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意与青春憧憬之作
作者: 邓永祥《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七篇课文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尤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力;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时,还要注意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针对层次不同的学校或是学生,可适当用最新的小说阅读理论做拓展教学,以此让学生对小说文本有一个较为全面、有理论高度的认知。小说是最有张力的文体,我们的教学也应与文体这种特点结合,教学也应灵活,具有张力,具有生成性。
一、回望历史,重温小说的创作背景
情景导入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那份对新鲜事物天生的好奇,对美好发自内心的追求。那么,在改革开放之初,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当时代变革的号角吹响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时,又将会发生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哦,香雪》,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铁凝在创作《哦,香雪》的时候二十多岁,正如她自己所言“本来也刚从一个少女脱胎成人,时间不太长”。青春的作者充满了青春的激情,青春作者的创作洋溢着朴拙的青春气息。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原型是铁凝70年代中期插队河北省保定地区博野县张岳大队时结识,“到那儿去,接触到的也就是十七八岁、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同龄的乡村的女孩子她们接纳了我,我想非要刨这个根的话,这可能是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根基”,与当时大多数城市知识青年无奈下乡插队,以此为苦不同,铁凝到农村插队是主动的追求。“这时候我很狂热,也很单纯,那我就觉得生活在农村,我就必须到农村去。”铁凝正是在这种青春热情的激动下,结识了小说中的青春人物原型的。正值青春的作者遭遇青春的人物,青春的气息更易被捕捉,青春的情愫更易被抒发。铁凝创作的意义与题旨亦受她所处时代的语境的限定。铁凝在青春年华时,怀揣青春情怀与理想下乡学农,巧遇接纳、亲近她的青年们,又值革新的时代,国家和人民掀起现代化建设热潮,领略前辈们如痴如醉的青春呐喊,当与如此多样的青春相撞,怎能不生发反应?怎能不让作家生出书写青春的情意?
思考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明确: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思考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二、时代记忆,感受姑娘们的青春期盼
小说中青春人物的群像,质感的青春品质,触动人心、指向未来的青春情怀与新时代语境交相辉映。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活力四射的青春女子群像。
思考:文中哪些语句描绘了台儿沟青春女子群像?
明确:“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这些姑娘同深具时代特征的符号——火车相伴出现。火车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现代化工具理性的实体,更是八十年渴望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进入现代文明的隐喻。青年女子对时代快车的“仰望”,表达了封闭落后的传统农业文明对开放先进的现代文明的憧憬。不仅如此,作品还蕴含多重有质感的青春品质,激荡着深具感染力的青春情怀。从青春的内涵可知,理想是青春的应有之义。“香雪”们的理想是拥有现代文明下的事物、走出古老的乡村。正是被这种理想驱动,她们才会对“擦着”台儿沟“匆匆”掠过的火车痴迷甚至虔诚。
明确:“面对火车,她们兴奋异常,奔‘涌’上前,每个窗口都要观望。姑娘们不再吃过晚饭就钻被窝,而是追赶满载新鲜、陌生的七点钟到达村口的火车,对理想的憧憬打破了乡土社会固有的稳定和熟悉。”“香雪”们对理想怀有不灭的青春热情。
明确:当火车在台儿沟设置的站点处停靠,“香雪”们草草吃过晚饭,“洗净受了一天黄土、风尘”的脸,“头发梳得乌亮”,“穿最好的衣裳,甚至换上过年才穿的新鞋,涂上经年少用的胭脂,精心梳洗打扮。”姑娘们的青春热情已升至激情,她们的青春冲动已化作青年对美好向往的诚挚信仰。
明确:“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青春的群体散发着对感伤极速的消解力,铺展着乐观的青春本色,也是对现代理性改变落后现状的时代热情的彰显。小说充满活力的青春女子们,高扬与时代合拍的对现代工具理性的理想,以青春的力量勇敢奔赴值得期待的未来,打破了乡土社会的稳固常态,对青春的梦想与期望徐徐展开。
三、抒情写意,鉴赏人物的形象特征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1.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2.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3.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1)第71自然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第74自然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5自然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第76自然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明确: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的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四、对比映衬,理解人物的青春憧憬
香雪的青春之歌。小说塑造了“香雪”这一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而又自尊、上进的乡村女孩形象。她身上具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她有着洁白的肤色(“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她有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但是作者把主要笔墨放在描写她的美好心灵上。我们从香雪对火车上的顾客“那么信任地瞧着”的眼神中,从她不会和旅客讨价还价中,从当一群女孩彼此嘲弄、取笑时,香雪始终保持着善意的沉默中,从她用四十个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交换一个铅笔盒的“交易”中,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纯美。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想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
凤娇的青春之萌。青春书写离不开情感主题,铁凝巧妙地让次要人物凤娇负载青春情感的表达。当被同伴问及和意中人搭话,坦荡外向的凤娇变得羞怯、做作,嘴里硬不承认,“眼睛却不由自主”望向意中人;当姐妹们谈论贬低意中人,她深感不平,甚至为此疏远最好的姐妹;然而,这种情感又是朦胧而纯洁的,凤娇和意中人交往,不以获取物质利益,甚至不关心意中人是否有爱人,她只是单纯的“愿意对他好”。这种情感只是青春期男女情感的萌动,羞怯、真挚、朦胧又纯洁。对社会的美好展望中呈现的。还得回到凤娇身上。虽然,作者着力塑造的是香雪这一形象,但凤娇身上实在负担了太丰富的内容,香雪是作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所以,铁凝只得将另外许多青春的形象语义放到凤娇身上,这反而成就了这一形象,她更现实,更接地气,也更为丰满可感。除了上面提到的凤娇对物质的敏感外,在她身上,青春情感的萌动也是十分显著的性格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几乎全是女孩子,男性形象只有两个,一个是没出场的香雪的父亲,另一个就是列车乘务员,外号“北京话”的小伙子,这个形象就是为凤娇设置的。没有这一形象,凤娇心中那隐秘的对异性的向往就无从显露,无以表达。小说开始不久,“北京话”就出场了,并被定位为“快乐的男乘务员”,他长得“白白净净”“身材高大,头发乌黑”,有两条灵巧的长腿。小伙子长得帅,是首都的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人又好。这样的形象显然很招女孩子们的喜爱,也许因为凤娇有点大大咧咧,也许是凤娇脾气好,所以,伙伴们就拿她和“北京话”开玩笑,其实,这玩笑里实际上藏着许多姑娘共同的情愫。但在作品中,凤娇确实是将自己的情感表露得较多的姑娘,当别人提到这个小伙子的时候,她会不由自主地朝小伙子的三号车厢望去;当别人说小伙子的白是“捂”出来的时候,她会在心里替他抱不平;而在物物交换中,凤娇总会主动找小伙子交易,为了和他呆的时间长一点,凤娇“故意磨磨蹭蹭”,而且,与一般的做买卖不同,她不是想着占他的便宜,相反,总是要多给一点,少拿一点。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和他的交往,她愿意这样的交往和一般的做买卖有所区别。有时她也想起姑娘们的话:“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其实,有没有相好的不关凤娇的事,她又没想过跟他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这实在是非常美好的情感,它还谈不上是爱情,它只是青年男女发乎自然的两情相悦,是青春期男女非常自然的情感。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人觉得生活美好,觉得友谊可贵,觉得这个世界让人依赖,值得我们去好好对待。男女之间难道除了爱情就不能有其他的情感吗?这确实是一篇青春叙事:自我意识,青春理想与青春情感,组成了台儿沟姑娘们一段青春人生,更形象地写出了一段青春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