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切入点
作者: 方舟 沈胜方《儒林外史》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教学中只有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才能把握其不朽的价值。同时,这也衍生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即从哪些角度切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才能助益于初中生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儒林外史》通过对儒生官绅、武士豪侠、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服饰进行描写,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服饰描写中剖析了士林阶层的精神困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倾注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服饰描写为切入点来进行整本书阅读,充分挖掘服饰描写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读“懂”这部“伟大”的小说。
一、探究前的准备:确定专题内容
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活动重在通过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达到对作品特点及内涵的把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作品。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首先需要确定专题内容,这可以由教师在把握文本内容和调查阅读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基于《儒林外史》的阅读难度,专题探究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来确定,学生在特定专题下进行小组合作,深入挖掘作品价值。
1.教师提前阅读,找准教学落点
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导向深度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原著,静心思考,梳理内容,汲取思想和艺术的精华”[1]。《儒林外史》的深度阅读不仅要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度理解,也要“汲取思想精华”,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蕴,这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有助于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儒林外史》的思想意蕴体现在作者对士林人物的塑造和社会环境的整体揭示中,礼俗、人情、世风都共同促成了社会整体风貌。
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需要在提前阅读的基础上,找准教学落点,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寻找合适的角度来进行阅读引导,以服饰描写为切入点来探讨《儒林外史》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便于学生感受和把握民俗世情风貌,跟随作者的指引,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将整本书阅读导向深度阅读。
2.结合教材提示,挖掘作品价值
教材中着重介绍了作品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2]。根据教材提示可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可以仔细阅读名著导读中的相关提示,有选择性地汲取其中的观点、方法,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作品通过服饰描写细腻地再现了儒林阶层的精神面貌,所用语言也极其简练。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探究作品中服饰描写的独特意义,挖掘人物服饰行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感受当时的世俗风貌,进行服饰描写专题探究便于学生实现内容探究与艺术特色探究上的结合。
3.考虑学生兴趣,实现有效探究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时,要求设置“讽刺艺术”探究专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考察服饰描写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学生领会作品高超的讽刺艺术,从服饰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不守礼的儒生官绅的讽刺,以服饰描写为切入点探究小说的讽刺性乃至主题,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落脚点。
“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挖掘时,需要找准挖掘角度,在深入解读学生后以适合学生的角度整理解读内容”[3],选择以服饰为切入点来探究世俗风貌正是挖掘文本内容、考虑学生需要之后的结果。服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虽然古今服饰差异较大,但有许多学生对古代服饰样式很感兴趣,教师选择服饰作为专题探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够了解古代服饰之美,又可以达到对作品内容的深刻解读。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作品中的服饰之礼,并对其中的服饰现象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深度阅读,从人物的服饰行为出发探究作品的主旨内涵。
二、探究中的任务:组织学习活动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专题探究活动重在为学生提供交流、探究、质疑的平台,其学习任务可以分为三步,以服饰为主题,学生围绕服饰描写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探讨,分别实现对作品中礼俗、人情、世风的把握,从而在整体上明晰当时的社会环境、世俗风貌。
1.《儒林外史》服饰描写与礼俗探究
服饰有道,贵在守礼,学生虽然对明清服制不够了解,但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服饰礼仪的重要性是不成问题的。学生完成初读之后,对《儒林外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精读文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两组找出作品中遵礼守矩的服饰行为,另外两组找出作品中违礼僭越的服饰行为,将学生分为“遵礼”组和“违礼”组,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分辨书中人物的服饰行为是否“遵礼”。
