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名家访谈 | 统编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情境化教学漫谈

周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湖北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重庆文联全委、重庆文艺评论家协

文本解读 | 寻找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切入点

《儒林外史》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教学中只有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才能把握其不朽的价值。同时,这也衍生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即从哪些角度切入《儒林外史》整本

文本解读 | 从生活中原样取来,从心底里真诚流出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到八百字,只是选取了几组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段,语言质朴无华,但读来常常令人禁不住泪眼潸然。它何以有这样感人的魅力呢?散文家林非在《我心中渴望的散文》中说:“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

文本解读 | “乡土中国”背景下的乡村伦理变革

《乡土中国》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必修阶段指定的学术著作阅读书目,学术性强,专业术语多,加之时空隔膜与经历缺乏,让学生的研读更添一份陌生感。在必修阶段学生对该书理论一知半解,学术

文本解读 | 三维透视下的“明月”品析

《百合花》《哦,香雪》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经典小说,主要探讨“青春的价值”,皆有共同的意象“明月”,但将两篇小说的“明月”放在一起联读比较的研究不多。前者发生在“1946年的中秋”,中秋

思考 | “求知情境”与“实用情境”比较评析

“情境”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但是这里的“真实”一词却让人迷惑——学生在教室里朗读课文,算不算“真实的情境”呢?难道我们曾经的语文教学都是“不真实”的吗?到底什么是“真实”呢

思考 | 中西两种文论话语在阅读教学中的互补共效

所有学术文化的发展几乎都会面临“古今中外”关系处理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是系统化的形态,而主要采用诗性化的言说方式来进行文学批评,采用“意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和阐释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则有清晰

思考 | 例谈“比较变化解读法”

孙绍振教授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孙教授在解读大量文本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比较解读法”。在孙教授看来,“比较解读法”可以分为五类:同主题比较、同题材比较、同体裁比较、某方面有关联的相关作品的比较、与其他表达

思考 | 论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要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

课堂教学 | 论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及其实施

吴东生,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 向紫琪,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教师。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深入进行文学式阅读,促进其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 | 主客二分审美范式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弊论

语文阅读的审美范式分为主客二分、主体间性两种形式,主客二分审美范式适用于传统教学,将语文知识、学生主体视为与教学过程主体对立的客体 主体间性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主体和目标,将主客互动视为客体。主客二

课堂教学 | 数字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与纾解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布局,也是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迎来了从信息技术时代步入数字技术时代的历史转型期,因此本文的数字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是指

课堂教学 | 从“问题串”到“任务链”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问题串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社会淘汰。“问题串”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和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阅读的方法。这种形式比较枯燥无趣,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

课堂教学 | 读写共生,情智并举

“读写共生”是共生教学的一大实践模式,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酝酿同一主题的文章或片段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深化对具体阅读文本的理解[1]。新课标提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名著阅读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

课堂教学 |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1+X”群文阅读教学

“1+X”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指师生以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为宗旨,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

课堂教学 | “期待视野”下叙事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范式

叙事类文言文文本在新教材中比例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变讲堂为学堂,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恰好做了回应了,两者结合也与语文教学规律不谋而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任务驱动提出:

课堂教学 | 开发图画资源,寻找地图密码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指语文教材中各类图表)成为了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形象的画面,丰富的色彩,甚至是一些夸张的、充满想象力、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呈现,吸引着师生的目光。笔者就以低段的语文教材中

教材 | 聚焦语文学科大概念,构建大单元教学

长期以来,单篇精读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态。不可否认,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单篇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等进行精研细磨,学生确实可以获得语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然而,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浅表

考试 | 情境化命题趋势下的诗歌教学反思

情境化命题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而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情境化趋势也是越来越突出了。通过对情境化命题的不断摸索与探究,我们的情境化试题设计也经历了由借助情境引出话题、借助情境考查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样的

名师手记 | 抒情写意与青春憧憬之作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通过

写作 | 妙语共生,笔自生风

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反映出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所以教师应当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将写作教学变成一项常态化工作,使学生能够反复练习、多角度实践,通过长期积累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共生写作教学就能够营造良好的

博硕论坛 | 《中学生》杂志中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举隅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界影响深远。迄今,已有研究者从叶圣陶本身出发,对其教育背景、编辑背景、作家背景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如若细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生成,我们就会发现,在他担任民国时期的综

博硕论坛 |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思潮,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支架式教学即是其中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面

博硕论坛 | 自我救赎,生命解脱

《装在套子里的人》[1]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之一,入选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以其幽默讽刺的手法将别里科夫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经典永远是经典,时隔多年,对于别里科夫形象的认

语言 | 现代汉语的历时差异及其教学启示

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常被视为“不规范的”历史中间物,其中文白杂糅、欧化严重、形义芜杂等现象不仅给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也使教师感到棘手。倘若缺乏现代汉语史的观念,把不同时期的语言材料放在同一平面上看待,就

语言 | “高屋建瓴”有几个意思

先请看例句:(1)宣讲团成员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宣讲报告,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非常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2)主题出版物中既有

案例 | 沧海已逝,灵魂涅槃

【专题任务】以“情感逻辑”为教学视点,解析诗人的心路历程,从而透视诗人的思想,探寻诗人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中心问题】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是如何走出精神困境的?【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双梦”破

撷英 | 《猜猜他是谁》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指导课】一、“习作指南”巧激趣——看谁猜得快1.速问速答。今天这节习作课,我们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闯关游戏。(板书课题)看大屏幕,你们能很快猜出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大大的脑袋,小小的手儿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