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一颗柔软而有趣的灵魂

作者: 麦淇琳

旧居的后山,疯长着不知名的野藤。野藤坚韧、结实、顽强,花匠修剪时,会砍下长势过于旺盛的藤蔓,来年还会从根部重新长出枝条。它们似乎没有断,似乎一直欲断还连着。

我莫名地想起那个爱笑的女孩,经常与我聊她的过往。她家在偏远山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操持劳作,弟妹俩正上学。她自小就与母亲一起挑起家庭重担,上山采茶,照看弟妹,照顾父亲……后来,她成了一名教师,也成了家庭的经济支柱。每次聊自己的家事,她总是眉眼带笑,没有抱怨,温和地爱着这个世界。

《礼记·中庸》上有这么一段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大抵是说,君子按照自己所处的境况来行事,不去追求本分以外的东西。身处富贵,就按照富贵来;身处贫贱,就按照贫贱来;身处外邦夷狄,就按照外邦夷狄来;身处患难,就按照患难来。如此,无论到了什么境地,君子都能够悠然自得。

历史学家许倬云身有残缺,经历了许多苦难,他真诚地说:“我一辈子没有觉得哪个地方可以真正给我们安定,哪一天会真正给我们安定。”但他学会了苦中作乐。他说:“我重新找自己,找我的环境,每一次多写一篇文章,我觉得我就解决一个问题、疙瘩,这是最乐的。”哪怕在全身只有右手食指能动的处境中,他依然读书看报、著书立说,没有一日不思考、不直面世界的纷乱复杂。

宋朝诗人苏轼与朋友出门在外,忘了带雨伞,途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大家抱怨被淋成了“落汤鸡”。可是,苏轼却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然心态,化解了当下郁闷的处境。

人生,如果不曾有厚积薄发的积淀,哪有如此禅意无边、信手拈来的从容。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中所讲的:“人生最大的修行,是灵魂的觉醒。”大抵,只有细致自足的灵魂,才能在山穷水尽之时,活出绿油油的生机。曾经的处处不如意,也能变成处处喜悦。

元朝著名散曲作家徐再思著有《殿前欢·观音山眠松》:“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读来只觉其中呈一派天然之趣,存开阔之境,这“半溪明月,一枕清风”说的是风月,却又何尝不是人心的风景呢?

我曾经在《每一寸光阴都有欢喜》一文中写过:“在每个有泥泞没有星星的夜里,我还能为听过的鸟鸣、看过的花开、煮过的青梅酒、赏过的枯梅枝,欢喜自在地放牧一颗柔软而有趣的灵魂。”

是的,我最想拥有的生活姿态,就是欢喜自在地放牧一颗柔软而有趣的灵魂。放牧灵魂又与放飞灵魂不同,放牧灵魂,是为了养出情怀,养出智慧,养出诗心;放牧一颗柔软而有趣的灵魂,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出口,无论经历多少苦痛煎熬,惹多少忧愁缠身,心中仍有“半溪明月,一枕清风”,然后学会掀开生活中更坚定的、更柔软的、更美好的部分。以后的日子,山川湖海皆好景,清风明月多可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