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视域下的“博士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 冯书侠摘 要:“博士课堂”基于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发展的实际,立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博士课堂”在目标制定、教学方式、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双高” 博士课堂 人才培养
近几年,国家围绕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法规。为了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通过一系列治理手段,激发教育主体的活力,追求“好教育”,保证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结合国家课程,提出基于“双高”视域下的“博士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组成“博士课堂”师资团队,开设“博士课程”,坚持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一、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博士课堂”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背景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自立自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学校治理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二)教育生态构建从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的需要
教育生态问题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要着力转变“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从人才评价方面促进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从招生方面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实现良性互动。
(三)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随着苏州市太仓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家长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学生的培养也实现了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转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坚持目标导向,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新课标”的根本目的。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是“双减”政策的目标之一,也是推进学校自主治理的重要途径。
二、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博士课堂”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路径研究
“博士课堂”,是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基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其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均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作用。
(一)顶层设计
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五个方面,是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博士课堂”强调整合区域内优秀教育资源人才,是学校治学理念、治理制度设计的一次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价值定位在于践行自主办学理念,提升科学治理能力。
(二)原点思考
首先,基于问题。“博士课堂”是基于问题而设计的,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促使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博士课堂”的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其次,立足实践。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坚持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突出学科思想方法。
(三)课程架构
课程设计是“博士课堂”的重要内容。构建体系化、主题化、项目化课程,对“博士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科整合,设计、规划课程。
首先,在体系建构方面,课程设计是“博士课程”育人方式落地的有效载体,规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是“博士课堂”的生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此,“博士课堂”从学校昆曲文化传承、省厅课程基地的基础条件、苏州产业支柱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航海等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政社协同下人工智能、昆曲传承、航空航天航海课程、生物医药课程等跨学科、主题融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丰富延时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服务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生态。
其次,在教学规范方面,“博士课堂”的课程教学,既不是兴趣班,也不是社团活动,而是基于项目的系统化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活动虽然区别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但是与传统课堂有着相通之处,更有自身的特点。学校要将“博士课堂”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中,确保课程的落实;探索“博士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遵守教学规范,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
三、苏州市太仓市良辅中学“博士课堂”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质量提升的目标就在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在于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
在评价内容方面,太仓市良辅中学是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基于项目的跨学科教学是江苏省教育厅的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博士课堂”项目,坚持项目化教学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等。在人才评价方面,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学校提出“公民素养、学会学习、信息素养、团队合作、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六大跨学科素养,也就是校本核心素养。二是制定核心素养评价量表,确定核心素养的评价维度。
总之,指向人才培养的“博士课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强的课程内容,打破了中学教育的传统模式,能够促进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在实施“博士课堂”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何平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不至于学业负担过重;如何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顺利开展,等等。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博士课堂”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完善该机制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