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共享课堂第一课备教手记
作者: 孙丽红《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著作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两年来,似乎还难以找到着落。老师们说,第一年糊里糊涂,第二年懵懵懂懂,条分缕析的参考资料逐渐多了起来,但一开口错漏百出,感觉不对。这种尴尬现状须尽快改变:其一,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的首秀之作,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对提升高中生的思考力有极佳的启发作用;其二,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1”,《乡土中国》首当其冲地承载了统编教材亮点之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承载的帮助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重任,正因为《乡土中国》有相当的阅读难度,恰恰是传授整本书阅读方法的良机;其三,《乡土中国》是高中生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正途大道,蕴含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无出其右;其四,《乡土中国》这部社会学经典之作是一部有温度的学术珍品,作者费孝通先生更是老一辈学人的优秀代表,学高身正,高山仰止,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典范……总之,此书虽难,但颇有介绍给处于人生重要精神成长阶段的高中生阅读的必要。
2020年,笔者与《乡土中国》结缘,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广州共享课堂录制任务,负责组建团队完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10节课的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刚接到这个“光荣”任务,就遭遇人员不足的问题,一向积极承担教研任务的老师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婉拒词都十分真诚:“抱歉啊,孙老师,这本书……还没找到感觉”“孙老师,我想先向其他老师学习”“孙老师,电视录课的机会难得,可这本书实在……”不得已,动员了4位教研骨干,连我自己总共只有5位老师艰难起步。后来,陆续动员3位老师加入,8位老师怀着对这部经典的敬畏之情和传承经典之心,酷暑研读研教,坚持到最后。
“共享课堂”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参与“共享课堂”的录制,是任务,更需要公益精神。这次共享课堂录制的感受是: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有同有异,差异不小,同大于异。没有学生的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按每分钟大约250字的语速,讲26分钟,大约是6500余字。录完课后我面对学生上课,在重点学校重点班至少需要两节课80分钟时间,在普通学校重点班40分钟则仅开了个头,估计需要160分钟。换言之,电视课堂内容要充实,备课量很大,就本节课而言,大约是线下3节课的容量。其次,电视录课预设性极强,需要提前做到字斟句酌;线下教学则生成性更为重要,需要随时根据学情互动。
同时,无论什么课堂都必须做到三个“贴近”,本课堂也是如此:首先,要贴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1”中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据此,我们根据教学指导确定《乡土中国》共享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其次,是解读文本。线上课堂由于主要是教师讲解,对文本解读要求更高。要讲好《乡土中国》这本经典的社会学学术著作,我们要做许多预备工作,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如费孝通先生传记、社会学理论通识、《乡土中国》成书经过及重要评价、相关文学及影视作品、六万余字的文本解读……等等。其次,无论什么课堂,心中都要有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是贴近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或未知且重要之处而去的,虽然眼前“无生”,但时时处处都需要想象学生的存在,针对对象讲授,惟其如此,线上或线下的课堂才可能成功。最后,线上课堂受众更为广泛,影响更大,在意识形态、学科知识、语言表达等方面更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考量,追求精益求精的教学艺术境界。
经历多次线上、线下脱胎换骨的研课、磨课,《乡土中国》10节课于2021年9月在广州电视台演播厅录制,2021年11月率先顺利上线,通过网络公开播放,得到一定好评。下面是《乡土中国》第一课《单元学习导读及第一章‘乡土本色’》共享课堂实录,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语文老师孙丽红,今天我们学习《乡土中国》第一课——单元学习导读和第一章“乡土本色”。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经典’气自华”。读好书,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涵养我们高雅光彩的气质。哎,有同学发现了,老师化用了苏轼的诗,把“诗书”改成了“经典”。很好!