为了解决探究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场合中人物的服饰描写,“遵礼”组的学生可以首先呈现所搜集的阅读信息,全班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遵礼守矩的服饰行为的意义。学生从婚事中的服饰之礼可以了解明清婚礼服饰样貌,并观察人物的服饰态度。通观书中对婚礼服饰的描写,可以发现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属于何种身份的人,婚礼中所着服饰必然是“新”,必然带“红”,这是婚礼服俗的基本要求,这种服饰特点至今仍然存在。新人的服饰是婚礼服饰的主体,第五回中写到严监生与赵氏的婚礼,“严监生戴着方巾,穿着青衫,披了红绸;赵氏穿着大红,戴了赤金冠子”[4],虽然书中对女性婚礼服饰描写较少,但从此处可见男女双方皆穿“红”。婚礼上人物的服饰体现了他们对婚礼服俗的遵守,第六回严贡生二儿子的婚礼、第二十六回中鲍廷玺的婚礼都体现了人物对婚礼礼俗的遵从态度。
学生对书中婚礼场面的服饰描写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当事人都有着遵礼守矩的服饰态度,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时人对服饰礼俗的真正态度,因婚礼是人人都乐见其成的,不过多涉及利益纠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婚丧不同场面的服饰行为进行整体观照,才能认清人物对社会服饰礼俗的真实态度。
关注丧事中的服饰之礼,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人物对婚礼和丧礼服俗的不同态度,在对比中探究人物态度的成因。因服丧与官员的仕途密切相关,丧服更直接体现“孝”与“利”的矛盾,儒林人物本为知礼的读书人,但书中违背丧礼服俗之人却时时可见,让人深思,学生可以从人物对丧礼服俗的违背现象中来探究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中涉及穿丧礼之服有范进、严贡生、荀玫、权勿用、匡超人、郭孝子等数人,但能遵守丧服礼俗的却仅郭孝子一人。第一次出场,郭孝子“头戴方巾,身穿旧布直裰,腰系丝绦,脚下芒鞋”[5],仍是儒生打扮。第二次写到郭孝子的服饰,“头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脚下芒鞋”[6],通过服饰指明郭孝子之父王惠已经去世。父逝之后,他由“方巾”改戴“孝巾”,由“旧布直裰”改穿“白布衣服”,他不仅从服饰上表现其遵礼守矩的态度,也发自内心遵从丧礼要求,面有哀容,形容戚戚。吴敬梓将人物对“礼”的态度融于服饰描写之中,对丧礼服俗的遵从与否尤其能够体现人物的内在品格,学生抓住这一关系便能够把握人物内在品性,并能透过现象看社会礼俗风尚的存在状况。遵守丧服之礼体现了人物对孝行的坚守,是真善美的体现,与之相对,则是假恶丑的典型,这不仅关系到人物自身的德行品格、精神面貌,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礼仪风尚。吴敬梓正是对社会中的丧服之乱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在乱象中树立一个“遵礼守孝”的典型以图肃清风气,作者直接以“孝子”称之,其希望以“礼”来挽救世道,匡正人心的愿景从郭孝子对丧礼服俗的遵守中得到清晰地展现。
人物服饰是否与其身份相符是吴敬梓观察人物言行出处的切入点之一,因此学生需特别注意人物服饰是否合宜,思考服饰僭越的内在原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通过对各类活动中服饰礼俗的了解,既能够观风查俗、扩展阅读视野,又能够进行揣摩精读、深入理解内容。相较于人物遵礼守矩的服饰行为,违礼僭越者的服饰行为所占比重更多,服制作为礼制的一部分,《儒林外史》通过违礼僭越的服饰现象直接揭示了明清社会礼制崩坏的状况。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重点分析违礼僭越的服饰现象,根据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找出服饰描写中存在矛盾的地方,对身份与服饰不匹配的服饰现象进行重点梳理、深入探究,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把握服饰僭越现象的内涵,从中探究作品的主旨意蕴。
完成初读之后,学生能够发现方巾是由中过学的儒生所佩戴,但作品常常出现其他阶层的人物也戴方巾,学生可能会对阅读信息产生质疑。质疑是思维发展的开始,教师要进行追问求证,引导学生探寻原因,推进学生对主旨意蕴的深度挖掘。
学生在重新梳理服饰描写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方巾乱象是《儒林外史》中最为严重的违礼僭越行为,不同身份皆有人以方巾冒充士林,甚至以此诲乱法度,致使士林圈愈加混乱。《儒林外史》中最先假借方巾冒充士人的是陈和甫,在第一次出场时,陈和甫服饰得宜,“瓦楞帽”符合其相士的身份,转眼间再次出场却由“瓦楞帽”换成“方巾”,完全是士人打扮。第十八回中支剑峰作为衙门巡商戴方巾,直接被官府锁去,杂流借方巾冒充士流本不合法,支剑峰被绳之以法便是最好的证明。
因各种人物违礼僭越的服饰行为,导致社会上出现“遍地是方巾”的服饰乱象,书中人物或出于虚荣心,或出于利益考量,穿着不符合自身身份的服饰,以图实现某种目的。纵观书中服饰描写部分,方巾中的违礼僭越现象牵涉到陈和甫、权勿用、洪憨仙、匡太公、赵雪斋、支剑锋、牛浦郎、万雪斋、汤氏兄弟的两个小厮、方盐商、丁言志等众多人物,他们的身份有江湖相士、市井细民、医生商人等不同类型。学生还可以看到“盐商戴方巾”的时兴已经成为人物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人皆不以为异,作者将不同现象进行说明,呈现出服饰下鱼龙混杂的士林圈。
学生了解了“方巾乱象”之后,需要思考作者揭示这一现象的意图,以探究作品主旨。“成化末至万历年期间因经济结构的变革,使社会风尚乃至人际间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7],《儒林外史》正通过人物的服饰描写将这种风尚变化体现出来,学生深入分析作者所揭示的服饰现象,可以感受作者的精神追求,推断小说的主旨意蕴,作者借方巾僭越现象表达了他对社会礼之不存现状的担忧和重建礼仪的愿望。
在弄清方巾僭越现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察书中是否还存在其他服饰僭越行为,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找出不同回目中存在的服饰僭越行为,探究人物的行为目的与成因,思考行为背后的意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并提升文本探究意识。
学生再次整合信息可以发现服饰的僭越现象不仅有杂流冒充士流,也有士流冒充更高品级的人物。作者在书中直接指出士流的僭越行为,万中书本属方巾之流,却也从“方巾”改戴“纱帽”,伪造中书的身份,这种服饰上的僭越行为最终在人物的作为下成了提升地位的工具,万中书的“假”中书成了“真”中书,这恰恰反映了服饰上的违礼僭越行为已经很寻常了。人人都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当通过正当的科考不能实现时,便付诸于不当途径,因此违礼僭越的服饰现象也不止于方巾之乱,而存在于整个服饰体系中。儒生在追求功名富贵的路途中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和操守,服饰成为他们作假的工具,学生借此可以认识到作者对“功名富贵”的摒弃,对“文行出处”的倡导,作者以讽刺的口吻对士流的服饰僭越行为作出批判,对这类品行失范的士人进行辛辣地嘲讽,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2.《儒林外史》服饰描写与人情探究
教师要“以人情风俗解读为抓手,挖掘阅读思维的纵深度”[8],把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引向深度思考。在《儒林外史》的服饰描写中,服饰不仅仅作为穿着物存在,也作为馈赠物在人物之间进行传赠,通过服饰维系着人物之间的情感。同时,服饰作为日常礼仪的体现之一,人物穿着何种服饰也传递着交往态度,服饰描写与人物情感表达同样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够将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儒林外史》中以服饰为媒介的交际往来蕴藏着人情世故在内,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以抓住服饰与人情的关系,提升对服饰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对作品中人情往来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