多关注的是沉潜性与内倾性私人絮语,是激情产物。因此,不仅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模仿、复刻更是不易。

其次,古典诗歌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是个古典诗歌传统浓郁的国家。从我们蹒跚学步就开始学习古典诗歌,可以说古典诗歌开启了我们的文化启蒙。但是,这既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一种束缚。在面临自由的新诗创作的时候,我们很难跳脱出古典诗歌的束缚。

再次,新诗研究的不足。几千年来,文人、学者对于古典诗歌的平仄对仗、表情达意,研究的全面、深刻、透彻,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兴起、流行的新诗,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新诗,我们依然知之甚少。尽管,从八十年代开始,至如今,无论是现代新诗的创作还是评论研究都蓊蓊郁郁,每年都以庞大的数量蓬勃发展,但是不得不说,与小说、散文相比,诗歌依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且,尽管如今现代新诗追随者众多,但是相较于古典诗歌的规律性、可操作性,例如古典诗歌的填词,现代新诗的创作依然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

其实,中学校园语境中,新诗的边缘化除了新诗的创作难度之外,还有一大原因便是高考写作对现代新诗的回避。私以为这直接导致了中学阶段对新诗创作的严重忽略。在高中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语境中,对议论文、记叙文写作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新诗创作的重视。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被高考作文排除在外的“现代新诗”其实也被排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领地。高考对新诗的排斥,导致新诗创作一再地失语,成为高中教学过程中若隐若现的存在。

二、新诗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新诗的创作?为何还要在中学校园语境中强调新诗的创作?这关乎新诗在校园空间中的正当性,甚至是正统性的捍卫。

首先,新诗是生计困顿、心灵困厄、生死交缠的现代人的选择。写诗是人生的一些必然诉求,尤其在至明或至暗的时候。中学生,身处十七八岁的青春期,正是如花的年岁,升学的压力、懵懂的情愫、成长的烦恼,都是诗歌吟咏不尽的主题。那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苦恼用文章表达同样可以,为何一定是诗歌?”对此,我非常赞成秦晓宇在《以诗为证》一文中所说的几句话:“大白话是一种毫无难度的表达,但是往往把物质世界和心灵深处那些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的东西省略了,于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被大大简化了。这样的发声有时未尝不是一种遮蔽。”诗歌语言的凝练跳跃恰恰满足了个体“勾连错综、难言之隐、莫可名状”的表达诉求。有的时候,并非是诗歌的语言在跳跃,而是我们的情绪在波动;并非是诗歌莫可名状,而是我们的心绪难以捉摸。诗歌,是一面镜子,烛照的是层层包裹之下的你我;诗歌,也是一本日记,一个个白纸黑字记录下的,其实都是白天的我与黑夜的我、理性的我与感性的我白刃相见。中学生的新诗创作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恰恰相反,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成长的烦恼,升学的压力,他们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常常是被遮蔽的。他们的言说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整个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也将为我们重新思考诗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

其次,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校园空间,需要诗歌这样的载体,实现肉体的解放与精神的超拔。余秀华曾说:“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的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诗评人霍俊明曾说:“诗歌就是生活的梯子,沉滞麻木的生活需要偶尔抬高一下的精神景观,哪怕诗意只是提高小小的一寸。”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除了分数,除了书本试卷,他们理应获得更多。他们的新诗创作绝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恰恰相反,中学生群体,尤其是高中生群体,有着常常被成人忽略、被遮蔽的忧伤与疼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焦虑症”“抑郁症”在中学生群体中日渐增多。当诗歌成为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一根拐杖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全他们一个轻盈的表达渠道,在分数的平行空间中,为他们开辟一片“远方”,架起一座梯子,让校园成为一个燃烧的、向着诗歌所有的尺度敞开的空间?