现在开始的10节课我们开启《乡土中国》的精读之旅——这个单元的10节精读课是这么安排的,将有八位老师带领我们学习。这是我们学习生涯中首次以课内独立单元形式呈现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特别强调“整本书”这个概念,强调读得比较深透。在初中阶段我们开展过《西游记》《简·爱》等中外小说整本书阅读学习,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不同的是,《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学术”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在某专门知识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学术著作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我们开始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我们先来明确这个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1.能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特点,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2.能把握核心概念,提炼学术观点和内容提要,理清作者行文逻辑思路。3.能有意识地阅读相关辅助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积累社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4.能了解阅读学术著作的要求和基本方法技能。5.能独立思考,乐于分享,善于表达。
接下来我们看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有更为具体的要求:一,能对本书全貌有基本了解,初步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能以文化反思的心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里我补充一点:文化反思源自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认为能解决全球一体化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方法,涵盖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阅读本书。二,能把握第一章中“乡土社会”等重要概念,提炼内容提要,理清行文思路,品味学术著作语言特色。三,能了解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要求及常用阅读技能,初步知晓本书学术价值。
在课前提问中,不少同学提出同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课内专门阅读《乡土中国》?
是的,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学术著作浩如烟海,从《乡土中国》问世至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什么要读这本似乎早已过时,“土得掉渣”的《乡土中国》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费孝通先生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这部作品针对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答,视野宏大、见解精辟,引起广泛关注,结集后一版再版,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的当代,这本书仍能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仍是我们了解中国基层社会最有价值的读本之一。2020年,清华大学将《乡土中国》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阅读。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乡土中国》正是这样一本超越时代和国界的许多人“正在重读”的经典之作。这部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正是高中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这是我们有必要在课内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其次,这本书篇幅不长,全书仅6万余字,言简意远,平易晓畅。在“重刊序言”中,费孝通先生说《乡土中国》是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应《世纪评论》之约连载的14篇文章的合集。
第三个原因:这是一本有温度的学术著作。费孝通先生从求学时起就立下“志在富民”的报国志向,终其一生,孜孜以求。他多次深入乡村,冒着生命危险调查研究,目的是希望找到改进社会、让人民富裕之路。古稀之年的费先生还义无反顾担当重建中国社会学的重任,积极建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读《乡土中国》,除了能学习社会学知识与研究方法,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支持着费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奋力前行的宝贵精神品质。同学们,从费先生身上我们会懂得做学问第一需要有高尚的品德。
好的,同学们在粗读过程中一定还有各种各样的困惑。非常好,这些困惑都表明,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希望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乡土中国》,带着更多更大的疑问走出《乡土中国》,学以致用,为建设更好的中国做准备。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术著作阅读的基本要求及阅读技能。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已经掌握了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术著作的阅读还要求能进行概括、分类、比较、质疑、创新,达到了解、内化、把握、学习、审视、生成学术内容和观点的目的。
辅以这些阅读技能有助于我们达到这些要求,如圈点勾画、批注简析、思维导图、撰写读书笔记等等。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老师们会结合文本指导大家掌握运用。
具体到阅读《乡土中国》,孙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五点:有概念意识,《乡土中国》的序言、目录、正文、后记中都提到一些概念,要留心琢磨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其内涵如何,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把提出概念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顺手圈划下来,读完全书回头再看那些圈划过的概念,串联起来,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有结构意识,认真理清全书章节之间、相关章节之间、章节内部段落之间不同层面的行文思路;这是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地方。建构全书架构、理清章节之间的关联、梳理章节段落逻辑思路,是化繁为简的前提,特别有助于思辨性思维的养成。有关联意识,关注书本与书本、书本与现实间的联系;有语言敏感性,准确领会作者的表述意图;《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最后希望同学们在独学静思的基础上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14篇文章看似分散独立,实为关联紧密的整体,因此,对全书内容应先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是用思维导图法梳理的《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篇章结构,帮助同学们对全书先有一个总体印象。首先,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社会”,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分别阐释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和变迁。接着作者深入剖析文字难以下乡的社会原因、凝练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进而揭示维持这个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最后,基于“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进一步讨论乡土社会变迁的表现形态。
在阅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本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当下的中国乡村,但费先生提出的“乡土性”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中国社会的“根”,事实上他笔下的这个乡土中国对今天的中国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需要以反思的心态阅读这本书,思考农村已然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有哪些“不变”,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既看到乡土社会中值得传承的文化基因,也要反思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乡土文化存在的需要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