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之趣
作者: 侯美玲“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晚上睡觉时大门紧闭,还是留下一条细细的间隙,月光悄悄挤进屋子,斜洒在地上,皎洁纯净,在黑暗中越发显得清幽朦胧。多么朴素的情景,多么美好的意境,这一切恰恰是“间”带来的趣味,妙不可言。
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景物。竹子的美在于修长挺拔、疏密有致,更在于枝与枝、叶与叶之间形成的间隙。我曾经住过一家酒店,院墙就是一丛挺立的斑竹。赤日炎炎的夏天,竹影婆娑,一阵微风吹来,青翠欲滴的竹叶沙沙作响,明媚的阳光透过竹隙射进房间,一缕缕、一丝丝。最有趣的是,竹墙外几个孩童在奔跑嬉戏,鲜艳的衣着从竹缝一闪而过,于若隐若现之间绽放出别样的趣味。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吴均住在大山深处,山峰环绕,茂林修竹,鸟在房檐上飞翔,云彩竟然从窗里飘了出来。这么幽静闲适的生活氛围,是鸟雀和云雾带来的,也是竹林间隙透出来的,处处透着惬意,让人心生向往。
诗人杜甫深得间趣妙境。在一个有月的夜晚,他坐在树间地带观赏小院夜景。“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一棵树孤独冷清,一棵树枝叶婆娑,穿过两棵树的间隙,可以看到松树与菊花。通过树间看世界,树与树,人与树,花与树,互不侵扰,又互为一体,奇特视角所表现出来的美感不容小觑。
明崇祯九年农历十月二十
三日,旅行家徐霞客冒雨游览贵溪城南,见到了挂榜山的一线天,山体一分为二,如同被利刀劈开一般,危崖相逼,只有二三米的距离。人在其中,通过间隙仰望长空,蔚蓝的天空只剩下一条细细的线,宛如跨空碧虹。阴雨时节,山体渗出清澈的水滴,飘飘悠悠从天而降,像灵蚌吐珠,奇妙绝伦。人们喜欢“一线天”,除了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山石夹臂形成的间趣。一个小小的间隙,光线长驱直入,人走过去,一半在光中,另一半迎着光,别有洞天。
吴冠中坐汽车去桂林,车上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他只好从别人腋下空隙中欣赏窗外掠过的风景。空蒙的山色、僻静的小屋、若隐若现的树林,山村美景让他惊叹不已。第二天,他专门借来自行车前去观赏,却再也找不到心心念念的山脚秋林。遗憾之余,吴冠中认为是汽车的速度成就了昨日胜景,我倒觉得应该有“间趣”的原因。
假如汽车在高速行驶,一个人要想在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必须不断调整身体姿势,才能看到一点点景致。多么弥足珍贵的镜头,每一瞬都值得欣赏,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朋友住在一楼,生锈的铁皮隔断被大风吹翻,朋友干脆更换了一组白漆木栅栏,栅栏的间隙神奇地拉进了邻里之间的距离。没多久,两家人开始隔空聊天,谈论天气怎么样,公园有没有开放。春天,你家樱花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家平添了许多春色;秋天,我家的香梨成熟在你家窗外,惹得你家孩子口水直流。朋友说,栅栏隔而不断,“间趣”美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