再次,诗歌写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多元的生活中对日常的和无“诗意”的场景的关注和重新发现,近乎于诗意的眼光与诗性的思维的培养。重庆的作家李元胜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微生态摄影师。可以说这两种社会身份相互成就,相得益彰。这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启示。在他的代表诗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中,李元胜暖意洋洋地道来: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李元胜将生活中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全部请进诗歌,“低头看鱼”“把茶杯留在桌子上”“坐在走廊发呆”。这些很琐碎的生活细节在陈述的过程中甚至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但是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活一经李元胜的描述,我们会猛然发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并非只有“一地鸡毛”,“诗意”就潜藏在分分秒秒的用心观察中。

这种诗意的重新发现与重新发声,对现代文的写作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与推动。著名作家木心,诗文并举,他的《九月初九》中:“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我们会发现写诗的木心,他的散文语言也拥有现代新诗一般的余韵,接续了诗歌传统。除此,当代的众多作家,例如王鼎钧、熊培云、王开岭、邱华栋等等,他们也都具有诗性思维,以细腻而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文字中涓涓诗意独具风韵。思及此,我们会发现尽管高考作文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是高考并没有排除诗歌,现代新诗既可以以“被引用”的方式走进现代文写作,更可以诗性思维提升现代文的文采。

三、新诗创作的一次实践

在无意间发现了那位同学未尽的情诗之后,自觉冒失,虽非故意,但是却依然无意间窥视了一个纯真少年甜蜜的心事。读完,思量再三,我决定约这位少年小谈一次,想要告诉他我的感动,想要与他一起交流新诗创作的心得,更是希望能够获得他的同意,借用他的小诗,点燃大家新诗创作的热情。

1.课前准备

(1)推荐阅读

我与同学们约定两周时间,在这两周时间内,大家自由阅读现代新诗。除此之外,我也拿出我的藏书,推荐给大家。包括蔡天新编选《现代汉诗110首》、顾城《顾城的诗》、北岛编选《给孩子的诗》《朦胧诗精编》、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陈年喜的《炸裂志》、刘年的《为何生命苍凉如水》、黄梵的《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霍俊明的《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这些书放在教室里,大家自由传阅。我希望,这些书能够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这些书涵盖了从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八首白话诗开始到当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例如当代余秀华、陈年喜的代表作,也包括一本诗歌创作方法论的书与一本诗歌评论。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诗歌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

(2)下发资料

选取六首诗: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食指《相信未来》、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陈年喜《炸裂志》、余秀华《我爱你》,课前一天全文印发给大家。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2.课堂学案:为你写诗

一、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印发的资料,讨论概括现代新诗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大胆歌颂爱情、追求爱情的佳作数不胜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以学业为重,但是正值青春期的我们难免也会萌发懵懂爱意。梁羽生曾言:“少年情怀总是诗”。此时的我们虽然不能恋爱,但是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将这份纯真的感情诉诸笔端,写成诗歌,变成我们的独家记忆。以下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一首小诗,请你依据总结的新诗特点,帮他修改,并说明理由。

思念

母亲总是说我还小,

可我已经害怕来不及。

我无法停止思念你,

正如我无法停止呼吸,

我知道,我应该更清醒一点,

但是我做不到。

我对着天祷告,

我愿意为爱承受一切。

多想清晨,给你一朵红蔷薇;

多想午后,给你一颗松果;

多想傍晚,给你一缕晚霞;

多想深夜,给你一颗最亮的星。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我很想你。

你是窗外的水杉,

给我温暖与慰藉。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我还在想你。

你是那一弯迷人的月亮,

给我神秘与惊喜。

深夜十一点的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笔:请你模仿二、三小节,为这位同学续写一小节诗。

3.课堂终端呈现

(1)经过热烈讨论,对于新诗的特点大家总结如下(以下特点的总结,采用了同学们自己的语言):

①语言凝练简洁,而且词语搭配奇妙,常常不符合日常的表达习惯,但是别有韵味;

②意象特别多;

③想象力特别丰富,给读者带来一种思维的跳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