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周金红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掘“大数据”的资源,不仅能为教学提供设计参照和诊断依据,彰显“大数据”的育人价值,还能推动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收集、整理、分析、研判数据,能依据“大数据”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   初中语文   有效资源

“大数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教育和学科教学。众所周知,“大数据”具有以下特质:可视化、可量化、可监控、可预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大数据”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分析、诊断功能,彰显“大数据”的育人价值,用“大数据”推动教学管理与教学创新。可以说,“大数据”是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利器”。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要有“大数据”思维,能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进而依据“大数据”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初中语文教学管理更高效。

一、“大数据”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资源”

“大数据”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而诞生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声色光影”“在线离线”“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是“大数据”重要的技术载体与媒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能让优质化的资源得到共享。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具有一种泛在性,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服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大数据”来研究学生的具体学情,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有了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首先,笔者给学生分发了一份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鲁迅本人、对鲁迅相关文学作品的熟悉度,为教学设计提供根据。其次,笔者从网络上搜寻了相关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的分析,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策略:(1)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2)让学生“体悟文本的叙述语调和叙述视角”。(3)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叙事语言”。(4)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叙事艺术”“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

“大数据”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关的课程资源与素材,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打造相关的平台。在“大数据”时代,学生既可以从传统的黑板、小报等媒介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短信、微信、微博、QQ等获取相关的信息。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尤其是在数字化的“快阅读”中),有意识地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整本书进行阅读,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

二、“大数据”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设计参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师授生听”,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洗耳恭听”。而“大数据”彻底颠覆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大数据”下的“语文课堂是平等的”,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多向的信息互动与交流。教师的教学不仅可以“一对多”,还可以“多对多”“多对一”“一对一”,体现了一种精准的靶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大数据”分析的工具与策略,可以对相关的教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是指“通过比较将一类具有显性特征的对象集中起来,并对这类对象的发展态势做出预测与评判”;“分类分析”是指“通过鉴别将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分离开来,使之更好地发展”;“关联分析”是指“把握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析能帮助教师把握对象的变化规律。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有《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等文章,文体十分丰富,包括童话、诗歌、神话、寓言等。教师不但要研究“这一单元”的“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而且要对相关教师的“教学文本”(包括说课稿、听课稿、反思稿)进行研究。对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大数据”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不求全、求多,旨在形成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结合班级具体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学生持续地跟踪,并根据跟踪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为目的,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诊断依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一个设计者,还是一个实践者。“大数据”能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诊断依据”。“大数据”具有规模大、类型多、传播快的特质,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态,能给教师的教学反馈、评价提供一种“诊断依据”,能改变教师传统教学主观性太强的弊病,能不断地“敞亮”教师的教学,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能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的“真研究”,能推动教师教学的“真改进”。因此,教师可以以“大数据”为载体,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测评,描绘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雷达图”;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增值评价”;对学生的语文拓展性学习展开“SOLO分类”,等等。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海燕》时,笔者利用检测反馈单,从该课的文体特征、象征手法、修辞方法、语言赏析等方面,分别对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随机的样本测定,以此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学情,进而判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达标情况。如有的学生对“文体特征”“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掌握较好,但“语言赏析”的能力不够。对此,在第三课时教学的设计中,笔者将教学重点聚焦于文本中的“典型词语”“典型句式”“语体色彩”“过渡”“铺陈”“伏笔”“照应”“正面”“侧面”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形式的把握,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实施因素和结果因素进行逻辑关联分析和实证关联分析;要建构一种“描述矩阵”,借助“描述矩阵”,对“描述结构”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与研判,从而建构科学性的结论,形成“判断矩阵”。“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了“数字公民”。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样本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教学”,更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全息性教学”;要加强对“教学大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保存,确保“大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据分析”与“教学观察”有效结合起来,将“量化分析”与“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使用“大数据”展开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邱月.信息化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8):223.

[2]杜硕硕,郑楠.大数据背景下情报分析中思维方式的转变[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9):77-79.

[3]张增田.大数据思维: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养[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9):1.◆(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上栗镇第二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